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CRI看山西 正文

藝術家張羽將親臨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現場

發佈時間:2018-07-08 15:04:17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葛寧遠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將於7月20日在平遙古城西大街柴油機廠舊址開幕。屆時,藝術家張羽將親臨現場,結合平遙古城特有的地理與人文歷史特色打造全新的《種山計劃:20180720水墨山》作品,在千年古城開展與傳統水墨有關的當代藝術表達的探索。

  張羽表示自己為本屆雕塑節帶來了全新的作品和創作思路。他表示,即將要展出的“水墨山”,是“種山計劃”中最為簡約、單純的一種呈現方式。張羽依據“水墨山”作品整體呈現方案的可能性制定了12件為一組的裝置形態作品——《種山計劃:20180720水墨山》,也就是展覽現場要“種植”12座“水墨山”。 

  張羽表示,在平遙國際雕塑節呈現“水墨山”作品比較意味深長,這個作品會使觀者産生一些錯覺,但由此會喚起觀者許多聯想,日常的、藝術的、文化的,這些聯想以“水墨山”與“水”“墨”“山”本身放射出來的這些信息,傳遞于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大展中,可使更多的人在如此語境中去思考人與自然之間、作品之間、文化之間、社會之間及人之間的關係。

  關於“水墨山”作品命名為《種山計劃》,張羽表示,《種山計劃:20180430水墨山》是2018年最新作品,初始創作于2018年4月,在台灣逢甲大學個展,是針對校園園林建築“學思園”的考量所創作的表達。這組作品的題目是兩個關鍵詞:一是“種山”,二是“水墨山”,既説明瞭創作方法也指出了表達,並將問題步步深入。“種山”和“水墨山”,是不可能轉化為可能的最有意義的論證點。從不可能到可能,從不存在到存在,從不是藝術到創造藝術的創作過程。事實是,“種”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日常認知,“山”是人類依存的自然,“水”是生命萬物之本源,“墨”是人類文明中那些充滿誘惑的種種想像。

  據張羽介紹,“水墨山”之於“種山計劃”是將山石種于“水+墨”的水墨中,以此成就“水墨山”,是將人的情感,人的一種認知注入其中。而“種山”之於“水墨山”所構成的“山”“水”“墨”及“人”的關係,這便是張羽的“水墨山”表達。

  據了解,張羽字鬱人,號石雨,1959齣生於中國天津市,畢業于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曾任天津楊柳青畫社《國畫世界》編輯部主任、高級編輯,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客座教授。2005年在北京設立工作室,現為職業藝術家,生活、工作于北京。2016任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任台灣東海大學駐校藝術家。(供稿 平遙國際雕塑節組委會 編輯 陳佳)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