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福州數字經濟發展領跑全省 45個項目獲資金補助

2020-01-19 10:37:36|來源:福州新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福州新聞網1月1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記者近日從市大數據委獲悉,在2019年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申報中,福州市平臺經濟、衛星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領域共計45個項目獲得資金補助,補助金額達1.2327億元,項目數量及補助金額均佔全省總量72%。

  據介紹,該專項資金申報由省數字辦、省財政廳聯合組織,旨在引領帶動全省數字經濟産業發展。2019年5月起,市大數據委聯合市財政局提前謀劃,積極動員各縣(市)區及高新區,分6批次組織福州市數字經濟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進行申報,共上報專項資金項目149項。

  總部位於鼓樓區金牛山互聯網科技園的帝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專項資金扶持對象之一,公司長期致力於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的研發應用。此次獲得補助的“AI+4K”廣電超高清修復與重制項目,曾為2019年10月1日亮相天安門廣場大螢幕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宣傳片《北京2019》提供畫質4K增強服務。“受益於福州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近兩年公司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此次資金申報中,市大數據委和區數字辦在申報動員和政策解讀等方面提供了很大幫助,200萬元的資金補助將對公司戰略實施和業務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該公司聯合創始人童同説。

  位於馬尾區的新大陸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此次資金申報中獲益良多。記者在新大陸工程實驗中心看到,作為獲批此次專項資金的重點項目,新大陸工業自動識別創新中心項目正在加緊研發。該項目以新大陸的“看家本領”條碼識讀為基礎,引入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拓展生産線的識別能力。“新的生産線不僅能讀懂條碼,還能識別零配件上的字符,對零部件缺陷也能‘一目了然’。”新大陸自動識別技術有限公司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郭鋒介紹,新生産線投用後,識別精度將比傳統方法提高一個數量級,識別效率也更高。他説,項目研發階段需要擴大研發團隊,購買深度學習設備和大量檢測設備。“有了這筆資金的投入,我們有信心項目能夠儘早投用。”

  此次省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工作的亮眼成績是福州市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福州市創新工作形式,營造良好數字經濟新生態,大力培育招引數字經濟企業,形成了數字經濟企業百舸爭流、數字經濟項目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態勢。2019年,數字經濟項目建設與發展交出了一份優異成績單。

  記者了解到,2019年,依託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福州市共生成簽約項目95個,截至12月底,簽約項目已落地66個,其中動建項目51個,建成項目15個。華為(福州)人工智能孵化中心、百度人工智能、高意5G通訊網絡核心應用器件生産基地、曹操出行網約車平臺等一批重點項目紛紛落戶榕城,涵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晶片等多個領域。

  瞄準福州市數字經濟發展良機,阿裡巴巴、字節跳動、平安集團、比特大陸、螞蟻金服、海康威視等一批行業領先的數字經濟重點企業紛紛與市政府簽訂框架協議。福建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中國平安保險(集團)營商監管服務平臺、中科曙光高端整機先進製造基地等項目已經成功落地實體項目。福州市與字節跳動合作的東南行銷中心等項目,已孵化出風雲動漫、十六度森森、糖小姐、白鯨出海等文創企業。

  海康威視福建業務中心總裁柯柏會告訴記者:“海康威視之所以能夠堅定信心,迅速投入資金、落地項目,是因為福州市各有關單位多次召開‘定製版’專項推進會,對接企業需求,快速解決企業落地困難。去年我們成立了福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今年我們將組建專業團隊,發揮公司視頻感知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帶動上下游産業,以福州為中心,開展數字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停車等業務,為新時代數字福州建設貢獻更多海康力量。”

  市大數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是福州市融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打造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的開局之年。“我們將以‘數字應用,百花齊放;數字融合,千企賦能;數字惠民,萬家受益’為重要目標,創新扶持本土數字經濟企業、貼心服務數字經濟頭部企業,以項目為重要抓手,推動新時代數字福州建設實現大跨越。”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