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長江沿岸造林 優選什麼樹種

2019-03-12 15:38:05|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長江沿岸造林 優選什麼樹種

圖為:長江荊州段生態屏障守護大江安瀾。(視界網黃志剛 攝)

  三月的荊江畔,春意盎然。

  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生態防護林,從洲灘延伸至江堤,與一江碧水相連,勾勒出和諧的林水相融畫面。細看,深綠、淺綠、嫩綠,一株株楊樹、中山杉、池杉……錯落有致、亭亭玉立,仿佛一個大家庭中的成員,各司其職、和睦融洽。

  5年前,這個樹木大家庭裏,成規模的只有楊樹一個樹種。如今,它的小夥伴,已超過10個樹種。

  樹種的豐富優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景觀變化,更為長江沿岸森林生態功能的保障與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謀變

  致富先鋒,楊樹獨大存隱憂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和大多數平原市、縣一樣,曾經缺林少綠、森林資源嚴重不足。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給長江沿岸平原市、縣帶來新的林業發展機遇。楊樹與荊州,在那時結下不解之緣。

  楊樹,平原湖區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耐濕、適應性強,適宜在堤岸、洲灘種植。長防林工程啟動以來,當地組織造林主體充分利用長江兩岸的堤岸及洲灘地,建設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産林。楊樹生長快、材質好,也是膠合板、密度板和造紙等優質的工業原料林。精明的企業家敏銳地嗅到其中商機,一批木材加工企業在楊樹主産區紛紛落戶,引導農民開展楊樹規模化種植,構建起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楊樹産業鏈。

  以荊州地區的石首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至2009年,該市充分發揮長江洲灘多的地理優勢,種植楊樹面積超50萬畝,林業産業化年産值達13億元,40萬農民從産業鏈中年獲利1.2億元。該市先後被國家授予高標准平原綠化試點示範縣市、全國林業百佳縣市、全國綠色模範縣市、全國綠化小康縣市、全國楊樹標準化體系建設縣市。

  楊樹防護林,不僅為長江築起綠色生態屏障,還直接增加了森林面積、提升了當地森林覆蓋率。

  不過,長防林二期工程(2001年至2010年)建設期還沒結束,問題開始暴露。首先,樹種單一、純林過多,導致病蟲害比較嚴重。“抗蟲打藥,容易污染水體。”荊州市林業局副局長宋文傑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們一直在研發生物農藥,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但始終不能根除病害。其次,由於生長較快,楊樹對水、肥需求旺盛,單一的大面積種植將對地力造成影響,尤其是在濕地等生態脆弱敏感區域,存在生態隱患。

  事實證明,他們當時的擔心不無道理。

  2018年初,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一次性清退數百株楊樹。原因是,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洞庭湖區從上世紀70年代起大規模種植楊樹,甚至種植範圍拓展至核心區,加速濕地旱化,改變濕地土壤結構,嚴重破壞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不能等到危機爆發時,再補救!

  苦尋

  優化樹種,中山杉帶來新希望

  2008年,在湖北省林業局的指導下,湖北省林科院荊州分院開始著手找尋楊樹的替代樹種,逐步改變長江兩岸楊樹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湖北省林科院荊州分院觀音塏基地,記者見到了一種叫中山杉的植物。這也是最早引進我省的一批中山杉。正值早春時節,氣溫依然較低,與旁邊還沒爆出滿枝嫩綠的楊樹相比,中山杉更顯青翠挺拔,宛如一把堅固的綠傘,牢牢守護自己的一片綠茵。

  這種由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南京)選育的新樹種,生長週期20年,2002年被引入重慶萬州栽種試驗,用於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治理,性狀表現良好。10多年來,中山杉先後在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河道、湖泊、濕地治理中發揮作用。

  中山杉具有耐鹽鹼、耐水濕、抗風性強、病蟲害少等特質,種在湖中或岸邊,既能構成水景,維護生態環境,還能涵養水源。引進荊州後,研究人員開始在洲灘、濕地附近,開展對比試驗。“潑辣”,是中山杉給荊州市林業局造林科副科長江津凡的第一印象。“夏天不怕水淹。有一次,我們在一處試驗地看到中山杉被水淹了兩個多月,水退後,依然正常生長。冬天不像楊樹掉葉子。而且,目前為止,不管是我們這,還是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過它有明顯的病蟲害。”

  在長湖濕地公園的一處池塘旁,挺拔的中山杉與水中的蘆葦相映成趣,給人剛柔並濟的感覺。公園工作人員介紹,種植中山杉,是濕地修復的舉措之一。每當夏日,隨處可見中山杉泡在湖水中,形成“水上森林”景觀,樹榦挺拔、枝葉繁茂,應和著湖面上的微風,為人們帶來涼意,也形成了公園一景。

  2018年,湖北省提出啟動長江兩岸造林綠化行動,力爭用3年時間,將全省長江幹流沿線兩岸宜林區域全部綠化,建成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顯著改善長江幹流沿線森林生態功能,提升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水準。

  對長江兩岸現有樹種進行優化調整,被荊州市林業局正式提上日程。“生態效益是我們調整優化樹種結構的基本前提。”宋文傑説,楊樹是速生樹種,8年至10年的週期一到,必須砍伐,再加上病蟲害等因素,無法滿足對森林生態系統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要求。

  中山杉在荊江畔終於有了“大顯身手”的舞臺。

  再探

  農林互補,生態經濟效益兼收

  3月6日,荊州市長江大橋橋頭處,臨江仙公園。2019年該市春季義務植樹活動現場啟動。來自全市各界的幹部群眾揮鍬培土,栽下中山杉、銀杏和巨紫荊共1萬餘株。

  水杉、池杉、垂柳……除了楊樹和中山杉,更多樹種開始在我省長江沿岸出現。“沒有哪一個樹種適合單一大面積推廣,否則違背生物多樣性客觀規律。多個造林樹種混交配置、適地適樹,已經成為科學造林的共識。”湖北省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著重提到垂柳、楓楊等鄉土樹種的推廣應用,“大自然是最好的規劃師,生態修復要順應自然規律,鄉土樹種都是經過自然長期選擇的結果,對當地的生長環境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態效益不可忽視。”

  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啟動以後,湖北省林業局專門下發一份樹種因子代碼表,選取100多個樹種,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不少地市進一步細化落實。宜昌市林業局已印發《關於大力推廣使用市樹市花等特色鄉土植物的通知》,明確在全域生態復綠、建設花園城市、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中,推廣使用柑橘、蠟梅、宜昌百合等特色鄉土植物。

  在這份樹種因子代碼表,記者還看到意楊、響葉楊等多個楊樹品種在列。“實踐證明,洲灘是較為理想的楊樹種植區域。不能因為之前不科學的造林方式帶來的問題,就對楊樹全盤否定。平原地區的楊樹産業不僅要發展,而且要邁向高品質發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葛繼穩對記者表示。

  2月中旬,記者曾在石首市長江幹堤調關段新河洲洲灘地看到,村民們一邊栽種楊樹,一邊在樹下間隙地查看冬小麥長勢。石首市楊樹研究院副院長樊孝萍告訴記者,村民們現在栽種的“華石1號”“華石2號”楊樹苗都是“升級改良版”,且是“石首製造”,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遠遠超過上世紀推廣的“69楊”樹苗。原來,10多年來,華中農業大學、省林科院聯合石首市林科院楊樹研究所等單位,以抗病、抗蟲、優質、豐産為目標,潛心研發出10多個適合本地生長的楊樹新品種,造福了華中多個省份的林農。他們還立足農村實際,探索林農複合經營模式,推廣楊樹林下套種冬小麥、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林下經濟模式,以短養長,進一步提高造林主體積極性。

  宋文傑説,他們正在一些具備條件的村莊,打造“中山杉-蝦-稻”“中山杉-蓮-蛙”等林業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希望實現農林互補、種養共贏、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收,並逐漸推廣。

  採訪結束,記者在荊江大堤看到,幾位市民一邊散步一邊感嘆,荊江江畔,變了,越來越美。是的,樹種豐富了,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更新與超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汪彤 通訊員周衛平 陳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