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春耕春種由南向北陸續展開
原標題:我省春耕春種由南向北陸續展開
民間歷來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諺,二十四節氣的清明前後,太陽運行到黃經15度,此時氣溫轉暖,草木萌動,萬物欣欣向榮,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過後,隨著氣溫回升,山西省春耕生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農民已由冬閒變成春忙,春種、春管、春澆接踵而來,各地田間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由南向北開始播種玉米
玉米是山西省春播的主要作物,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山西省南部運城大部、晉城大部和臨汾平川地區縣(市)將陸續開始播種;臨汾、長治、太原、呂梁等地的平川地區將於4月中旬後期到4月下旬前期開始大面積播種;北部和部分高寒山區在4月下旬後期到5月上旬進入適宜播種期。
連日來,在高平市建寧鄉,幾臺大型拖拉機正在熱火朝天地翻松土地,為即將到來的玉米播種做準備。
高平市建寧鄉位於南太行山區,由於海拔較高,土壤條件有限,農業主要以玉米為主。往年一到春耕的時節,只能請外面的農機手來幫忙。為了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從去年後半年開始,高平市就整合閒散的農機資源,對農機手集中進行培訓,並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定價、統一服務,真正幫助農民實現節支增收。
“去年我們是主動聯繫河南的農機來給我們耕地,一畝地50元,今年由高平自己的農機合作社來給我們耕地,一畝地才20元。”建寧鄉一位村民説道。
麥田喝上了“解渴水”
受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山西省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農業廳了解到,去年冬季山西省降水偏少,地區分佈為南部麥區偏多,中北部偏少,對山西省冬小麥安全越冬有利;初春氣溫偏高,墑情良好,對小麥返青起身有利。
目前山西省964.1萬畝冬小麥大部分已進入起身期,發育較常年不同程度提前。運城是山西省的農業大市,今年該市小麥播種面積在450萬畝左右,約佔山西省小麥播種總面積的46%。
近日,在河津市僧樓鎮北方平村的麥田裏,自春澆開始以來,村民們便加緊對自家的麥田進行澆灌。“這個時候澆好水才能確保今年的小麥有個好收成,每畝小麥可以增産三到四百斤。”北方平村一位村民説,過去他們村的地用井水澆灌,一畝地一天都澆不完,這兩年用黃河水澆灌,1個小時能澆三四畝。
記者從禹門口水利工程管理局禹門口水源分局了解到,這裡的一級泵站的2台機組以及二級泵站的6台機組全部開足了馬力,每天的上水量達到了103萬立方米,也就是説,每天可以澆灌15000余畝小麥。
農民為種穀子做準備
4月7日,在長治市沁縣柳鄉東寨村,村民們正在緊抓時機,對那裏的500多畝土地進行備耕工作,為種植穀子做準備。
該村的一位村民介紹,過去家裏的三四十畝地種的都是玉米和穀子,今年劃定了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之後,種了幾十年的莊稼地也不一樣了,“我今年準備種10畝穀子,播種預計在立夏左右,從種子、化肥、技術到之後的機耕、機播、收割、打谷再到銷售,這些環節都由專門的企業過來安排,對我們農民來説,農活幹得輕省了,錢也不少掙,劃定封閉示範區是一件好事。”
據了解,山西省發展穀子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山西省雜糧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其中穀子為雜糧第一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00—350萬畝。穀子是山西省的優勢雜糧作物,也是我國原産的糧飼兼用作物和營養保健作物,在保持作物多樣性、穩定糧食生産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呂梁、忻州、長治為主産區。(山西晚報記者許晶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