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張志華 脫貧路上的“授漁者”

發佈時間:2018-06-15 20:23:31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有事找張書記準沒錯!”河曲縣前川鄉上溝北村村民説。

  村民口中的張書記名叫張志華,來自山西省住建廳勘察設計研究院。2016年10月,張志華來到這個小村莊任第一書記。這裡偏遠閉塞、坡陡溝深、土地貧瘠,村裏常住35戶、70口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貧困人口66人。對於上溝北村的貧困,張志華在進村前已做足了思想準備,但進村後的一切仍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於是,張志華白天幫著村民收秋、了解情況,晚上和村幹部一起匯總、比對方案。那時,村裏最早亮起、最晚熄滅的,都是張志華屋裏的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志華終於在冬天時鋪開了他上溝北村脫貧的精字“畫卷”。

  第一筆,精品雜糧勾底色。“村裏有1244畝耕地和970畝退耕地。張書記説我們這裡完全保留了山區無空氣污染、無工業廢氣、無污水排放的自然生態,適宜發展綠色經濟。我們都覺得這個主意不賴。”村委會主任何光斌説。

  為了能讓上溝北村的小雜糧帶來脫貧大能量,張志華跑市場、訪專家,引進優良品種,甚至自籌資金購進“噸谷一號”“晉谷十二號”在村裏試種,以提高小雜糧的品質。秋收時,他還鼓勵村民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和設備,對小雜糧進行精加工、精包裝,實現雜糧精品化。“那會兒我們認為糧食收了,包不包裝不都一樣賣嗎?對張書記的折騰,大家都應付了事。”村民劉福海回憶説。

  可是,2017年秋後,精包裝的綠色小雜糧徹底驚艷了上溝北村。那一年,經過精包裝的藜麥,由上年的每斤8元賣到每斤17元,每畝增收5600多元;精包裝的小米每斤5元,每畝提高利潤900多元。而包裝後的土豆,現已售出10萬斤,凈增收入15000元。

  第二筆,精準産業添重彩。能種能養一直是上溝北村人的心願。與村“兩委”溝通後,張志華決定養羊。為了趕上時令,他從鄉到縣再到市來回跑,終於爭取回40萬元的老區貧困村幫扶資金。“跑了多少趟我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嘴裏的泡沒下去過。我們決定用20萬元來養羊。”張志華笑得很憨厚。

  經過公開招標,238隻優質烏珠穆沁基礎母羊成為上溝北村的新“村民”。“我們以貧困戶為單位,開展畜牧養殖,既滿足了貧困戶個體意願,也提高了項目資金利用率,避免了碎片化、零碎化。”張志華介紹。

  張志華的努力,村民們都看在眼裏,他們用心侍弄著羊,要把羊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張書記的辛勞。現在上溝北村的養殖已初見成效,實現了脫貧成效的疊加。

  第三筆,精細幫扶常點睛。擔任上溝北村第一書記以來,張志華不僅幫助貧困戶何敏解決了大學學費,還自掏腰包新購一輛皮卡車,為農民裝運出售土豆、雜糧、羊肉等農副産品以及採購日常生活用品,解決了村民出行採購困難和農副産品外銷困難的問題。今年4月,張志華更是協調縣交通局為崎嶇陡峭的村級道路安裝了護欄。

  路好了,張志華就利用上溝北村農業學大寨時修建的68間窯洞和以工代賑平整的200畝土地,發展紅色鄉村旅遊項目,吸引城裏人到鄉村住窯洞,體驗農活,呼吸新鮮空氣,同時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6月5日,張志華興高采烈地告訴記者,前幾天,已經有6個城裏人認領了村裏的土地,種上了土豆、雜糧等。

  如今,上溝北村正在進行整村提升改造工程。他們拓寬硬化村內道路、建設休閒娛樂廣場、綠化村內環境等。村民們的生活畫卷正一點點變得絢爛多彩。(山西日報記者 張麗媛)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