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大同歌劇《江姐》幕後的故事
原標題:大同排演歌劇《江姐》記者探訪紅色經典幕後的故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大同市歌舞劇院于近日開始排演歌劇《江姐》,這是該院繼歌劇《黨的女兒》《野火春風鬥古城》之後的又一部紅色經典劇目。如今要將這一經典劇目搬上舞臺,作為向祖國慶生的獻禮,《江姐》在表演、舞美、燈光、音樂等方面有哪些個性色彩和新看點可以期待?為什麼大同市歌舞劇院要一部接一部地排演紅色經典劇目……帶著一系列問題,18日山西晚報記者進行了採訪,據介紹這個舞臺劇將於“七一”期間搬上舞臺,相信會讓眾多的歌劇迷、“江姐”迷們得到滿足。
挑戰經典大同市歌舞劇院走在前列
3月18日,大同市歌舞劇院排練室,演員們正在對臺詞、和樂,每個人都是一絲不茍,現場近200位演員全身心地投入排練。
“看長江戰歌掀起千層浪,望山城紅燈閃閃霧茫茫……”舞臺上,青年演員楊昡琴扮演的江姐已經進入角色,認真地表演著,現場的每位演員都在認真地排練,大家沉浸在劇情中。
山西晚報記者注意到,楊昡琴素凈大氣的衣著、莊重的扮相突出“紅梅與冰霜”的品格,她對角色人物形象的理解,對於不同場合情緒把握、聲音控制、音色變化等方面的表演也都比較到位。楊昡琴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她畢業于山西大學,專攻美聲,能挑戰這樣的舞臺劇非常激動。
“排演歌劇《江姐》,大同市歌舞劇院是有把握的。”大同市歌舞劇院的副院長康曉凡認為,一年一度的大同市新年音樂會管弦樂團都有經典劇目的演奏,每屆音樂會管弦樂團都會演奏一些像《紅梅讚》《繡紅旗》《春蠶到死絲不斷》等經典音樂片斷,管弦樂團對於這部歌劇音樂上的把握基本上駕輕就熟,合唱團演員聲音純美,獨唱演員唱功深厚,話劇演員能演得入情至深,演員們有把握這部經典歌劇的能力。
大同市歌舞劇院書記韓瑞生介紹,歌劇《江姐》從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搬上舞臺後,被譽為中國歌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歌劇。1978年原雁北文工團曾排演過這部歌劇,搬上舞臺後受到了市民的稱讚。時隔40年後,大同市歌舞劇院復排這部紅色經典劇目,不少市民聞訊後表示出期待。市歌舞劇院排演的這部歌劇在舞美上,將利用先進的舞臺技術,在多種光源輝映中,使得戲劇環境更加真實感人、磅薄壯觀,演員的表演也更身臨其境;在音樂風格上保持歌劇《江姐》原有的四川特色的打擊樂風格,但是樂隊的陣容較原創作品的樂隊陣容更加強大,也就是增加了管弦樂的音樂厚度和豐富色彩。女主角的個人形象和聲樂演唱在劇院也比較出色,劇院演員們經過了多部歌劇、話劇等大戲的歷練,大都有從容跨界的表演才華,歌唱演員能演歌劇,舞蹈演員能演話劇,話劇演員能擔綱舞蹈等,充分展現了一個綜合藝術院團的藝術積澱,作為地市級院團,成功地排演歌劇,挑戰經典,大同市歌舞劇院在全省走在前列。
邀請名家指導完美呈現經典名劇
“大同市歌舞劇院排演的每一部歌劇,都是邀請國內一流的藝術家來院指導,這樣可以使演員們的表演得到提升,可以更完美呈現經典舞臺名劇的風采,也才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大同市歌舞劇院院長年權對山西晚報記者説,2014年“移植”歌劇《黨的女兒》,該劇特聘總政歌劇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程桂蘭擔任導演,聘請總政歌舞團著名指揮家李玉寧擔任指揮,全劇從舞臺美術創意和構思上,充分發揮現代LED屏和多媒體燈與舞臺實景的完美結合,使舞臺效果更趨真實,更具有超時代舞臺藝術效果。
《黨的女兒》編劇閻肅先生生前曾在大同觀看過這一歌劇的演出,演出後説:“大同市歌舞劇院演的《黨的女兒》把我感動了,我今年84歲,到了寵辱不驚的年齡,很少會因看戲而感動,但今天我深受感動,我老淚縱橫。”2015年5月,大同市歌舞劇院又“移植”排演了現代民族歌劇《野火春風鬥古城》,該劇目再次聘請總政歌劇團程桂蘭任導演,多次現場指揮排演,再度完美呈現經典舞臺名劇的風采。
兩部紅色經典劇目在全市連演十幾場,還多次赴省城太原、河北張家口、天津等地演出,強大的演出陣容、良好的精神風貌以及氣勢磅薄的演出效果,每一場都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弦。在演出過程中,大同市歌舞劇院的藝術發展也實現了從高原走向高峰的跨越,在這個過程中,歌舞劇院的每名演員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精神信念上都有很大的收穫,演出過後在不少城市都留下了好口碑。
正在排演的歌劇《江姐》還將邀請天津歌舞劇院副院長、著名指揮家董俊傑現場指揮,總政歌劇團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陳淑敏任導演。
重要時間節點 推出獻禮之作
大同市歌舞劇院下設歌舞團、管弦樂團、合唱團等多個團隊,是個綜合性的藝術團院,可以排演較高難度的藝術作品,近兩年,大同市歌舞劇院不斷改革創新,堅持深入基層,著力打造地方文化精品,特別是結合年度熱點提前策劃,進行重大題材創作排演,並選擇重要節點推出。
“像正在排練的《江姐》就是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作。”年權説,當年江姐在新中國成立前“繡紅旗”,今年在舞臺上重溫江姐的“繡紅旗”一幕,讓“江姐”這一舞臺形象綻放光彩,排演這部舞臺劇可以重溫先輩們經歷的崢嶸歲月,緬懷他們的革命精神,相信也可以淘洗人們的心靈。
山西晚報記者了解到,2014年排演的歌劇《黨的女兒》是作為建黨93週年獻禮之作,之後該劇作為推動廉政文化建設大劇又到多地進行了演出。2015年5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市歌舞劇院又移植了現代民族歌劇《野火春風鬥古城》,排演這些經典劇目也融入社會事件、節點時間,容易契合觀眾的心理。
叫好又叫座 雙重高標準打造劇目
《江姐》《黨的女兒》……這些經典舞臺劇目至今仍散發著時代魅力,如何讓曾經的經典劇目贏得市場和觀眾,也給藝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題,對於文藝院團來説,總想打造叫好又叫座的藝術作品。
該院的陳媛媛等多位演員接受山西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觀眾文化需求的日益深入和精細,文藝作品也需要有品牌意識,創作和排演具有引領性、教育性和感染性的藝術作品,會形成獨特的文化魅力。從全國藝術市場來看,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紅色劇目已經流行起來,五六十歲的人對於曾經的那些紅色經典劇目記憶猶新,觀看這些劇目,是在追憶過去的年代,追憶曾經的青春年華,更加珍惜當下和平和寧靜的生活。對於年輕人來説,是向那些甘灑熱血、點燃光明的“江姐”們致敬,凈化了心靈。對於演員們來説,是向名家學習,向經典致敬,演出時總是全身心地投入,這樣的經典劇目是受觀眾歡迎的。
大同市歌舞劇院排演的歌劇《黨的女兒》《野火春風鬥古城》一系列紅色經典劇目,經過前期百餘場的下基層巡演和赴全國各地的應邀演出,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雖然是重溫經典,但是這些劇目,每一位演員們塑造的舞臺形象,個性鮮明,表演上從人物到故事也更為豐富,更富於人性化,讓人記憶深刻。如今排練歌劇《江姐》,不僅讓觀眾形成了期待,也讓系列紅色經典劇目擁有了用戶黏性。(山西晚報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崔莉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