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中“最美兵哥哥”返鄉記
原標題:晉中“最美兵哥哥”返鄉記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范徵)“晉中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曾經我成長、工作和戰鬥的地方,對駐地晉中市榆次區,我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是一片我像家鄉一樣同樣熱愛的熱土。在這裡,我成為了大家所熟知的‘最美兵哥哥’,成為了‘晉中道德模範’,更有幸榮獲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等一系列榮譽。城市舒適、便捷的生活,何嘗不吸引著我,但是想想故鄉那個窮山村,有我的根,有盼望著奔向富裕的父老鄉親,回到家鄉,助力鄉村振興,這是我的責任……”談起退出現役後回鄉創業的歷程,牛何鬆動情地説。
老舊的縫紉機是牛何松的“工作臺”
牛何松是原武警山西省總隊晉中市支隊的一名副營職宣傳幹事,于2017年3月退出現役。服役期間,他立足本職,無私奉獻,參加抗洪搶險、森林滅火等戰鬥100多次,捐資助學22載,扶貧濟困10多萬元,長期資助失學兒童12名,遍佈全國4省6市,捐建希望小學1所,用默默的付出書寫了當代軍人的博大情懷,被人們親切稱讚為“最美兵哥哥”。他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8次,榮獲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中國兒童慈善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擁政愛民模範、武警部隊優秀共産黨員、感動山西十大人物等榮譽。
如今,牛何松的身份不再是一名現役軍人,而是家鄉——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橋上鄉後腦村村主任助理。這是一個算不上“官”的村官,他幹起來一絲不茍,盡職敬業。如今,在後腦村,總能看到他身著舊迷彩服、挎著相機忙前忙後的身影。“‘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這是我擔任村主任助理的工作思路,也是最適合我發揮自身特長,為家鄉作貢獻的方式。”牛何松説。
自主擇業 公益不退役
2017年3月,牛何松脫下軍裝,揮別工作20年的軍營,選擇自主擇業。在他帶回家的行李中,一件特殊的物品被他視若珍寶——那是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京西賓館親切接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的合影。如今,在他居住的後腦村由石頭砌成的破舊小屋內,這張闔影被擺在了顯眼的位置。
聽取鄉親的所想所盼
“當我握著我黨領袖、我軍統帥的手,凝視著習總書記充滿期許的目光時,我心潮澎湃。在軍旅生涯中我僅僅做了力所能及的事,黨和人民卻給予了如此高的褒獎和榮譽,更加堅定了我看齊追隨的思想自覺。”每當想起這次領獎,牛何松總是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
服役期間,牛何松握槍執筆,在寫作、宣傳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突出的能力。好多地方單位看重他,但他卻沒有動心,而是毅然選擇了自主擇業。
“因為這樣我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公益活動,以發揮道德模範的榜樣引領作用。”談起自己的選擇,牛何松從不後悔。“夢想使青春綻放,實幹讓人生出彩。我一定銘記習總書記諄諄教誨,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以實際行動感恩社會,報答人民,在新的起點上書寫新的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重返家鄉 踏創業之路
“回來老家吧,發揮部隊所長,幫助鄉親脫貧致富,咱們後腦村需要你這樣的人才……”鄉親們的聲聲呼喚,堅定了牛何松放棄都市生活、回到家鄉艱苦創業的決心。
1978年3月,牛何松出生在後腦村。這裡距離壺關縣城80公里,由於地處偏遠深山區,交通不便,閉塞落後,缺乏集體經濟,沒有集體産業,嚴重制約著後腦村的建設和發展。
現在,雖然後腦村已經脫貧,但是鄉親們的生活仍不富裕。特別是遊客來到青龍峽景區青龍潭瀑布這個景點後,就不再往裏走了,導致蓮花臺、狐仙洞、楊景寨、龍王廟、洪水河等美景無人問津,更沒有人願意來開發這幾個旅遊景點,致使後腦村祖祖輩輩的鄉親們每天只能眼睜睜地守著人間仙境之美,卻飽受貧窮落後之苦。
“關於後腦村的歷史和故事,是書本上找不到的,而我所知道的,也是從祖輩們口傳的村史和家庭故事中得知的。90年代初,我上中學後從來不打聽家鄉的事情;1995年底,我參軍入伍後更是沒有精力去關注家鄉發展。”談起家鄉後腦村,牛何松始終抱有一絲愧疚。“從部隊轉業後,後腦村的未來和發展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時時刻刻縈繞在我的腦海裏,白天想,晚上想,就是睡覺也在做夢想,整天吃不好、睡不香。”
自主擇業後,牛何松的戶口和組織關係都落在了榆次。早晨陪愛人散散步,有空接送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晚上輔導孩子做做作業,週末和老戰友聚聚,節假日外出旅遊,生活悠然自得。
很快,牛何松的腦海中萌生出了一個想法: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是“坐享清福、提前退休”,還是再次創業、有所作為?牛何松選擇了後者。於是,他説服愛人和老母親,辭去正在就職的臨時工作,回到了老家。
去年春節,牛何松在老家整整呆了一個月。一個月來,他走親訪友,和親戚們、老人們經常談論起後腦村的歷史,了解了不少後腦村的故事和鄉親們的心聲,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迫使他作出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艱苦創業的念頭。
2018年2月21日,在鄉親們的強烈要求下,經後腦村村委會同意,牛何松正式受聘擔任了後腦村村主任助理。“鄉親們都想離開這個窮地方,到城市裏生活,為什麼你卻非要回來這裡呢,而且還不要工資?”“你是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每月有固定的退役金,為什麼非要來當這個村主任助理呢?”面對鄉親們的質疑,牛何松傻傻一笑:“看到鄉親們受苦受窮,我很著急。作為一名道德模範,我必鬚髮揮榜樣引領作用,發揮部隊所長,幫助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
紮根農村 助鄉村振興
上任伊始,牛何松對自己“約法三章”:一是不拿政府一分錢;二是不擔任正式職務;三是不參與敏感問題。並向村委會詳細闡述了“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任職規劃,承諾當好“五員”:一是當好宣傳報道員,深度挖掘並宣傳報道“後腦好人”;二是當好文化研究員,研究後腦村的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三是當好法律服務員,向村民普及法律常識提供法律諮詢;四是當好理論宣講員,積極宣講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五是當好業務輔導員,不斷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準。
“雖然老家青山綠水,美景如畫,可是沒有力量宣傳後腦,就沒有人關注後腦,自然吸引不到投資,再美的風景如果沒人來開發,這裡還是窮鄉僻壤,窮山惡水。”看到此情此景,牛何松沒有佔用村委會辦公室,而是把自己的石頭小屋當作工作室,沒有寫字檯,就把電腦放在縫紉機上辦公;沒有網絡,就到鄰居家蹭網;沒有照相機,就自費購買了一套照相器材。他充分發揮部隊所長,帶著筆記本和照相機,每天奔波于村委會、各個自然村和亟待開發的旅遊景點,挖掘後腦村的歷史文化,宣傳後腦村的紅色文化,弘揚後腦村的傳統文化,保護後腦村的農耕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半年來,牛何松結合後腦村的實際情況,綜合鄉親們的意見建議,撰寫了《關於開展首屆“後腦好人”評選表彰活動的實施方案》《後腦村關愛老年人十條措施》《關於把後腦村建設成為古色古香的傳統村落的意見》等材料,受到村“兩委”和鄉親們的一致好評。他還利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頭條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通過一張張照片、一幅幅美景、一篇篇稿件,把後腦村原始的生活形態、優美的自然風貌、文明的社會新風,從偏僻閉塞的小山村向全國傳播出去。特別是他采寫的“後腦好人”候選人系列報道、《打通最後一公里,鋪就小康幸福路》《出臺十條措施,關愛全村老人》等新聞,在全國各大主流媒體相繼發表,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後腦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山村終於在全國“出名”了,從不為人知漸漸被越來越多人所熟悉。
記錄家鄉美好 推廣鄉村旅遊
“希望你把咱們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你是咱後腦人的榜樣”……看到家鄉的發展潛力和巨大變化,鄉親們喜出望外,紛紛通過打電話、發微信等不同形式,向牛何松表示感謝,並提出建設後腦、發展後腦的意見和建議,讓牛何松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我們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依山傍水,物産豐富,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談起後腦村的未來,牛何松滿懷信心地説,“我要把心靜下來,紮根老家,發揮特長,在村‘兩委’的堅強領導下,保護傳承優秀文化,振興後腦傳統村落,努力把後腦村建設成為健康文明之村、紅色旅遊之地、休閒避暑之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