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綜述
原標題:讓文化之光溫暖父老鄉親——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綜述
以“鼓舞山西”鑼鼓藝術展演、“舞動大同、平城之巔”全國街舞大賽等23個省級示範活動引領,山西省11市119個縣(市、區)及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同步啟動的全省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群眾文化系列活動,極大豐富著山西省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在山西省構建,讀者在就近的圖書館即可檢索、借閱、歸還省內任一圖書館藏書;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開展,生活在貧困地區的村民每年都能看上省市縣劇團名角們的戲;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和綜合文化站開放工作持續推進,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各種免費的文化大餐……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效能不斷提高,不斷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群眾擁有了更多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系列政策引導
全省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新時代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國家層面政策的指引下,近年來,山西省相繼出臺了《關於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的若干意見》《山西省文化和信息扶貧行動方案》《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山西省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山西省“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範實施意見》《山西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三基建設”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政策法規,引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山西省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費用達到18.2億元,2016年達到19.78億元,呈現逐年遞增之勢,年均增幅近19%。
據山西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侯彥英介紹,截至目前,山西省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山西省現有省級公益性文化機構2個——省圖書館和省文化館;市級公益性文化機構19個,其中市級圖書館8個、市級文化館11個。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實施“百縣強基工程”和“萬村千鄉公益文化建設工程”。目前,山西省縣級公益性文化機構237個,其中縣級圖書館118個、縣級文化館119個;綜合文化站1409個,其中鄉鎮文化站1196個、街道文化站213個;村級文化活動室2.8萬餘個。鄉鎮、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多項舉措支撐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準大幅提升
以試點推動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以點帶面推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創新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建立省級總分館制度實現通借通還;持續推進“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加快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充分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近年來,在多項舉措支撐下,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準大幅提升。
2017年,山西省確定17個縣(市、區)為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試點縣,積極探索縣域內總分館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長治市和朔州市省級試點的作用,推廣長治市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融入新農村建設的試點經驗,“百鄉千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得以在全省範圍內深入開展。
“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推行的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措施。山西省相繼成立了省圖書館理事會、省文化館理事會和朔州市圖書館理事會。
省圖實行業務總分館建設,到目前為止,在山西省各市、縣共建立了165個業務總分館,各級圖書館之間實現了借閱證的“一卡通用”和圖書文獻資源的“通借通還”。
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和綜合文化站的免費開放工作,將山西省免費開放配套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全部實現免費開放“零門檻”進入。
依託山西省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心,統籌全省數字文化資源,實現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前期已完成《山西村落》《山西古建築》等系列文化專題片150余集,建成《山西戲曲》等多媒體資源庫6個,整合製作元數據2萬餘條,地方文獻數字化萬餘頁。
近兩年,我省還加大對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力度,組織農民工歌手大賽、“雛菊獎”青少年藝術大賽、“手拉手——讓夢想成真”農民工子女免費藝術培訓活動等。各市也紛紛樹品牌、強服務,開展暖心文化活動。太原市群眾藝術館的老年大學被列為第三批全國試點,沁源縣圖書館組織“幫兄弟回家”春運購票活動,極大豐富了特殊群體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
惠民服務常態化、多樣化、品牌化
文藝要始終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實施,山西省惠民服務呈現出常態化、多樣化、品牌化的特點。僅2016年一年,全省累計組織品牌節慶活動84個,提供文化活動3.91萬餘次,參與人數696萬餘人次,惠及人群1006.3萬餘人次。
“文化惠民在三晉”系列活動、“文源講壇”系列活動、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大地情深——“群星獎”獲獎作品巡演、“春雨工程”山西文化志願者邊疆行等活動深入基層,持續開展。這些活動類型多樣,參與人數多,影響範圍廣,極大地豐富了我省各級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特別是“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活動被列為2017年山西省政府民生實事之一,各文化團體以文藝輕騎兵的形式深入鄉鎮、農村,全年完成演出任務15349場,惠及人民群眾800余萬人次。此外,長治和晉城的“文化低保”工程、太原的晉商演出周、臨汾和忻州的下鄉演出、陽泉的“群星風采”廣場消夏晚會、長治的民俗文化大院、晉城的週末大舞臺、運城的“群文風采”、臨汾的“大美臨汾”等地方品牌文化活動的開展深入人心,成為當地群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産品。
優秀群眾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全省群眾文藝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長期紮根基層、紮根生活,開展卓有成效的藝術創作,形成了優秀的文藝創作團隊,取得了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晉城市的“太行風上黨八音藝術團”和“太行風合唱藝術團”在文藝創作和表演上真正衝出太行、走向全國、唱響世界。長治市積極實施文化品牌化,將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旅遊文化等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教育培訓提升
基層文化隊伍不斷壯大
教育培訓是山西省提升基層文化隊伍服務水準的重要途徑。通過舉辦區域性培訓、省級培訓和選派業務骨幹參加國家級培訓等方式,基層文化隊伍力量得到不斷充實。2016年,全省累計舉辦各類培訓1.23萬餘次,參訓人數為82.9萬人次,其中業餘文化隊伍參訓人數為21.19萬人次。2017年,省級舉辦各類培訓班12期,參訓人員達2200余人次;選送50名業務骨幹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示範性培訓;市縣逐級培訓2.8萬餘人次。
朔州市在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方面不斷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文化建設實際的人才培訓新途徑,取得良好效果。為解決基層管理人員不足,特別是鄉鎮和農村文化管理人員匱乏的現狀,朔州市、縣、鄉三級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市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配備了115個崗位的服務;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配齊了站長和專職管理人員,每個行政村明確了1名文化指導員;結合“小戲小品小劇種”展演和“山花獎”展演,按照“現場觀摩、理論培訓、模擬實踐、討論提高”的模式,每年對縣鄉基層文化管理人員進行15天以上的集中培訓,年培訓200人次以上,基層公共文化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明顯提升。
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隨著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公共文化生活中來,享受到公共文化設施的現代化和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帶來的文化生活的便利和豐富,感受到公共文化之光的溫暖照耀!(山西日報記者 孫蕊 山西日報通訊員 樊佳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