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 新運城:運城挖掘歷史文化價值 推進文化生態旅遊發展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陳佳):運城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黃河在其西北部轉向東奔流而去直至匯入大海。運城市下轄1區2市10縣5個經濟開發區、14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3196個行政村,黃河給予運城的不是奔騰咆哮的壯美,而是細水長流的溫柔,親切地撫慰養育著運城兒女。
運城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經濟發展快速,文化底蘊深厚,物華天寶、人文富集、古跡棋佈、勝景如雲。9月14日,“壯美黃河”——第十三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來到運城,參訪運城后土祠、永樂宮、大禹渡等文化厚重之地,體驗中華文明的悠久魅力。
近年來,運城將景區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打造龍頭景區,提升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品質,全力打造以“古中國”為標識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秋風樓 攝影 陳佳
后土祠:秋風樓、“品”戲臺 展古老祖祠魅力
9月14日下午,採訪團走進運城市萬榮縣后土祠。進入景區,首先引入眼簾的便是因珍藏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而得名的秋風樓。“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微風習習中,秋風樓古老而厚重的文化直傳遞到人的心底。登上秋風樓,憑欄遠眺,黃河與汾河交匯處的景象映入眼底。
后土祠源於先祖對大地的感恩和崇拜,是中華民族的祖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有景點20余處,其中“品”字形戲臺是全國現存為數不多造型獨特的清代戲臺,全國罕見。此外,木雕、石刻、鐵藝、磚雕體現了清代精湛、細膩、逼真、多姿的藝術風格。
永樂宮 攝影 蘇航
永樂宮:絕妙壁畫、搬遷奇跡 現歷史藝術傳奇
看過祖祠后土祠,9月15日上午,採訪團來到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黃河岸畔的的永樂宮,欣賞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隨著講解員楊萌的介紹,採訪團走過了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殿內絕妙的壁畫藝術在楊萌的講解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採訪團成員在感嘆中華民族厚重歷史文化的同時,也不禁被古人的繪畫藝術所深深折服,無論面部表情神態還是衣著擺飾,一筆一劃、輕重緩急都極其考究。
永樂宮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為紀念在芮城誕生成道,後被尊為新道教師祖、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造的,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永樂宮以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築、舉世矚目的搬遷工程、獨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享譽華夏、名揚四海,享有“東方畫廊”的美譽。
大禹渡景區的定河神母雕塑 攝影 陳佳
大禹渡:大禹傳説、引黃高灌 顯水利旅遊聖地風情
“萬里黃河神遊處,千年驛道大禹渡。”9月15日下午,在綿綿秋雨中,採訪團來到在大禹渡黃河風景區。這裡依崖傍水、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一處融合黃河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現代水利文化為一體的黃河風景遊覽區。
除了山西獨有的黃河旅遊項目——黃河遊氣墊飛船、中國臺階建築奇跡——禹廟臺階滴水奇聲、黃河流域最大的雕塑大禹像、定河神母雕塑和巨石天書等人文景觀,被譽為“黃河明珠”的大型引黃高灌工程是這裡的驕傲。上世紀70年代初,這裡建起了名聞海內外的大型引黃高灌工程,以開創技術先河的三大特點聞名於世:一是一級水源站採用活動泵車抽水;二是建兩廂沉沙池解決了黃河泥沙不易處理難題;三是二級站一次揚高200米,首次突破單級揚程不能超過百米的極限。工程集雄偉壯觀,氣勢浩大,在灌溉養育運城人民的同時,也作為黃河中游一處獨具特色的水利旅遊聖地而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秋佳節期間,大禹渡景區將面向廣大遊客推出“千里共良宵,共赴中秋宴”主題活動,包括燈展、篝火晚會、扎燈籠等多項體驗中秋佳節與親人團聚的親子活動,同時還將有山西非遺文化戲曲(蒲州梆子專場、絳州鼓樂)、歌舞、民間絕活、雜耍特技等傳統民間遊藝為藝術節增磚添瓦,更有黃河野生魚宴、中華名吃、大吉大利桑葚雞套餐等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為遊客奉上一份獨特的中秋文化套餐。
除採訪團參訪的三處名勝古跡,解州關帝廟、“中國死海”鹽湖、鸛雀樓、五老峰、舜帝陵、普救寺、西侯度遺址等都是運城響亮的文化旅遊名片。
運城,正以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著、成長著,為綠色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發揮價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