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影像展”圓滿落幕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路鵬程):6月9日,2018“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影像展”(以下簡稱“影像展”)在山西省平遙縣圓滿落幕。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陳通、山西省文化廳廳長劉潤民、晉中市委書記王成等出席閉幕儀式。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蘭靜主持影像展閉幕式。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影像展閉幕式現場 攝影 白立揚
閉幕式上,陳通代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對積極參與非遺影像展的社會各界朋友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對此次活動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影像展組委會副主任王靜宣讀非遺影像記錄平遙倡議,倡議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更要人人記錄非遺,社會共享成果。
閉幕式現場頒獎 攝影 白立揚
此外,閉幕式現場公佈了影像展組委會評選出的包括《了不起的匠人3•拜見師父大人》《傳承》《津門玩跤人》《戲夢關東——東北二人轉民間老藝人檔案》在內的10部“非遺影像展評委會推薦影片”。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影像展閉幕式現場 攝影 白立揚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主任、影像展組委會主任李松感慨地説,“我們常説,去世一個老的民間藝人,就毀了一個博物館。”如今,一些“非遺”正在走向消亡,面對這一現狀,記錄非遺、保存非遺、留下非遺的第一手資料便成了首要任務。這也與本屆影像展所倡導的“非遺影像記錄”方式不謀而合。
論壇現場眾專家作者交流發言 攝影 白立揚
據了解,非遺影像記錄分為學術型的影像志保護與行業型非遺紀錄片傳播兩種形式。當前,影像志已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郭凈提出,影像志是對一個地方風物和人文的完整系統的影像記錄。從2009年起,中國影像志開始進入以國家為主體,服務於全體國民的國家影像志階段。目前,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正在建設“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備,現在已有近100萬條圖、文、音、像資源在平臺上實驗運行,數據庫預計將在年內對外發佈。而進入市場的非遺記錄影像則對以青年群體為主的廣大群眾産生了深遠影響,非遺介入青年群體也是本次影像展的主要目的之一。
晉中傳統金銀器製作技藝展示 攝影 白立揚
據統計,活動期間共計舉辦15場關於非遺影像記錄的製作、傳播、檔案化等方面的的論壇,逾百位專家、學者和製作人參與了對話討論,為學界和業界的理解與溝通搭建了平臺。活動展映了30部入圍影片,近三千名觀眾觀看了這些承載著中華記憶的紀錄片,為民眾了解非遺現狀、關注非遺傳承打開窗口。與此同時,30部入圍影片也在全國20余所高校集中放映。活動吸引上千名師生共同觀看並深入研討,引導廣大青年群體參與非遺影像記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