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讀懂太原老宅院的歷史“密碼”

發佈時間:2021-09-02 14:19:18 | 來源:太原晚報 | 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讀懂老宅院的歷史“密碼”

讀懂太原老宅院的歷史“密碼”_fororder_4

圖為鐘樓街120號院。記者 賈鵬 米國偉 攝

  進入還未開街的鐘樓街,南北兩側,30余處或復建或修繕完成的歷史建築,已然窺見舊時商號林立的繁華。大寧堂、大中市場、乾和祥、華泰厚、亨得利、恒義誠……一個個太原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以最初的真實模樣,靜待掀開“紅蓋頭”的時刻。

  這些字號,大名鼎鼎,承載了一條街、一座城的記憶。

  眾多“名角”的光環下,最讓人好奇的莫過於修葺一新的“無名”建築。其實,鐘樓街上,哪一條小巷、哪一處院落不是從歷史和故事中走來?即使寂寂無名,一打探,也會發出驚嘆:好厲害!

  由西口步入鐘樓街,沒走幾步,就是一處沒有名號的院子,向東幾十米,又是一處。這兩處院落便是本次提質改造中完整復原的鐘樓街100號院和120號院。

  老宅密碼

  鐘樓街100號院和120號院是太原現存民居院落裏的佼佼者。100號院是乾和祥茶莊創始人王佔元的故居,120號院建於清末民初,前身是“興業錢局”,也是太原市內為數不多的“三進大院”。

  100號院是兩進兩層院落,院子南北長36.5米,東西寬56.3米,佔地面積1.6畝。一年半前,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方案中心副所長張文進第一次走進院子,抬眼所見,是大院南側二層呈波浪狀的房檐和快要垮下來的椽子,還有瓦楞上的草。雖然有點破、有點舊,但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年代感。偏院正房的大門,是典型的民國規制,兩側的木柱及柱礎,則是晚清時的做法,木柱旁加建的山墻,用以支撐二層遊廊。他説,只有在鐘樓街這種商業和文化衝突激烈的地方,才會出現如此疊加的建制形態,從中可以發現,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條連貫時間軸。

  120號院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坐南朝北,三進院落,即二進院帶後院式佈局。院子東西寬25.94米,南北長71.93米。院落前兩進院中軸線建有前樓、過廳、後廳,兩側為一、二進院東西廂房,後院有主房、耳房、廂房及偏房。張文進手機裏有當初梳理院落結構時留下的大量資料圖片,可以説是“不忍目睹”:荒蕪破敗的院落,屋頂瓦件碎裂,脊飾不存,檐口望板糟朽,但整體較好的大木構架、原有的後檐壓沿石及前廊地面遺存的方磚等,傳遞出的全是老宅院的建築“密碼”。

  原汁原味

  “在對現狀建築的梳理過程中,針對存有明顯歷史信息,或者是建築結構和功能尚可的建築,我們的做法是大量保留下來,並根據府城歷史風貌要求進行改造更新,避免大拆大建。100號院和120號院就是在這樣的改造思想下被挖掘保留下來的,靴巷説書樓、智家院等非文保建築也因此得以挖掘保留。”説到這些遺存,張文進如數家珍。

  100號院和120號院與鐘樓街片區其他建築一樣,都遵循了保證修繕前後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和“真實性”原則,所有建築全部現狀整修,揭瓦屋頂,重新鋪設屋面,補配缺失的構件,整修墻體裂縫。張文進介紹,修繕復原過程中,老院子的現存屋面瓦件拆卸後,按照相同規格加工補配,對房屋的大木構架逐一檢修,根據殘損情況替補加固。拆除了後人增砌的墻體、樓梯和安裝的門窗等,恢復原隔扇門窗,完整恢復建築原貌,並且重新鋪墁地面。為了使百年老建築適應現代商業需求,安裝變製冷劑流量空調系統、地暖系統、自動消防系統等現代化設備。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繕院落時更換的構件都在其隱蔽處,刻寫了更換年月,技術記入檔案,實現了可查找性。

  體量夠大

  100號院體量夠大,後院的復原修繕還在進行中。120號院已經好了,和從前一樣,進到院門,沿中軸線穿過前樓、過廳、中堂、正房,可達後院。前樓為二層磚木結構,面寬三間,單檐硬山頂,上下層前檐均設廊,二層廊前設木勾欄,下層明間辟為門道。做到了原汁原味的還原。

  未來,這兩處重新活過來的老院子會用來做什麼,還是一個不能公開的“秘密”。鐘樓街開街時,120號院裏會有一個攝影展,關於鐘樓街的。無論怎樣,于繁華鬧市中步入100號院和120號院,便能看到年代的記憶和凝固的時間。當然,雨天還會有好看的雨簾,雪天,紅門綠窗一配,畫一樣。(太原晚報 記者李曉並)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