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創新辦展:山西非遺博覽會滿是亮點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路鵬程):經過數月籌備,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將於7月—9月在太原、忻州、晉城、臨汾四市分階段舉辦,展會以“保護·傳承·轉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為主題,將通過”實踐文旅融合、創新展會形式、豐富辦展內容、握手現代生活“等創新舉措,充分體現山西非遺大省的魅力,可謂亮點滿滿。
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主要呈現四大特點。
一是呼應“文旅融合”,創新設置展區。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山西的一張名片,對凸顯三晉歷史文化價值、彰顯文化大省風範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非遺又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最好見證,山西獨特的自然山水稟賦和人文歷史積澱鍛造出了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也孕育了源流清晰、多彩多姿、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二者有機相融,將更有助於展示山西多樣立體的文旅形象。本屆博覽會積極響應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加快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産業”的目標要求,致力於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加快非遺進景區步伐,在展區設置上突破了傳統展會的布展模式,創新性地將展會直接辦在三大旅遊板塊的代表性景區,分別選取了雁門關、司徒小鎮和壺口瀑布三個點開展重點活動。在時間選擇上,主要安排在暑假出行旅遊高峰,更方便親子遊、全家遊的群眾觀看、參與。同時,為激活展會市場化運營的新引擎,展會還將為合適駐場銷售、駐場展演的非遺項目與景區牽線搭橋,推動項目在景區紮根,與景點聯姻,促進雙方長期交流合作。
二是豐富辦展內容,體現非遺大省魅力。本屆博覽會選取了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中醫藥等7大類別200余個非遺項目,以國家級和省級項目為主,展示類項目文化含量高、展銷類項目實用性好、展演類項目觀賞性強、技藝類項目參與度高。其中,在“長城博覽”板塊的忻州市雁門關景區,將舉辦傳統武術表演,包含形意拳、心意拳、洪洞通背纏拳、文水長拳等項目展演,觀賞性強;在“大美太行”板塊的晉城市司徒小鎮,將舉辦《山西味道》互動展銷,晉酒、晉醋、晉面、特色小吃等項目集體亮相,讓遊客充分體驗“舌尖上的山西”,留下獨特的“山西記憶”;博覽會還將展出《巧手匠心》傳統手工藝作品及中藥炮製技藝産品,包含了漆器、瓷器、鐵器、石雕、磚雕木雕和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等項目,都和群眾生活日用息息相關。豐富的展出內容將全方位地展示山西非遺文化大省的獨特魅力。
三是優化參展結構,打造特色看點。本屆博覽會力求展演、展示、展銷相容,靜態與活態結合。在壺口瀑布景區,主辦方將組織“黃河之魂”《盛世鼓舞》鑼鼓展演、《黃河情韻》吹打樂展演、《歌動黃河》民歌展演,在晉城將舉辦《梨園新秀》山西省青年戲曲演員展演、《歌頌新時代》曲藝新創節目展演等,以豐富的演出活動為山河增色,為遊客帶來超值的旅遊體驗。在晉城司徒小鎮《太行風情》傳統美術展銷活動中,展會還特別設計了面塑、泥塑、剪紙、刺繡、磚雕、木雕等方便遊客參與體驗的項目,希望通過此舉吸引遊客將孩子帶進博覽會,親眼、親手接觸非遺,讓下一代親身感受匯聚人類智慧、才藝和創造力的非遺項目,在他們心靈中種下對非遺文化的熱愛。
四是非遺”握手現代生活“,體現非遺時代價值。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來源於民間,更要回到民間。讓非遺走進生活,讓大眾了解非遺,一直是所有非遺傳承人和文化部門的著力方向。本屆博覽會太原展區舉辦的《非遺即生活》非遺文創産品展,將依託文創企業、文博單位、設計機構,展出一批具有實用性和市場前景的文化創意産品,也將較為全面地展示山西非遺融入群眾生活、消費、娛樂和文化創意産業的成果。本屆博覽會各類“文化禮”(文創産品)、“美食禮”(非遺技藝美食)和“生活禮”(非遺生活産品),將再次讓廣大群眾認識到,非遺絕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它可以是聽得見、看得著、帶得走、用得上的生活日用品,通過更多人的欣賞和參與,將能更好地體現非遺文化的時代價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