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方城實踐”

2018-08-22 09:54:36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鄉村振興的“方城實踐”

  二郎廟鎮萬畝花海不僅成為旅遊景點,更是當地的富民産業。王躍奇攝

  河南日報訊:從鄭州去南陽,入境第一站是哪兒?歷史名縣方城!

  方城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這裡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是中華曾氏祖根地、法聖張釋之故里、使聖張騫封侯地。如今的方城也是榮譽等身,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近年又先後摘取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三個國家級金字招牌。

  但十幾年前的方城遠沒有現在風光。“東關沒水,西關停電,財政局沒錢,糧食局沒面”,幽默的老方城人還將諸般尷尬編成了“段子”。

  時光荏苒,現在的方城縣讓人刮目相看:看外表,白天綠蔭滿城,晚上花燈璀璨;看數據,縣域經濟在增強、城市形象在提升、百姓生活在改善。方城像一匹黑馬,在南陽市各縣市區中脫穎而出,多項指標名列前茅。但方城也沒有變:農業大縣、人口大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仍是繞不開的“三座大山”。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品質,作為傳統農業大縣,面對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方城縣如何落筆作答?

  黨建破題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

  券橋鎮三間房村是個沒有自然村的“光桿”行政村,其中緣由,讓人啼笑皆非。該村原也是自然村,由於村裡長期沒有“主心骨”,人心渙散,村組事務處處受阻,百姓層層信訪,成了當地有名的信訪專業村、省定貧困村。鄰莊的村民不願與之為伍,將其踢出了“群”。

  “村裏近10年沒有村支書,眼看著別的村路修了,房蓋了,只有我們這道路坑洼不平,環境差得連鎮上賣饃的都不願意來。”村民杜國路説。

  2018年年初,方城縣三級幹部大會上,女支書王鳳玲領回了“十佳黨支部”的牌子。這是10年來,三間房村拿到的第一個榮譽。

  “這個榮譽是我們村用兩年的陣痛換來的。”王鳳玲告訴記者,2017年她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結束了該村近10年沒有“領頭羊”的局面。

  做村支書難,一根針頭頂千條線;做女村支書更難,柔弱的肩膀要能扛得起大事小情;而做一個軟弱渙散村的女村支書難上加難,上任倆月王鳳玲瘦了17斤,偷偷掉了多少淚,她已經記不清了。

  上任之初,王鳳玲帶著村裏19個黨員立下規矩:集體事務四議論兩公開,村民代表全程參與。村“兩委”班子換屆,群眾投票投誰是誰,改變原來事事黨員幹部關起門來定的惡習。

  “老百姓心裏都有桿秤,稱得出黨員幹部幾斤幾兩。”王鳳玲説,去年4月,村裏爭取到交通扶貧項目改擴建村裏道路,黨員幹部挨家挨戶動員,遇到人去外地打工,他們開車幾百里到外地逐人解釋,一個個釘子戶理通氣順。

  如今,昔日荒廢的坑塘成了文化廣場,嶄新的水泥路通到各家門口,遇上煩心事,黨群服務中心隨時有黨員幹部“恭候”。

  人心齊,泰山移。今年5月,方城縣召開誓師大會,今年要全縣脫貧,三間房村也要讓最後25戶貧困戶“摘帽”。

  “我們已經跟雲陽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村裏建設糧倉,發展糧食深加工,讓老百姓的糧不但能銷得出去,還要提高附加值。”王鳳玲告訴記者,她理解的鄉村振興就是兜裏有錢、住得舒坦、行得順當。下一步主要任務是發展産業,讓村民有穩定致富渠道。她自己身先士卒種了30畝黃花菜,準備試種成功後向全村推廣。

  三間房村只是方城縣大力加強基層黨建的一個縮影。像三間房一樣的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方城縣過篩子般篩出了56個,軟硬體投入不足、“兩委”班子待遇低、黨支部書記責任意識差……一系列問題在排查中暴露出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方城縣委書記褚清黎認為,基層組織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小細胞,激活了基層組織,鄉村振興才有不竭的動力。從強健基層黨組織開始,方城對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多管齊下:配強村“兩委”班子,投入5000萬元實現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提升村“兩委”班子待遇,壓實縣鄉村三級黨建責任,使基層黨組織成了鄉村振興中的戰鬥堡壘。特別是自2014年起,褚清黎每年都要為全縣557個村的村支書們上3到4次黨課,在方城被稱為“三級幹部大會”。從第一次提出“我當支書幹什麼?”到縣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産業發展方向,虛實結合,效果竟然超乎預期。

  “原本以為是給壓力,後來發現更多的是關心、是指導,不知不覺做一個村支書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噌噌地往上躥。”王鳳玲説。

  三間房村後來居上,讓鄰村有了壓力,自己更是如履薄冰。“每年全縣三級幹部會都要評優評先,鎮上37個村每半年相互交流切磋一次,誰都不敢鬆懈。”王鳳玲感嘆,當村幹部十多年來,從來沒像現在危機感這麼重過,也從未像現在一樣覺得幹勁十足。

  産業振興抓住土地流轉金鑰匙

  黨建引領是個寶,發展産業出實招,才能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全域旅遊明星鎮”二郎廟鎮的變化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萬畝花海”已經成了二郎廟的代名詞。

  論吃旅遊飯,二郎廟鎮有足夠的資本。該鎮距離方城縣城大約15公里,毗鄰大乘山,境內有南水北調最佳觀景地埡口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望花湖、中原名寺之一普嚴禪寺,山美水甜,歷史深厚。

  可讓農民真正吃上旅遊飯談何容易?想要實現萬畝花海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大面積土地做支撐,然而對於花海所處的田樓村的村民來説,地肥離城又近,種兩季莊稼蔬菜再到縣城裏打個工,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沒人願意折騰,土地流轉進程緩慢。

  綜合二郎廟鎮的資源優勢,縣裏將該鎮定位為:打造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建設南陽北大門的“會客廳”。他們邀請來自上海的專業團隊對望花湖景區進行了整體規劃,把萬畝花海作為景區的核心景觀,並在18天內完成了周邊10公里道路的改擴建工程。這一系列事情讓村民得到了實惠,看到了美好遠景,大面積的土地流轉就順理成章了。

  白天不懂夜的黑,目前的二郎廟鎮的夜晚比白天更加精彩。“白天賞花,晚上看燈光秀,高峰的時候每天能接待1萬餘人。”2015年回鄉創業的尚宏陽開心地説。他在這裡發展了4000余畝花田,仲夏之夜,來自南陽市、社旗縣等周邊的群眾紛紛開車來花海納涼、休閒,已經成為方城和南陽一景。

  “沒有産業興旺,鄉村振興就如同無本之源。縣委、縣政府提出把土地‘三權分置’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金鑰匙’,山變田,田變園,資源變資本,農民變工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二郎廟的鄉村振興就是要依託這樣的青山綠水。”二郎廟鎮鎮長李桂雲説。

  以土地“三權分置”為突破口,方城縣為鄉村産業振興精準把脈,結合每個鄉鎮不同的資源優勢,推進農業規模化、規模示範化、示範特色化、特色工業化、工業鏈條化“五化聯動”,把田間地頭變成工業的第一車間,將三産有機融合,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全面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

  如今,方城的鄉鎮紛紛繪出了山水田園綜合體的藍圖;憑藉七峰山、七十二潭的景區優勢,拐河鎮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持續打造黃金梨的品牌,博望鎮聲名遠揚;對傳統柞蠶養殖産業的延伸升級,四里店鄉找到了産業支撐……一條條特色鮮明的産業振興之路在方城徐徐延伸。

  樹文明鄉風腰包要鼓精神要富

  黨建是抓手,是促進鄉村精神文明

  建設的重要手段。樹文明鄉風則是腰包鼓起來以後如何解決精神層面富起來的有力武器。

  “鄭倫給婆婆買衣服了,倆人還開始説話了!”連日來,鄭倫和公公婆婆和好的事情在小史店鎮傅老莊村引來街談巷議。

  説起以前的鄭倫,村裏人都搖頭,因為婆媳關係不和,高中畢業、知書識禮的她竟成了遠近聞名的“惡媳婦”:與婆家人經常發生衝突。從一開始小吵小鬧,到動手打架傷人,最後竟然把公公飼養的豬娃給下藥毒死。

  “光去年鎮上派出所都出警了4次,親戚鄰居去調解過無數次,起不了多大作用。”該村黨支部書記魏金遠提起此事也曾很鬧心。

  魏金遠告訴記者,鄭倫與公婆之間並無很深仇怨,只是因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習慣不同,小摩擦長年累月憋在心裏變成了怨氣,難以化解。而在村裏,因婆媳矛盾、贍養父母等問題出現的衝突屢見不鮮,村幹部左支右絀。這讓當了18年村支書的他經常夜不能寐,總覺得村裏缺了點啥。

  對於傅老莊來説,村容村貌大改觀,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等各種基礎設施配套了,蔬菜大棚、裕丹參種植也紅紅火火,群眾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來。還缺點啥哩?

  今年年初縣委書記的一堂黨課讓老魏茅塞頓開,“褚書記説要讓老百姓充分享受鄉村振興的紅利,就要為百姓建設一個生態環境最優美、村容村貌最整潔、産業特色最鮮明、社區服務最健全、鄉土文化最繁榮的新農村。傅老莊缺的就是文化。”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魂。經過對村裏各種矛盾的排查和分析,今年5月傅老莊開始從孝老敬親文化著手,與信陽市息縣彎柳樹村結成了聯建對子,學習對方開展“道德講堂”的經驗,在村裏開設“德孝文化講堂”。

  “第一次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聽的,第二次聽老師講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我覺得自己從沒對父母心存感恩,有些心虛,第三次我就不想去了。”鄭倫説,“德孝文化講堂”讓她開始學著反省自己,她沒想到,魏金遠把講師請到了她的家裏,兩次一對一的輔導,鄭倫説自己像是從噩夢中一下子清醒了。“當我開始放下怨恨去學會感恩的時候,我才發現生活如此美好。”

  隨後,鄭倫向鄰居表達自己的歉意,還當眾主動給公公婆婆認錯,悉心照料他們的生活,完成了從“惡媳”到“孝媳”的嬗變。

  目前,類似于傅老莊這樣的“德孝文化講堂”正在方城縣全面推廣。村裏開展傳統道德文化教育,成立了志願服務隊、文藝團、宣講團,建設“道德銀行”和愛心超市,開展政策禮儀教育,評比家庭環境衛生,引導廣大群眾培養樂善好施、勤儉持家、鄰裡互助的道德情操,已經在方城廣大鄉村隨處可見。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方城,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繪就,實幹的方城人正朝著推動鄉村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邁進。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本報記者 孟磊 孟向東 吳曼迪 本報通訊員 張中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