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煤礦工人的“綠色”轉身

發佈時間:2018-07-20 14:31:13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煤礦工人的“綠色”轉身——採煤沉陷區變身萬畝生態園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太原7月19日電(記者許雄)礦工變“綠色衛士”,矸石山變青山。在山西盂縣,一群因資源枯竭、礦井轉型而轉崗的工人,用六年時間,將採礦形成的一萬多畝沉陷區建設成了遊人嚮往的生態園。

  侯吉權是他們中的一員。“咱們這兒1952年建礦,一挖就是半個多世紀,結果把附近都挖成了沉陷區。”侯吉權説。

  侯吉權現任盂縣石店煤礦旗下山西金地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直接負責生態園的建設。此前他在石店煤礦下屬的焦化廠工作多年,還下過礦井。

  “過去咱這兒産焦煤,為了拉長産業鏈,還建立了焦化廠、金屬鎂廠等工廠,污染挺厲害。”石店煤礦黨委書記趙建銘介紹,“後來焦煤挖完了,地下只剩了點動力煤,外購焦煤成本太高,礦辦工廠運行不下去相繼停産,1200多名工人沒有了依靠。”

  侯吉權回憶,那時放長假,一個月只能發600元生活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而礦井周邊,留下的是採煤沉陷形成的一道道“大地傷疤”。“裂縫大的有一米寬、幾十米長,口子兩邊與地面的高差有一米。”

  礦領導找到侯吉權,希望他能帶領部分工人外出承攬綠化工程。“過去咱是破壞環境的,現在就去保護環境吧。”侯吉權帶著工人們開始上山種樹。

  “山都是矸石山,只能先挖坑、填上土,才能種活樹。”侯吉權説,為了趕上春季下苗,必須冬季搶挖,挖好坑後還要一擔擔往山上挑土,穿著棉襖棉褲的工人們常常渾身濕透。很多工人想不通,“咱明明是産業工人,咋成開荒的了?”

  工人們很快拿到了第一筆轉崗紅利。“工資發下來,一個月掙了3000多元,比過去工資高一倍,大家的怨氣散了。”侯吉權説。

  2012年,礦上下決心要把附近八個村的採煤沉陷區建設成綠色生態園區,侯吉權帶著積累了經驗的工人們回來了。他們填實沉陷區,重新把生機賦予了這片土地。目前已建成一萬畝苗圃、兩百畝蔬菜基地、兩千畝採摘區,兩百畝花海和上百畝面積的人工湖正在緊張施工中。

  “現在附近小氣候顯著改善,原來的矸石山、沉陷區變成滿眼蔥綠的生態旅遊區。僅去年國慶節和今年春節開展兩次大型活動就吸引遊客40余萬人,創收800多萬元,這還沒統計平時的散客,也沒計算園內養殖産業每年千萬元的收入。”生態園辦公室主任朱越説,現在這1200多名工人全部實現了“綠色轉身”。

  “長遠來看,種樹一定比挖煤掙錢。”趙建銘態度堅定。侯吉權也算了一筆賬,“按掘進面8.4平方米計算,每向前掘進一米,挖的煤價值4700元左右;這個平面面積在地上種樹,可以種8棵小樹苗,成本每棵10元,2012年種下到現在價值近2400元了,並且還可以循環種。雖然年頭長的苗要進行移栽,但這筆賬怎麼算也是划算的。”

  這些年,侯吉權的隊伍每建成一片區域就留下一部分人維護,人數從最初的7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180多人。“我們的人數少了,山卻綠了。現在我們是這13500畝綠色的守護者。”侯吉權説。

  據趙建銘介紹,初嘗“綠水青山”甜頭的他們最近還計劃引進外部投資,進一步發展開拓“生態家園”。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