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泉州出臺“1+3”文件 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

2019-12-30 17:05:46|來源:泉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泉州出臺“1+3”文件 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

  為記錄家鄉變化,延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一場別開生面的百年“時間膠囊”封存儀式今日將在南安英都望都閣舉行。活動共徵集了英都各界人士記載傳承優秀文化的70篇文章和圖片,彙編成冊,與當地的一些特産一道製作成“時間膠囊”埋入望都閣地下,留待百年後的人們開啟。圖為昨日,活動發起人在英都洪氏家廟整理將要封存的資料。(陳英傑 李冠鵬 文/圖)

  核心提示

  泉州網12月30日訊(記者 蔡紫旻)26日,市委召開全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加強新時代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會議。本期“東海潮聲”,將為大家解讀新鮮出爐的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的“1+3”文件。看看文件在探索保護我們引以為傲、視如珍寶的文化和自然遺産資源方面有哪些實招,又將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環境帶來怎樣的變化。 

  初心 從體制機制上 探索保護利用之道

  泉州是一座“藏寶之城”,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産資源。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好這些自然珍寶、文化瑰寶?

  “1+3”文件,包括一份《實施意見》,即《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 加強新時代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要全力守護自然珍寶、擦亮文化瑰寶,讓文化和自然遺産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從體制機制入手,把泉州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的經驗做法,上升到制度規範層面,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化並形成長效機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短板,則提出針對性措施,找尋破解之道。

  三份《工作方案》中,《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工作方案》意在通過系列舉措,逐步走出一條符合泉州實際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眾,初步實現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結合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構建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體系,更好地體現泉州的地域文化特徵和時代風貌,延續泉州傳統文化和歷史風貌。

  《關於建立泉州市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工作方案》將建立分類科學、佈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泉州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

  全方位保護好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遺産

  《實施意見》從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自然遺産資源四個維度入手,意在促進泉州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物質文化遺産: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

  保護和利用物質文化遺産,不僅要聚焦文物保護、文物安全,也要深度挖掘文物的價值內涵,打造泉州文化價值體系,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

  文物保護方面,將健全文物保護管理責任體系,探索“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産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建立文物資源數據庫,完善文物“四有”檔案,加快實施文物保護規劃,落實文物考古制度。全面推進文物安防消防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文物巡查制度和文物安全應急管理機制。 為推進文物的合理利用,將推進文博相關産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強化文物博物館單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發展,推動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支持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等改造升級,充分利用海絲文物和涉臺港澳僑文物資源優勢,開展文物價值的挖掘、交流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傳統技藝跨界融合充滿活力

  聚焦非遺的活態傳承、創新轉化,我們在《實施意見》中看到不少地道的“泉州元素”,結合泉州特色的保護與利用措施,意在讓民間文化瑰寶更好地薪火相傳。

  從整體保護角度,泉州將紮實推進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分類推進搶救性、傳承性、生産性、整體性保護,建設好21個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

  接下來,將加強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等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項目的保護傳承。

  要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就要讓這些高超的技藝更加“接地氣”,融入百姓生活。結合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文化旅遊等重點戰略,泉州將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文旅産品和服務項目。高水準辦好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世界閩南文化節等國際活動,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讓傳統工藝與文創、科技、製造業跨界融合。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保護

  除了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散落各地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構成泉州城鄉獨特的風貌,也承載遊子的鄉愁。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就是要讓城鄉留下記憶、人民記住鄉愁。

  在《實施意見》中,有著眼于體制機制上的頂層設計,如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立法,完善文化遺産保護地方性法律體系,構建全市“一盤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髮展體制機制,編制實施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國保單位的保護規劃等。

  也有“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那樣的細節:全面梳理全市的閩南建築保護對象,加快認定公佈、登記造冊、掛牌保護。通過統籌保護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和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山水格局、歷史記憶,實踐“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

  在原真性保護方面,對於歷史建築、歷史街巷和傳統村落等,多采用微擾動改造、低衝擊更新、整體性保護、家園式管理等方式修舊如舊、保留原貌。

  老建築要煥發新活力,需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多樣性發展。比如,深入挖掘蘊藏在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和傳統村落裏的人居理念、營建智慧,使之適應新時代、服務新時代;深化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提升項目,達到串點成線、串盆成景,打造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創意旅遊帶。

  自然遺産資源:建立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實施意見》提出,要探索建立分類科學、佈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科學編制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專項規劃,將把我市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域,規劃為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

  依託自然山水脈絡,用綠道串起山林、水體、濕地、田園等自然資源,統籌推進生態屏障區、生態廊道區、生態體驗區建設,打造山水田園城市。

  實現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把《實施意見》落細落實,反映在文物保護利用方面,就是《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工作方案》,這份《工作方案》旨在探索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文物平安工程以消防安防為重點,為文物織起週密的“防護網”。加快推進文保單位安防方案編制和實施,年底前完成前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網監測,並逐步擴大到省級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力爭在2022年年底前,推動完成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消防系統方案編制和實施;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省級以上(含省級)文保單位的電氣線路套管敷設和智慧安全用電系統建設,並逐步推廣。

  文物保護基礎工程著手建設全市性的文物保護修繕項目庫。加快建成全市文物大數據庫,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和基礎信息整理工作,把文物保護納入全市“多規合一”一張圖工作。研究制定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導則和相關規範。

  文化遺産活化工程聚焦做好文化遺産合理利用文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提升的優勢、旅遊優勢和産業優勢,推進文博跨界融合創新發展,把海絲文物保護利用打造成為全國的樣板工程,打造富有泉州元素的文創品牌。

  創新機制 延續城市傳統文化和歷史風貌

  結合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構建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體系是《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的題中之意。

  關鍵詞:普查

  在現有普查和申報認定基礎上,將以縣域為單位,組織新一輪普查,全面建立我市的“區域保護”和“單體保護”名錄。

  名錄將包括歷史地段普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普查,特色建築物、歷史遺跡普查,古樹名木普查等。

  關鍵詞:掛牌

  對各縣(市、區)具備條件的歷史地段、村鎮、建築、古樹名木等歷史環境要素,按程式申報或認定評級,不僅納入法定保護名錄,還要掛牌保護、測繪建檔。

  關鍵詞:試點

  ——風貌管控試點。加快推進泉州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編制,劃定核心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其他縣(市、區)編制歷史風貌保護規劃,劃定歷史街區、風貌區、風貌道路等歷史地段。村莊規劃要包括風貌規劃的相關內容,先行在全市145個村莊規劃編制試點統籌推進。

  ——保護樓長制試點。 到2020年,各縣(市、區)要在全市已公佈的第一批1199棟歷史建築開展保護樓長制試點。

  ——總設計師制度試點。將於2020年,在泉港區峰尾鎮誠峰村、安溪縣西坪鎮南岩村、德化縣國寶鄉佛嶺村、臺商區洛陽鎮萬安村試點總設計師制度。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分別實施1個以上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總設計師制度試點,探索專家挂帥指導、團隊駐點陪護。

  ——歷史建築保護和活化利用試點。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和活化利用試點。打造歷史街區示範區,市級每年重點保護和改善提升10個以上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歷史建築租賃平臺試點。研究出臺曆史建築活化利用獎勵補助規定,建立歷史建築保護基金,鼓勵市場力量參與保護修繕並換取使用權,開展歷史建築租賃平臺試點。

  關鍵詞:文脈延續

  開展泉州歷史建築風貌保護和城市建設文脈延續研究,對閩南建築文化進行系統研究,總結提煉特色內涵和歷史符號,融入城市新區建設。各縣(市、區)要加快打造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標、農村住宅示範房,展示文化脈絡、提升生活品質。

  關鍵詞:工匠名錄庫

  為壯大歷史建築的修繕隊伍,探索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泉州將探索建立市、縣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施工優秀企業和專業團隊,建立健全修繕技藝傳承人和傳承工匠名錄,開展“泉州傳統建築名匠”評選。

  關鍵詞:古建材研究

  支持成立閩南傳統建築材料研究中心。扶持一批古建修繕龍頭企業,鼓勵研發新型古建修繕材料。支持建設一批古建構配件材料生産産業或者基地,探索古建築構建建材産業化。

  關鍵詞:街區提升

  因地制宜推進歷史街區功能復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生産生活的基本條件,協調保護歷史文化的空間載體和傳統社會的社交網絡,塑造特色空間場所,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2021年年底,完成鯉城區中山路、泉州臺商區洛陽古街、永春五里古街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工程。先期啟動鯉城區8條背街小巷、30個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提升工程。

  關鍵詞:古城功能疏解

  開展古城功能疏解專項研究。探索古城的功能定位,通過引入文化産業,凸顯古城文化保護傳承的主體功能。延續和拓展歷史建築使用功能,鼓勵“柔性使用”“潤物無聲”,深化“混合利用”,以合理適度的開發利用,促進資源保護。

  系統性保護自然生態景觀與生物多樣性

  《關於建立泉州市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工作方案》通過四個機制,提升我市的自然保護地管理水準,分期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

  創新差別化管控機制:根據各類自然保護地功能定位,分類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合理分區,實行差別化管控。

  創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機制: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産品體系,支持和傳承傳統文化及人地和諧的生態産業模式,推行參與式社區管理。

  創新聯合巡查執法機制:建立健全政府牽頭、部門協作、整體聯動的聯合巡查執法工作機制,聯合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環境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

  創新自然資源使用機制:全面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鼓勵原住居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探索自然資源所有者參與特許經營收益分配機制等。

  同時,啟動自然保護地智慧項目、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項目、自然保護地科研交流項目三大項目,建設“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監測網絡體系,實施自然保護地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建設生態廊道、開展重要棲息地恢復和廢棄地修復等,不斷提升自然保護地建設能力。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