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見物見生活:山西省非遺保護成績斐然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路鵬程):7月18日,在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山西省文化廳廳長劉潤民對山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情況進行了介紹。近年來,山西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多措並舉致力於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取得了尤為突出的成就。
劉潤民介紹山西省非遺保護情況 攝影 李梅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有數量可觀、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彌足珍貴的非遺項目,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對於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在不斷的探索中山西發現,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保護非遺,最根本的是要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2012年,山西通過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2013年起正式施行),從此開啟了全新的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非遺保護工作。
讓非遺實踐回歸千家萬戶
近年來,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出臺政策、扶持隊伍,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支持非遺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推動全省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批珍貴的、瀕危的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搶救和保護,名錄體系和傳承機制不斷健全,生産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不斷推進,非遺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初步形成。
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數量列全國第三
截至目前,山西省進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116項,代表性傳承人150人,項目保護單位168個,位列全國第三;進入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的項目537項,代表性傳承人815人,保護單位942個;一大批項目和傳承人進入市、縣級名錄,貫通中央、省、市、縣四級的非遺代表性名錄和傳承人體系基本形成。山西省現有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即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所涵蓋的19個縣級行政區域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期目標任務。
“建設省域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2年,山西設立了磧口、河曲、上黨(晉城)3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開始多點探索非遺的區域性整體保護路徑。2017年9月,《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42號)中,提出“建設省域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全國首次提出在“全省域”範圍內對文化生態進行整體保護,是一項探索性、創新性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富有挑戰的工作。目前,這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首創“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探索新路徑
為提升非遺傳承人群的實踐水準和傳承能力,2015年至今,山西省累計選派670余名傳承人參加了多門類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8年4月,山西發佈了《關於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此外,從2015年起,山西首創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探索保護鄉村文化生態的新路子,大量散落在民間的“老物件”“老傳統”“老故事”“好習慣”等文化資源被保留下來,使傳承文脈、留住鄉愁有了具體的抓手和載體,目前,山西省已在693個鄉鎮展開了試點工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