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武夷山以生態立市、用文化破題 不斷探索高品質發展之路

2019-12-02 14:50:07|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武夷山以生態立市、用文化破題,多年來特別是申遺成功20年來,不斷探索高品質發展之路 武夷蝶變

  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成功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在世紀之交跨上更廣闊的世界舞臺,成為全球第23處、我國第4處世界雙遺産地。

  昨日,武夷山舉行申報雙世遺成功20週年、撤縣建市30週年紀念活動。武夷山城市發展的見證者,為申遺作出貢獻的專家、學者重聚武夷山下,憶申遺往事,話發展藍圖。

  由中國走向世界,這是“雙世遺”帶給武夷山的歷史機遇。20年來,圍繞自然和人文兩項核心資源,武夷山擦亮“雙世遺”品牌,走生態立市、文化興市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生態立市,永恒不變的“指揮棒”

  1993年,已獲得數項“國字號”招牌的武夷山決定向國際性旅遊度假城市邁進,申報自然和文化“雙世遺”,開啟長達6年的“世紀趕考”。1999年3月,聯合國世界遺産專家莫洛伊對武夷山申遺進行驗收,在考察武夷山西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及西漢閩粵王城遺址,並詳細了解武夷山的自然、文化價值以及保護管理情況後,他高度評價“武夷山是中國人民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永久象徵”。

  武夷山能夠獲得世界權威專家的認可,躋身世界名山大川行列,與生態立市的發展理念密不可分。上世紀50到70年代,武夷山資源無序開發曾造成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1979年,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從那時起,武夷山握緊生態保護的“接力棒”,選準與人文歷史、生態資源相得益彰的旅遊、茶葉等産業,走綠色發展之路,生態一躍成為武夷山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為守護來之不易的‘雙世遺’品牌,我們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位居全省第一,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零容忍’。”武夷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繼文説,為給武夷山的綠水青山謀永續發展,武夷山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産業發展現狀“量體裁衣”,制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對産業項目實行嚴格評估把關。

  2016年,武夷山被列入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規劃面積1001.41平方公里,由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統籌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合理利用。2018年,針對違法違規毀林種茶亂象,武夷山打響“茶山整治”攻堅戰,累計整治非法開墾茶山2.9萬畝,復綠造林2.4萬畝。

  “我們採用‘10%面積的生態産業發展,換取90%面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管理模式,支持武夷山發展壯大生態産業,解決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的矛盾,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四級調研員黃智敏説。

  星村鎮位於九曲溪上游,“雙世遺”地核心區,全鎮540平方公里處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率先開展茶山整治後,如今星村鎮隨處可見“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遠離化肥農藥、施用有機肥”的生態茶園。“現在茶葉市場比的是質而不是量,如果沒有品質作口碑,遲早會被市場淘汰。”老茶農鄭旺寶在星村做茶43年,每到採茶季,他家300畝生態茶山都會吸引茶客前來尋茶體驗,親眼見證茶園生態。“近年來,我們把生態保護作為經濟發展大前提,引導茶農通過提升茶葉品質,延長産業鏈的方式,向品質和市場要效益。”星村鎮鎮長曾智敏説,如今星村生態茶園面積6.35萬畝,茶企1500多家,年産值可達8億元。

  在武夷山,生態自然資源稟賦正逐步轉化為經濟民生發展的內生動力。如今,武夷山全市森林覆蓋率80.46%,主要流域水質全優,空氣品質保持全國前列,先後獲評國家生態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等。依託生態資源發展優勢,全市構建旅遊、茶産業、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為主導的“4+X”現代綠色産業發展體系,實施綠色産業項目125個、總投資122.6億元,讓武夷山真正屬於“全世界全人類共有同享”。

  文化破題,全域旅遊正揚帆

  申遺成功後,武夷山聲名鵲起,2000年景區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旅遊收入6960.78萬元,較1998年增長169.2%,武夷山旅遊業實現巨大跨越。

  然而,作為山嶽型景區,武夷山長期停留在“白天爬山坐竹筏,夜晚賓館睡大覺”的傳統觀光遊模式,隨著高鐵、自駕等便捷出行方式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武夷山僅憑單一自然風光無法留住遊客。

  文化,成為武夷山旅遊的破題關鍵。武夷山作為“萬里茶道”起點,朱子文化發源地,擁有茶文化、朱子理學文化、紅色文化、柳永文化等豐富文化資源。“我們正在探索從山水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從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從茶旅結合向茶文旅融合轉變。”武夷山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鄧崇慧説,近年來,通過“旅遊+”的方式,武夷山深挖“雙世遺”文化內涵,打造夜遊、體驗遊、研學遊、紅色遊等新業態,文旅融合産品遍地開花。

  2010年3月,《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正式公演,標誌著武夷山正式從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轉變。“《印象大紅袍》選準了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紅袍的歷史、製作技藝、茶藝,並將祭茶喊山、敬茶等當地民俗融入演出,不僅填補了武夷山夜間旅遊項目的空白,還實現了非遺技藝的傳承。”鄧崇慧説,《印象大紅袍》通過不斷詮釋和展現武夷茶文化,演出叫好又叫座。

  從慕山水轉變為慕文化,近年來,武夷山憑藉世界“雙世遺”産地優勢,圍繞茶文化和朱子文化發展深度研學遊。在朱子故里五夫鎮,以兩岸朱子文化交流為核心,先後建成朱子廣場、紫陽樓、朱子古街、朱子大橋,一大批朱子遺存遺跡被列為保護項目,獲得“全國最美研學旅行基地”稱號。在武夷山香江茗苑,前來學習茶道和朱子理學經典課程的遊客越來越多。武夷山香江茶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傑春告訴記者,近年來,香江茗苑由茶旅體驗遊向茶文旅融合的研學遊轉變,已吸引了海內外研學遊客超5萬人次,未來企業還將投資50億元,打造香江茶人小鎮,通過茶文化展示、衍生茶文創産品,為中國茶人提供茶文化交流平臺。

  依託“雙世遺”品牌,武夷山旅遊呈現更多可能性。11月,武夷山國際馬拉松賽、國際騎遊大會、大武夷超級山徑賽暨武夷山國際越野賽等國際級文體賽事接連在武夷山舉行,武夷山景區從門票經濟向體驗式旅遊轉型。“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我們以文化提煉為內核、體育賽事為內容,將體育賽事與旅遊融合,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和城市新名片。”鄧崇慧説,目前武夷山已承接23項國際國內重要文體融合賽事活動,有效提升境外客源市場推廣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武夷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征程萬里風正勁。今年9月,武夷山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今年前三季度,武夷山市共接待遊客965.4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29814人次,旅遊收入209.98億元。申遺成功20年後的武夷山,正朝著國際性旅遊度假城市不斷前行。(鄭雨萱 蔡錦生)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