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天鎮縣積極探索脫貧新模式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近年來,大同市天鎮縣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主線,充分發揮黨支部、合作社的示範引領和助力帶動作用,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發展新路子。
十六墩村位於天鎮縣新平堡鎮北部,距離縣城35公里,全村共有110戶235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積633畝,人均耕地面積2.7畝,政府發放的糧食植補和低保金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等靠要”的風氣一度盛行。2017年,十六墩村加大抓黨建促脫貧力度,夯實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村兩委幹部的“領頭雁”作用,十六墩村村支部書記蘇世平帶頭創立十六墩村世平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18戶,以每畝260元至300元的價格流轉87戶村民耕地300畝,種植胡蘿蔔100畝黃芹200畝,預計畝均收入在4500元到5000元左右,是傳統種植收入的10余倍,此外,合作社還為十六墩村貧困群眾提供種植、灌溉、鋤草、收穫等20個勞務崗位,男工人均每年收入7000元左右,女工人均每年收入5000元左右,土地流轉收入加上務工收入,貧困戶戶均增收12000元左右。在“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的引領帶動下,該村2017年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大關。
據悉,大同市天鎮縣在脫貧攻堅戰役中,黨支部把方向找路子,合作社興産業搭平臺,兩者良性互動形成合力,極大地增強了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提升了當地脫貧産業的市場競爭力。截至目前,天鎮縣共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200家,帶動2萬多戶農民脫貧增收。(文 安玉坤 編輯 梁學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