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轉型進行時】功能農業 山西為什麼“能”

發佈時間:2021-03-05 09:03:41 | 來源:山西日報 | 責編:石麗敏

  山西有句俗話:“有醋可吃糠,無醋肉不香”。濃郁的醋香,也許是山西人最迷戀的味道了。不過這次咱們要説的這口醋並不是餐桌上普通的調味醋,而是一種功能醋。

  功能醋到底有什麼樣的功能?又能為傳統釀造産業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功能食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

  東方醋起源於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醋都清徐,從一粒高粱到一滴醋,是43320分鐘的旅程。在這條生産線,清徐特産葡萄被當作原料,釀製成果醋,驚艷了我們的味蕾。果醋相對於一般的食醋,酸味更柔和,口感適中,帶一點點甜味。

  功能食品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益處,能解決什麼問題?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鄉村振興學會聯合體秘書長、山西省功能農業院士專家工作站負責人王創雲回答説:“就是很好地解決了我們隱性饑餓的問題。隱性饑餓就是吃得飽飽的還會營養不良,身體缺乏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就需要功能食品。”

  王創雲介紹,在祁縣來遠發現了1萬多畝天然的富鍶土壤,周圍的礦泉水也是富鍶的,生産的農産品天然富鍶。大家熟知的魯村小米,沒有人為地添加東西,但是當地婦女特別容易懷雙胞胎。科學家經過解密發現,原來是當地生産的農産品,尤其是小米,富含葉酸,這就是典型的功能農産品加工出來的功能食品。

  説到功能食品,大家自然會想到藥食同源。像我省的紅棗、黑芝麻、黃花菜,都是進入藥食同源國家目錄的農産品,它們不但具有食用價值,還有很強的藥用價值。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本草注》裏説黃花“萱草味甘,令人好歡,樂而忘憂”,所以黃花也叫“忘憂草”。近些年,古人眼中的“寶玉”黃花,真正被當成了晉北農家的寶貝,尤其是在富鋅富硒的火山土上孕育出的“大同黃花”,更顯珍貴。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同視察時就鼓勵當地老百姓,“小黃花大産業,很有發展前途”。當這朵“小黃花”從田間走進實驗室,從較為單一的食用方式到種類繁多的“拆開即食”,又被賦予了什麼樣的特有功能?

  在山西農業大學功能食品研究院的實驗裏,通過凍幹技術處理的大同黃花,浸泡水中短短幾秒後,變得像新鮮黃花一樣艷麗,比起民間百姓的土法晾曬烘乾,最大程度鎖住了黃花的營養成分。

  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院長郭尚説:“凍幹黃花比烘乾黃花的利用價值要高,比如VC含量是烘乾黃花的3到4倍,還原糖是烘乾黃花的1.8倍,多酚比烘乾黃花高25%以上。現在已經有幾家企業跟我們進行對接,要把我們的成果轉化成為落地産品走向消費市場。”

  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背包,黃花菜品、黃花酒、黃花餅……多種黃花深加工和延伸産品紛紛面世,孕育著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

  走“特”“優”農業路、打功能健康牌

  早在2016年,我省就提出要“在推進功能農業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2017年,進一步明確“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加快發展功能農業”;2018年,《山西省功能食品産業發展規劃》出臺,正式把功能食品産業納入到省級發展規劃中……山西走功能農業道路的決心越來越堅定。

  省農業農村廳農産品品質安全中心主任鄭必昭介紹,我省素有“小雜糧王國”“優質糧果帶”的美稱。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6月視察我省時指出,要立足優勢、揚長避短,突出“特”字,發展現代特色農業。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我省時強調,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氣候多樣,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山西農業的出路在於“特”和“優”。

  特色是山西農業最亮的標簽,也是最大的潛力。繼2018年制定《山西省功能食品産業發展規劃》之後,2020年2月我省又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農産品精深加工十大産業集群發展的意見》,把培育壯大農産品精深加工十大産業集群作為實施農業“特”“優”戰略的主抓手,十大産業集群之一就包含功能食品産業集群。

  功能食品産業集群依託三晉大地豐富的雜糧、鮮乾果、中藥材等資源,打造“四大功能産區”。在晉西北地區主要佈局功能性油脂核心區(亞麻籽),在晉北地區主要佈局功能性雜糧核心區(蕎麥、燕麥),在晉東南地區主要佈局富含礦素功能食品核心區(富硒小米),在晉西地區主要佈局功能性林果核心區(沙棘)。

  俗話説,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有需求的人鎖定山西産品,需要在品牌建設與推廣方面出實招。

  從2017年開始,我省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100個功能農産品品牌,每年評選20個功能農産品,目前已經評選出了80個功能農産品品牌。

  打造“山西功能食品”區域公用品牌,堅持科研和生産、傳統和現代相結合,才能提高農産品的産出效益,也是山西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王創雲介紹,201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功能農業,這在全國省級層面上是第一,2017年山西農業大學首開先河,在全國的農業院校裏,率先開設功能農業本科班,在全國也是第一。山西農業的發展,要走特色路,打功能牌,重點發展有機旱作、小雜糧、功能農業,有機旱作是方向、是道路,小雜糧是抓手,功能農業、功能食品是實現的目標。

  “小雜糧王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嵐縣人薛貴生經過反復試驗,把玉米、莜麥、黃豆一起炒好,磨成麵粉,另外配比了五種雜糧,做成“八寶粉”投入市場。2018年,“八寶粉”在北京、深圳一炮而紅。嵐縣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從前老百姓收的雜糧不值錢,賣不出去。現在薛貴生全部收購,把老百姓的土豆豆變成了金豆豆。村民們説:“雜糧銷售過去有點發愁,現在不發愁了,價格起碼翻了四五倍。”嵐縣副縣長劉思昭説:“我們的市場很大,我們把傳統的工藝與現代的農機相結合,採用有機旱作方式,保證它的品質,提升它的産量。我們初步計劃是‘百公里基地’——就是用汽車運輸的方式解決原料的問題,‘千公里銷售’——就是用卡車拉進原料來、飛機拉出産品去。”

  據不完全統計,我省龍頭企業以功能農産品為原料,已經開發出40多個系列、數百個功能食品品牌。2020年,我省功能食品産業産值達到30億元,功能農産品種植面積在700萬畝以上,帶動了40多萬農戶增收。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表示:“山西的小雜糧是非常好的功能食材,根據調查發現,小雜糧裏面的礦物質一般是主糧的兩倍以上。山西發展這一産業優勢獨特,前景廣闊。”趙其國院士還對山西發展功能農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抓好以功能農業為基礎的功能食品産業打造,要用好山西特有的功能食材,發展功能食品産業;二是要走高品質發展路線,要培育“單品冠軍”産品,特別是國家級“單品冠軍”産品;三是加強産業示範,政府要拿出一些資金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示範基地。

  功能食品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在1962年提出來的,之後,歐美國家也開始大規模研究功能食品。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科學家Gary Banuelos表示:“在美國乃至世界,對功能農産品的需求正在增長。人們終於開始學習並理解到,功能農産品比普通農産品更有營養。果汁、茶、奶昔等都是功能農産品的衍生品。生長環境造就作物,如果作物土壤優質,你就可以種出健康的作物。在功能農業中,我們可以自然培育或是合成培育土壤。如果作物生長的土壤富含硒和鋅,作物也會富含硒和鋅。我們可以在土壤里加入一定量的養分,生産出功能性作物。因此,對功能農業生産者進行培訓十分重要。他們需要找到養分含量高的土壤,需要學會施肥,以種出健康的作物。”

  在我省“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出了未來五年山西發展的八個戰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要打造“特色優勢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和功能食品生産基地”。到“十四五”末,我省將力爭培育20家功能食品骨幹企業、30個功能食品品牌;認證綠色有機功能食品産品100個,年産值將突破90億元。山西這塊“小雜糧王國”的金字招牌也會擦得更亮、成色更足。(內容源自山西衛視“轉型進行時” 記者王秀娟)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