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解放太原:血與火的英雄史詩

發佈時間:2021-04-25 11:36:42 | 來源:山西新聞網 | 責編:

解放太原:血與火的英雄史詩

太原解放紀念館入口。山西晚報記者武六紅攝

解放太原:血與火的英雄史詩

解放太原:血與火的英雄史詩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開始至1949年4月24日結束,歷時6個多月,是解放戰爭中時間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慘重的城市攻堅戰役。太原戰役的勝利,結束了閻錫山在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把山西歷史的車輪推向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新階段。尤其是作為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基地,太原的解放給全國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太原解放紀念日前夕,山西晚報記者走進位於太原市東山牛駝寨的太原解放紀念館。已經過了清明掃墓的時間,但參觀者絡繹不絕,大巴和私家車整齊停著一長列,一眼望不到頭。

  雄偉主碑:打開太原大門的“鑰匙”

  走進太原解放紀念館,根據指示牌可看到,館內有太原解放紀念碑碑區、徐向前元帥銅像紀念區、解放太原展覽區、烈士墓區和雙擁展覽館。

  山西晚報記者先來到位於紀念館西側的太原解放紀念碑碑區,它由凱旋門、主碑、副碑組成。太原解放紀念館的講解員曹艾潔介紹,雄偉高大的主碑像一把巨大的鑰匙,寓意牛駝寨是打開太原大門的鑰匙。主碑的碑高49.424米,取自太原解放紀念日1949年4月24日。在碑體上,鐫刻著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太原解放紀念碑”7個鎏金大字。紀念碑前,一名參觀者正在認真地閱讀著上面的碑文,讀了一會兒又低下頭,似乎在沉思。

  紀念碑的正西面,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凱旋門,形似巨大的鋼鉗,鋼鉗下合圍著一個大理石製成的烏龜殼,寓意軍民解放太原力摧群頑、甕中捉鱉的英勇氣概。這座別致的雕像與紀念碑遙遙相對,高低錯落,交相輝映,如同兩位歷史的證人,默默地向人們訴説著太原的過去和未來。

  紀念碑的西南側,是一座副碑。副碑形似被炸開的碉堡,直徑24米,四壁鑲嵌著大型浮雕,生動地反映了太原人民解放前的苦難生活和他們反抗壓迫、爭取解放的鬥爭精神。一組組雕塑群像是一首首血與火的史詩。

  徐向前元帥銅像紀念區位於紀念館正北面,主要由銅像、觀瞻臺、浮雕墻、廣場、甬道組成,整個建築氣勢磅薄,巍峨壯觀。“徐向前元帥”5個大字鐫刻在褐紅色花崗岩基座上,銅像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徐向前元帥當年運籌帷幄、馳聘疆場的威武雄姿。銅像後是由5組花崗岩雕刻而成的浮雕墻,分別記述了徐向前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光輝戰鬥歷程。

  時間最長:歷時6個多月的戰役

  在解放太原展覽區,毛澤東同志題寫“死難烈士萬歲”的烈士紀念碑矗立於廣場。烈士碑兩側,為第一展廳和第二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展廳內陳列著歷史文獻、400余張歷史照片及100余件實物,再現了解放太原全過程。

  1948年8月,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西北七縱、晉中軍區部隊逼近太原,作戰方案報經中央批准,確定了以“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然後一舉攻克太原的作戰方針”。10月2日,太原守敵沿汾河以東,南同蒲鐵路以西的平川地帶向南擴張,企圖突破我軍前沿陣地搶劫糧食,我軍遂改變原定10月18日發起太原戰役的決定,于10月5日提前13天發起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的第一槍是從太原南端的小店打響的。我軍率先攻佔了南黑窯、南畔村、大小吳村、殷家堡,並利用敵人的裝甲車追擊向南逃竄的敵人。12日,我軍派重兵攻克機場周圍60余座碉堡,全面佔領了武宿機場,至此小店戰鬥勝利結束。

  1948年10月23日,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頒布對敵防線總攻擊令,要求堅決奪取四大要塞。四大要塞戰鬥的勝利結束,標誌著大部分地區已被我軍佔領,太原孤城已陷入環形包圍。

  1949年3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新式整編,由原來的華北野戰軍第一、第二、第三兵團改為十八、十九、二十兵團,並遵照黨中央指示組成了新的太原前線委員會。三大兵團會師後,從4月1日起,立即積極進行總攻太原準備。3月28日,彭德懷由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返西北戰場途經太原。此時,徐向前因病無法到前沿陣地指揮作戰,經請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同意,留彭德懷參與指揮攻打太原。

  面對太原守敵的負隅頑抗,總前委決定4月20日發起總攻。根據《中國共産黨山西歷史》記載:4月20日淩晨2時起,第十九兵團由南、第二十兵團由北向敵軍展開總攻,第十八兵團一部也出動配合;下午,東線第十八兵團主力投入戰鬥。在人民解放軍10多股兵力的攻擊穿插下,太原城郊四週閻軍亂如麻團,不堪一擊。至4月22日,城郊敵軍13個師基本被殲,僅少數殘兵敗將逃回城內,週邊全部掃清。4月24日淩晨5時30分,太原前線部隊向太原城發起總攻,至10時,守軍全部被殲,太原宣告解放。

  從1948年10月5日開始至1949年4月24日結束,歷時6個多月,太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戰鬥最激烈:僅炸開一個廟碉就用了上千斤炸藥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閻錫山收編侵華日軍3000余人,組成特殊暫編10總隊,希望借用日本人的力量鞏固自己在山西的統治地位。太原城防工事的特點就是星羅棋佈的碉堡,太原的碉堡始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狂建於解放戰爭時期,碉堡是一種戰爭的産物,是抵抗輕武器攻擊的有效性防禦工事,多為磚石結構或鋼筋澆築而成,種類各樣,形態各異,依山而建,傍地形而築。太原周邊共有碉堡5000余座,有獨立碉、梅花碉、字母碉、明碉、暗碉及球形槍眼等不同類型。

  在閻錫山的百里防線中,東山防禦體系至關重要,而石嘴子是東山防禦體系的南側門戶,主要道路有地堡和火力點,是閻錫山設防堅固的重要陣地之一。東山的四大要塞由“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四大集團陣地形成南北長達八公里的防線,經過十多年來大規模修築,已成為極端複雜的要塞工事,東山上密密麻麻的小點就是閻錫山的碉堡群,共有2400余座,既能獨立作戰又能相互支援,被閻錫山吹噓為“堡中堡、塞中塞”“足抵十萬精兵”。

  牛駝寨地形狹窄,地勢陡峭、溝壑縱橫是閻錫山在東山防禦線上的主要陣地,牛駝寨周邊碉堡很多,其中最堅固的是四號廟碉。站在四號廟碉,可以看到當時太原城的全貌。當年攻打廟碉有多難有多激烈?講解員曹艾潔介紹,當時擔任爆破的組長叫張雲山,他帶領戰士們,每人背著四五十斤的炸藥,用了上千斤炸藥才將廟碉炸開。已是深秋的山上,冷風像刀子一樣往身上扎,山上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霜,為了行軍方便,戰士們把棉衣脫掉,穿著單衣匍匐前進,膝蓋、雙肘和肚皮都磨出了血。

  太原戰役共殲敵13.5萬餘人,但同時也付出4.5萬人的傷亡代價,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才讓這座兩千多年的古城重新煥發生機。

  特殊功臣:那些奮戰在後方的人

  在解放太原的戰役中,華北和晉綏等解放區的黨政機關,民兵和廣大群眾積極支援前線,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9年2月15日,黨中央和華北局決定晉中區黨委與太原市委合併。合併後的太原市委管轄範圍為原晉中區之所屬地區。晉中(太原)區成立後,中心任務是集中人力、物力配合和支援太原解放戰役。到戰役展開前,全區共為前線準備小米20余萬公斤、檁條30.22萬根、門板30.2萬塊、麻袋300余萬條,同時組織動員民兵6萬餘人、民工16.6萬餘人、畜力3.16萬餘頭;組織了各級生産委員會,發動翻身農民大力開展了秋收秋種和春耕生産運動,恢復發展了城鎮工商業,搶修通了南蒲、正太鐵路榆次至靈石、榆次至陽泉段以及廣大的公路交通,保證了戰役的物資供應。

  在太原解放紀念館,有一組太原戰役民力和物力支前的統計表數據:“民工242596人,牲畜53992頭,小米10000余萬斤,麥子1700余萬斤,木材4200余萬斤,煤炭2200余萬斤,食油150余萬斤,蔬菜310余萬斤,鹽120余萬斤,花料3200余萬斤,穀草6900余萬斤,門板503545塊,小檁294529根,大梁57132根,口袋508282。修築汽車,大車道30條,1185里,架橋19座,擔架(總攻前)6500付。”

  幕後英雄:那些戰鬥在隱蔽戰線的人

  那些在敵人堡壘內的幕後英雄,也不能忘記。

  《中國共産黨山西歷史》中有記載:在進行政治攻勢的同時,太原地下黨組織在極其艱難危險的情況下,進行了蒐集軍政情報的工作。早在太原週邊戰發起之前,太行區黨委情報站曾派蘇山、彭瑞章、趙宗五、王宗義等對太原東、西、南地區敵軍的軍事能力、工事、火力配備等情況做了比較詳細的調查,為奪取太原週邊作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太原進山中學地下黨員趙宗復、喬亞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團結進步青年,繪製了一份敵軍第一、第二道防線的軍事部署圖,派遣地下黨員曹瑞亭送往解放區,在榆次穿越封鎖線時被發現,趙宗復、喬亞等被捕。後喬亞因組織越獄失敗,于1949年2月慘遭殺害。

  喬亞犧牲後,太原地下黨組織將繪製城防圖的任務交給地下黨員張全禧。張全禧利用在府西街開設的謙益信自行車行結識了閻錫山侍從室參謀張光曙,説服他認清形勢,早做打算。張光曙看到閻錫山大勢已去,決心棄暗投明,利用到前沿陣地察看城防工事的機會,將城防佈置、火力要點等有關情況,標在一份比例為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上。張全禧將圖放在自行車內胎和大梁之中,並由張光曙親自護送出城,越過封鎖線,送到了太行軍區“九〇九”情報站,為解放軍總攻破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在太原解放紀念館的展覽廳內,展示了鐵鐐和手銬。這些刑具曾在特務頭子梁化之的特種警憲指揮處,對中共太原地下黨組織和無辜人民群眾進行殘害,徐惠雲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徐惠雲,山西定襄人,1911年出生,1937年武漢大學畢業後,到鄂豫皖根據地工作,任邊區黨校教務主任。抗戰勝利後黨組織派徐惠雲回太原做地下工作,被指定為太原地下黨的負責人之一。1946年3月,進入太原後,他以山西大學中文系講師的身份作掩護,展開工作,啟發教育不少青少年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秋,閻錫山在太原推行血腥的“三自傳訓”,黨的地下組織不斷遭到破壞。在此期間徐惠雲被秘密逮捕,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橫眉冷對。1948年9月,徐慧雲被秘密絞死,犧牲時年僅37歲。

  在展覽區烈士碑的西北側,安放著為太原解放慷慨就義的晉夫同志和黃樵松將軍的塑像。在太原週邊作戰期間,太原前敵委員會曾通過邯鄲起義的高樹勳將軍策動國民黨第三十軍軍長黃樵松起義。黃樵松是一位具有正義感和民族氣節的愛國將領,他在接到徐向前和高樹勳寫給他的信以後,當即決定起義。但由於第二十七師師長戴炳南的告密,起義失敗。閻錫山誘捕了黃樵松,並將接應黃樵松起義的人民解放軍第八縱隊參謀處長晉夫逮捕。11月27日,黃樵松、晉夫在南京慘遭殺害。

  1959年,中共太原市委、市政府決定在牛駝寨修建革命烈士陵園。1989年,太原解放40週年之際,在牛駝寨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太原解放紀念館。1994年,徐向前元帥銅像在館內落成。2015年7月,太原市雙擁展覽館在館內建成。太原解放紀念館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