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王雪 逐夢荒山終不悔

發佈時間:2018-04-02 10:20:21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一件休閒服,一條牛仔褲,一雙運動鞋,再配上一頭長髮,王雪像乖巧的“鄰家女孩”。

  這也就不難理解,當王雪介紹自己在荒山上種植中藥材時,人們瞪大的眼睛。

  陽泉市郊區舊街鄉測石村,有一座荒山,名叫宋家梁。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雪與這座荒山結緣。

  惠風和暢,人勤春早。這幾天,王雪一直在宋家梁忙碌,準備著開春的各項工作。驀然回首,十年的光陰一晃而過,看新芽吐綠,望雲卷雲舒。王雪告訴記者:“逐夢荒山,汗水與淚水交織,但不後悔。”

  王雪是地地道道的陽泉女孩,在城市長大,對土地的理解大多來源於課本。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在北京、雲南先後都從事過不錯的工作。最終的創業路選擇家鄉的中藥材種植,王雪笑稱“也許是一種衝動”,一路走來才知道這條路多麼不易。

  幾個月奔波,選好了種植基地,但是路成了難題。“我們從山底到山頂要走3公里的山路,人都很難上去,別説是把機械弄上去。好説歹説,找到七八個工人幫忙,終於開出了一條1里多長4米寬拖拉機可以上山的土路。”這樣的困難和挫折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的耕地、買種、播種同樣是困難重重。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困難面前,我會回頭。”王雪説。白天在田間地頭、科研院所、中藥材市場學習考察,晚上挑燈夜讀,直到淩晨才稍作休息,每天只休息兩到三個小時。我就想告訴所有人,我認準的事,一定能幹成。第一次在郊區舊街鄉測石村1350畝荒山種植300畝的黃芩,順利地出苗,王雪高興得流下淚水。

  白天忙藥材的事情,晚上又為資金的事發愁。最無奈的是上山的一段路被山洪沖毀,由於承包和建立藥材基地已經把大多數積蓄花光,剩下的錢再修路就捉襟見肘了。為了節省資金,王雪每天早上5時起床,坐小巴到賽魚,然後爬山一個小時,走3公里路到山上。買了種子,為了省人力,300公斤重的種子她硬是與朋友一步步扛上山。自己起早貪黑動手噴農藥、鋤草、下種子……背部被曬得脫了一層皮。家人看著心疼,“孩子,咱不愁吃不愁喝,圖啥?”王雪笑笑,為一個夢。

  2010年,王雪在陽泉白泉工業區包了400畝回填地,她想試試這些中藥材能否為陽泉這些受到創傷的土地療療傷。由於煤矸石有自燃現象,地溫高、肥力少,但是礦物質含量並不低,在煤矸石上覆土造田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減少土地浪費。

  回填地裏大塊兒的石頭,需要鏟車鉤機才能挖走,小的石頭多如牛毛。晚上,工人回家了,王雪就動員家人朋友到地裏撿石頭,早上4時她還要去工地以外的平定去接工人。功夫不負有心人。依託山西農大的科研力量,土壤調節過後,經過試驗,黃芩和板藍根等4種中藥材全部可以在煤矸石回填地裏生長。

  平定縣東回鎮陡嶺村的程金平和十幾戶村民希望靠種藥材增收致富,可一沒種子,二缺技術。王雪當即便決定提供優質種子、專用農機,並派技術人員數次到村裏給村民傳授種植和管理技術,現在平定基地已發展到900畝。絡繹不絕的農戶想要種植中藥材,王雪帶領她的團隊義務到每一個農戶的田間實地考察,化驗土壤,適合種什麼,她仔細給農戶講解。對於一些貧困的農戶,公司全部免費發放種苗,並保底回收,解除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目前,王雪的陽泉市錦豐公司已實現規模種植的有黃芩、黃芪、連翹、桔梗、黨參、苦參、射幹、板藍根等10多個品種,種植規模達到5000余畝,其中郊區2800畝、盂縣1300畝、平定900畝,同時“珠玉二寶”等食藥兩用的保健産品也已註冊上市。中藥材種植輻射一區兩縣14個鄉鎮60多個行政村,總面積達到10萬餘畝,涉惠農戶1200余戶。

  從自己創業到帶動群眾致富,王雪説,十年回首,這是最大的變化,這也成為自己荒山逐夢最亮麗的底色。(山西日報記者 白雪峰)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