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CRI看山西 正文

晉城市張村鄉:種桑養蠶 農民脫貧過上好日子

發佈時間:2018-10-14 17:10:49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陳夢楠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張村鄉是晉城市沁水縣的傳統養蠶大鄉,有著1000多年的養蠶史。近年來,張村鄉針對養蠶業“短、平、快”的特點和張村堅實的産業基礎,將養蠶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蠶桑産業轉型升級發展上走出了一條科技化引領、基地化培育、項目化推動、鏈條式發展的新型蠶桑業發展之路。

  科學化佈局  頂層設計先行 

  起初,有著多年養蠶經驗的張村鄉每年的産量、收益都很穩定,但因養蠶散戶管理不善、知識欠缺種種原因,傳統養蠶模式開始出現弊端,得病率高、出繭率低等問題一度成為蠶農們的“心病”。

供稿【CRI看山西-列表】【三晉大地-晉城】晉城市張鄉村:種桑養蠶 農民脫貧過上好日子

貧困戶安建興在自家房子養蠶

  為扭轉不利局面,張村鄉黨委政府上下聯動、資源整合,大力推動優勢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組織外出參觀學習、聘請專家學者,引進桑園管理新技術和桑苗,並沿蘆葦河規劃建設了南北兩片蠶桑産業帶,規劃建立蠶文化科普體驗園,適時舉辦桑葚節等類型豐富的活動。

  此外,張村鄉與山西豐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成立了豐沁蠶桑文化園區,探索大棚養蠶新模式。據悉,由於桑葉改良成功,養殖管理專業,科技含量較高,今秋第一季30張蠶,個頭比農戶散養的大了許多,效益明顯。

 産業化運作 增收優勢明顯

  作為張村鄉産業規劃重點引資項目、“一村一品一主體”扶貧龍頭項目,豐沁蠶桑文化園區採用“公司+基地+貧困村+貧困戶”的運作模式,使蠶農通過土地、資金、技術、勞力入股,獲得多重收益。

供稿【CRI看山西-列表】【三晉大地-晉城】晉城市張鄉村:種桑養蠶 農民脫貧過上好日子

豐沁公司桑蠶科技示範園項目工作人員正在喂蠶

  為助力脫貧攻堅,豐沁公司以每畝500元至600元的價格流轉貧困戶土地,按全村人均4畝計算,每個貧困戶可獲得流轉費2000元至2400元不等。此外,蠶桑養殖、桑園管理等每年用工時間約180天,務工優先貧困戶,日工資50元至80元,全年可獲得人均工資5000多元。村裏的貧困戶陳洪義高興地説,“我家養蠶不僅搬進了新家,還用上了煤層氣,這都是張村鄉的政府和豐沁公司的功勞。”

  另外,村集體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可按所佔股本比重獲得分紅,實現村集體收入破零和貧困戶股息盈利,貧困村、貧困戶可依託項目穩步增收。村裏的貧困戶安建興在賺錢後,不僅在自家房子養蠶,還安裝了10KW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站,回報村民,回報政府。

  多元化發展  提升綜合效益

  為打響蠶桑大鄉文化品牌,讓蠶桑成為張村鄉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多元化發展路徑是必不可少的。

供稿【CRI看山西-列表】【三晉大地-晉城】晉城市張鄉村:種桑養蠶 農民脫貧過上好日子

沁水縣蠶桑局對本村養蠶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目前,張村鄉完成普桑栽植140畝,建成一座1000平方米四季養蠶大棚及一座2300平方米多功能智慧調控大棚和佔地千余畝的玻璃展覽室。展覽室會按片分為蠶文化講解區、桑葚品嘗區和桑葉茶飲用區、蠶絲製品展示區等等,形成一個豐富的産業文化園。此外,該鄉將打造果桑採摘、桑葉茶製作、蠶絲製品等,不斷豐富下游産品市場,延伸産業鏈條,實現蠶桑産業多元化發展。

  以點帶面,輻射全鄉。張村鄉還在馮村、胡家溝重點發展桑菌、果蔬大棚50棟,在板橋村利用扶貧幫扶資金建起“一棚兩用”10棟,在張河村在譚嶺自然莊發展桑園100畝等。通過提供技術指導、銷售渠道等帶動各個養蠶點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豐沁蠶桑文化園的輻射帶動作用。(文/圖 張利鵬 編輯 王冠霖)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