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淩:“麥田盛宴”背後的“種業大餐”

2019-06-12 14:10:3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在楊淩小麥文化節期間,當地中小學生體驗傳統麥收“農生活”。 記者 程剛攝

  記者 程剛 通訊員 翁瑞

  核心提示

  ■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楊淩先後培育出“碧螞1號”“豐産3號”“西農979”“西農511”等我國小麥主栽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20億畝。

  ■ 楊淩小麥種子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佔陜西省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聚集各類種子企業26家,成為全省種子企業最為密集地區。

  ■ 2016年至今,楊淩已連續舉辦了四屆楊淩小麥文化節,這一節會成為全國小麥育種和小麥産業領域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品牌活動。  6月的關中平原,成熟的小麥在驕陽下飄起誘人的麥香,預示著三秦大地又迎來一個豐收時節。

  6月6日,在農神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我國首個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唯一的農業自貿片區——楊淩,一場與小麥相關的節日正在舉行。探討小麥産業未來發展趨勢,重溫傳統小麥收割、打碾等勞作,參觀新型農業裝備表演,品鑒楊淩特色美食蘸水面……6月6日至8日,恰逢端午小長假,為期3天的第四屆楊淩小麥文化節,為大家奉獻了喜慶、有味、特色的節日“麥田盛宴”。

  從2016年開始,在楊淩示範區這片熱土上,已連續舉辦了四屆楊淩小麥文化節,不僅引來媒體的廣泛關注,一些國內知名的農業專家也紛紛發出讚許之聲。楊淩小麥文化節為何一屆比一屆影響力大?

  緣由是楊淩與小麥的深厚淵源。

  時間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的“碧螞1號”,60年代的“豐産3號”,70年代的“矮豐3號”,這3個具有里程碑式的我國小麥主栽品種,均裹挾著“楊淩基因”;80年代,李振聲院士在楊淩首次成功用牧草和小麥進行遠緣雜交,培育出了“小偃”系列小麥良種,改變了我國旱區糧食生産的落後面貌,開創了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的新篇章。

  歷史的卷軸滾動至今,楊淩示範區仍秉承著這樣的“創新基因”。

  2018年5月,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吉萬全教授選育的“西農511”通過國審,技術轉讓費達到455萬元,創出陜西省小麥品種交易金額歷史新高。

  5月的華山腳下,麥浪滾滾,麥穗飄香。在華西鎮西渭北村大唐優質小麥種子繁育基地,穗實稈壯、“品貌俱佳”的“西農511”正在等待“檢閱”。數百名前來觀摩的省市種子管理部門、農業推廣部門,小麥種植、收貯加工、經營服務領域代表,直奔田間,細細比對,認真觀察,對“西農511”的突出表現讚不絕口。“‘西農511’小麥,光品質出色這一項,我們去年就多賣了75萬元!看,今年麥子又長得這麼好!我們種糧靠品種,好品種就靠咱專家!”種植企業北洛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嘖嘖稱讚。

  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離不開眾多小麥育種專家的不懈攻關。“西農511”從2006年雜交組合,到2015年通過省審,再到通過國審,成功的背後,是小麥育種專家辛勤耕耘的結果。為了良種的選育、擴繁,13年來,吉萬全和他的團隊每年有100多天奔波在河南、湖北、安徽等6個省的65個試驗點。這些試驗點吉萬全每年冬季要跑一次,春季再去一次,5月以後,他基本都不在家待了,一直在外觀察小麥長勢情況。

  在楊淩示範區,近1000名科教人員和吉萬全一樣,從事生物遺傳育種研究工作。他們披星戴月蹲守觀察,不僅給農作物“治病”,還要育種培新。正是這些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的專家,培育出100多個優良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20億畝。“西農979”成為全國第三大小麥主栽品種,“西農511”成為2018年國家主推的優質高抗病性品種……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作為楊淩現代農業科技的傳統強項,小麥育種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種子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佔陜西省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投資18億元建成的楊淩種子産業園,聚集各類種子企業26家,成為全省種子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投資5000萬美元的先正達種業育種技術中心項目也落戶楊淩,預示著科研水準最雄厚的小麥育種力量將在這裡集聚發力。

  採訪中,楊淩小麥文化節承辦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楊淩示範區以打造我國農科高地、旱區“種業矽谷”為目標,依託産學研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從管種子向管種業、從重産品向重産業、從傳統模式向新業態轉變,進一步強化創新要素、企業主體和成果轉化,實現了科研領航、招大引強、産業集聚、突破發展。楊淩小麥文化節是楊淩示範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行動,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必將為楊淩示範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