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晉城 正文

晉城陽城:重陽節表彰模範 好村風世代傳承

發佈時間:2018-10-17 12:56:26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重陽節表彰模範 好村風世代傳承

  “德孝文化村,獻義歡迎您。”來到村口,就看到墻上醒目的標語,“親嘗湯藥”等傳統德孝故事被繪在村街道的墻上……10月13日,陽城縣演禮鄉獻義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喜氣洋洋,在村民們演唱的《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大合唱中,獻義村第32屆德孝文化節拉開帷幕。啟動儀式上,獻義村對模範公公、模範婆婆、模範兒子、模範兒媳等德孝模範進行了表彰。

  10月15日,山西晚報記者來到獻義村。“村裏舉辦類似的活動,已經32屆了。每屆活動都要持續三四天。”獻義村聯合支部書記李海江高興地説。

  古村歷史悠久

  獻義村地處陽城縣演禮鄉西北部的白龍山腳下,一條山溝依村而下,流水潺潺。

  “佛爺圪嘴荊棘花,南街古寨八丈八。”從流傳下來的民諺中,可以看出獻義村悠久的歷史。

  古寨為土屯寨,高十余米,佔地數百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是古代人們躲避兵災戰亂的地方,它見證著獻義村的滄桑歷史。

  獻義村以前名為溝西村。李海江説,清朝順治年間,曾任翰林國史院學士、刑部尚書的白胤謙遊經此地時,恰逢廟會,見人來人往,民風淳樸,百姓明禮重義,誠實守信,童叟無欺,不禁揮筆題下“獻義”二字。“從此,溝西村便改名為獻義村了。”

  《陽城縣誌》記載:以前,本村不少外地人到廟會頗為熱鬧,村民以誠相待,熱心提供方便,不計得失,故譽稱“獻義”。

  獻義村既是古老的村落,又是一座“紅色”的村莊。李海江説,村裡長眠著七十多具無名烈士遺體,是1948年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這記載了獻義村在解放戰爭中作為解放臨汾戰役後方醫院的一段歷史。

  重義守誠的品德世代傳承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獻義人重義守誠的品德世代傳承,形成了孝老敬老、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風和家風。

  贍養孝敬老人是獻義人的“傳家寶”,不是金銀財寶而勝似金銀財寶。村委會主任于學東説,30多年來,村民們雷打不動地堅守這一“規矩”,使村風變家風、家風變民風。

  獻義村有630人,60周歲以上的老人157人,其中70周歲以上的44人,80周歲以上的15人。

  走進村民張呆娥家中,一張照片吸引著山西晚報記者的注意:這是今年正月初六村裏給她過九十大壽的照片。從照片的畫面看:四代同堂,有老人的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七個孫子輩,七個重孫輩,老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要讓老人們真正實現健康快樂地生活,必須從點點滴滴做起。”于學東説,從1987年開始,村裏堅持在重陽節召開“敬老愛老孝老”的表彰大會,到如今已經舉辦了32屆。“表彰敬老光榮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子等,激勵先進,鞭策後進,形成了爭當模範先進家庭的良好氛圍。堅持每年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過生日大壽,增強了家庭和諧,倡導了百善孝為先的正能量。對於群眾家中生病住院的老人,村幹部開車送到醫院安排住院,保證不讓一戶家庭感到孤獨和無助,時時刻刻能感受到黨的溫暖。每年入冬以前堅持到老年人家中查安全、查取暖的基本設施,嚴防煤氣中毒,保證老年人安全無憂過冬。村裏的孤寡老人由支、村兩委成員重點幫扶,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美德興村,文化興村。”李海江説:“在村裏,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平時講團結。要求黨員做到的,兩委幹部必須做到;要求村民代表做到的,黨員幹部必須做到;要求全體村民做到的,村民代表以上幹部必須做到!”

  近年來,隨著村裏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村裏老人身邊無人照料的現狀比較普遍。2015年9月,獻義村投資25萬餘元,成立佔地面積520余平方米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擁有床位14張,內設書畫閱覽室、醫療保健室、健身室、康復室、棋牌室、麻將室、音樂室、休息室、儲存室、廚房、餐廳等工作活動休息場所。村裏老年人可以讀書、看報、聊天、打麻將、打撲克、健身、康復理療。吃飯有餐廳,累了可以休息,身體不適可以到醫療保健室找醫生,滿足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提起如今的生活,82歲的村民王天鎖自豪地説:“30多年來,我們村鄰裡和睦、積極向上,沒有發生過民事案件,沒有人上訪告狀。老年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養老金,看病能報銷,坐車不買票,老年生活幸福指數不斷上升。”(山西晚報記者 李吉毅 通訊員 上官青玲)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