忻州神達集團:以煤炭開發為契機打造萬畝礦區良田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馬旭心):近年來,山西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認真貫徹落實河曲縣創建綠色礦山專項行動,以土地復墾復綠造地還地和生態恢復治理為龍頭,全力建設“生態環保型企業”,實現綠色礦山發展。
遠眺梁家磧煤業礦區。(供圖 忻州神達集團 )
以綠色礦山建設為立礦之本,按照設計規劃建設
2013年以來,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高度重視復墾復綠工作,生態環境建設兼顧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綜合治理和“邊開採、邊復墾”的原則,對所佔臨時用地及時進行綜合治理,完成了礦區排土場、工業廣場、廢棄廠區的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工作。
在復墾過程中,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嚴格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依法治理原則。根據《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對生態環境治理的要求,認真貫徹執行,並編制了《土地復墾方案》《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有力地指導了土地復墾工作。二是生物工程和安全的原則。考慮到當地氣候土壤等因素和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的生産工藝,將復墾工作和水土保持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對廢棄地進行工程施工治理,修建溝渠、減緩坡度、覆蓋土壤,以保持水土,然後進行物種選擇和配植。在工程和生物措施的基礎上,加強邊坡監測工程,進行固坡、防蝕及降塵治理,保障邊坡安全,以減少泥石流、粉塵和大氣污染的危害,進而達到控制煤矸石自燃發火機率的效果。
因地制宜,建造千畝大平臺,為機械化耕種奠定堅實基礎
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按照“採掘—運輸—排棄—復墾—成果”的程式進行作業。第一步是有計劃地排棄覆土,根據露天採礦排土場設計參數和排土場各臺階的堆放形式,結合現場剝離的分佈情況分段進行復墾,這樣能及時搞好水土保持,做到一次排棄,減少二次倒土,減少地表土壤壓實,縮短運距,節約資金。這種做法不但徹底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改善土壤流失,還可加快復墾速度。第二步是覆土後的工程措施。排土復墾後的地形為分水準臺階式,排棄物是岩土混合堆放,平盤和斜坡表面覆土。第三步是及時復墾種植。一般間隔時間不超過一年,因為這時土層鬆軟、滲水、易種植和成活。採用草、灌、喬相結合方法在平盤和斜坡復墾種植。第四步是復墾過程中要做到防止滑坡、泥石流,保證邊坡穩定。東排土場邊坡和礦區北側填溝造地邊坡恢復為林地,採取喬、灌、草混種方式,喬木選擇油松,灌木選擇沙棘、檸條,其間混合撒播羊草、苜蓿與沙打旺,目前長勢良好,起到了綠化與護坡的作用。礦區內部以種樹、苗圃為主。東排土場平臺和北臨時排土場平臺恢復為旱地,2013年開始選擇播撒紫花苜蓿進行綠肥培肥,2014年開始復墾主要種植馬鈴薯、蕎麥、小米、玉米等農作物。為了改善土壤條件,肥料全部使用牛糞,每年採購6000多噸。土地治理以大面積為主,建造了500畝至800畝平臺4個,表土近2米厚。土地復墾後進行了試種,讓鎮村領導和村民參與,對試驗田進行小區産量對比,産量高於原土地水準。
加大投資,按照既定規劃,實現綠色發展,促進地企共贏
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成立了復墾復綠隊,購置了農耕機械設備,設立了土地復墾專項賬戶,繳納了復墾保證金,為土地復墾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截止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2億元,用於外排土場周邊土地平整並最終達到耕種條件,完成了5566畝土地治理、復墾、復綠工作。種植馬鈴薯、蕎麥、穀子、玉米等農作物4000畝,據歷年的耕種情況看已具備還地條件。達到耕種條件4000畝,已還地3000畝,今年計劃復墾1700畝。已完成綠化1566畝,植樹30萬株,散栽樹100畝,培育苗圃300畝,工業廣場綠化18.77畝,生活區綠化249.8畝,東排土場綠化924.49畝,北臨時排土場綠化392.46畝。該礦對復墾復綠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及所做的成績贏得了省、市、縣等上級部門領導及專家的肯定。
今後,忻州神達集團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計劃對已復墾復耕復綠區域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設規模5000畝,新建農田水利設施引黃噴灌、滴管系統及渠道、機耕路建設,總投資3900萬元,通過灌溉渠道、排水溝道的建設,可完全實現機械化種植,立體灌溉,極大地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産條件,提高農田利用率和生産系統,促進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未來發展高效農業奠定基礎,同時將對劉家塔鎮和河曲縣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山西忻州神達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將不斷提高礦山復墾復綠水準,打造萬畝礦區良田,為綠色礦井、綠色河曲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