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康:怎樣強化陜西經濟增長的動能?問題、原因及對策

2019-08-13 17:32:47|來源:西部網|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專家談丨王建康:怎樣強化陜西經濟增長的動能?問題、原因及對策

  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情況

  今年上半年,陜西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了明顯的下行趨勢,特別是GDP增速僅為5.4%,由過去高於全國1-2個百分點,下滑到低於全國0.9個百分點。表面上看是環保、安全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等因素導致的結果,從更深層次上來講,是陜西經濟長期累積的內部結構性矛盾在外部導火索引導下集中爆發的結果。我們要從這一態勢中警醒和反思,深入分析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對症下藥、精準施策,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才能實現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加快陜西追趕超越步伐的目標。

  優化産業結構:一業一策強動能

  聚焦優勢産業,堅持一業一策,明晰産業發展路徑,加快傳統産業升級,持續壯大新動能。

  現象:今年上半年,能源工業增長1.2%,同比回落9.1個百分點(煤炭産量下降8.2%)。非能源工業增速由一季度的7%降至5.3%,同比回落3.8個百分點。能源和非能産業雙雙“失速”,新的動能積蓄成型需要一定時間,沒有能夠抵禦住原有動能下降所造成的壓力。

  原因:我省産業發展思路不夠具體明晰,産業門類多、初級産品多、大路産品多,精深加工少、名優産品少,核心競爭力不強的“三多兩少一不強”問題突出。

  能源依賴性經濟未得到根本改觀。我省能源化工的地位毋容置疑,雖然也提出加快能源化工産業高端化,但目前煤炭“只採不轉”的問題突出,一些企業以轉化項目拿到配套的煤炭資源卻遲遲難以落實轉化或轉化比率太低,把價值增值的部分留在了外省,主要靠挖煤來實現經濟增長。今年1.12榆林礦難對我省經濟産生明顯影響,上半年陜西省累計生産原煤23462.12萬噸,同比減少2290.30萬噸。暫不考慮産業鏈影響,單從原煤來看,以400元/噸計,2290.30萬噸將直接減少91.612億元。就此一項,佔到了去年同期GDP(10702.55億元)的接近0.9個百分點,“一煤獨大”的能源依賴性經濟的積病在今年上半年的集中爆發。

  傳統優勢産業轉型緩慢。我省的電子信息、紡織、食品、醫藥等都具有傳統的優勢,但由於缺乏明晰的産業發展路徑,一些傳統的具有優勢的産業逐步走向衰退。如我省紡織業具有從研發、紡紗、印染、織造再到服裝加工的完整的産業鏈條,産業基礎雄厚,但目前由於種種原因,大量相關人才流向東南沿海,以生産的紗錠、粗布等初級産品為主,沒有在全國拿得出手的紡織服裝品牌。而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紡織業發展勢頭迅猛,擁有雅戈爾、杉杉、海瀾之家等一批世界級的紡織服裝品牌,中國柯橋紡織指數已成為中國紡織業的“道瓊斯指數”。

  新興産業尚未形成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雖然我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但由於缺乏明晰的發展思路,每隔兩三年産業發展重點都有變化,如前兩年我省出臺了《中國製造陜西2025實施意見》,提出了重點發展的14個産業門類,但這兩年又提出了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目前,除了3D列印等個別産業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外,大多數新興産業仍處於成長期。我省戰略性新興産業佔GDP比重僅為10%左右,在支柱産業進入換檔轉軌的深度調整期時,戰略性新興産業難以形成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對策:進一步明晰我省發展的能源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文化旅遊等若干萬億級、五千萬級的産業集群,突出補鏈、延鏈、強鏈,以龍頭帶動産業上下游,形成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産業生態體系。按照一業一策的模式,明確産業發展思路,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打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影響力的産業集群。

  堅定不移的打造世界級綠色能化基地。堅定不移地走“三個轉化”之路,在煤炭深度轉化上狠下功夫,全力推動高碳産業低碳化高品質發展。抓住煤化工産業效益提升的機遇,提高傳統化工産品附加值,實施一批煤化工領域重大技改項目,對煤制烯烴、煤制油、高載能産品等進行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高端精細化工産品,加強煤油氣鹽化工橫向耦合,積極推動煤化工向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下游高端産品延伸。樹立國際化眼光,加強與跨國化工企業的交流合作,助推化工産業向高端化、綜合化、集群化方向邁進。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借鑒浙江、福建等東部省份經驗,通過數字技術應用對傳統産業進行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賦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三次産業融合滲透,推動各産業向中高端水準邁進。推進數字産業化,超前佈局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做大做強積體電路、軟體和信息服務、工業互聯網等核心産業,加快發展5G商用、北斗應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産業。進一步加速製造業智慧化、網絡化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引導傳統産業運用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模式實現數字化轉型。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改變傳統生産要素組合方式,實現組織柔性化、技術柔性化、邊界柔性化、産業柔性化,催生電子商務、共享經濟、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

  加快培育發展綠色産業。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環境約束加大,我省企業必須逐步走出散亂小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在技術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興産業實現突破、持續壯大,形成綠色産業體系。綠色發展實質上不是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簡單地修補,而是更具優越性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綠色發展將會帶來消費的新動能、創新的新動能、增長的新動能。下一步,我省可以在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碳金融等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以適應綠色經濟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需要。

  優化需求結構:挖掘潛力擴動能

  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大力提升經濟外向度,增強消費對經濟貢獻度,把內需潛力用足用好。

  現象:從長期以來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情況來看,上半年,陜西投資增速2.5%(2018年10.4%) ;消費增速7.6%(2018年10.2%);進出口增長0.83%,特別是出口-8.58%(2018年25.3%)。

  原因:對陜西這樣的投資拉動型省份來講,投資增速與GDP關係緊密。隨著固定資産投資的不斷擴張,固定投資所帶來的邊際效益已然開始遞減。今年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5%,較一季度回落6.7個百分點。

  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導致消費和外貿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短板,特別是在宏觀經濟形勢出現變動的情況下,消費和外貿這兩架馬車無法彌補投資增長的低迷。上半年,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280.56億元,增長僅為4.8%。外貿總量雖然佔比較小,但受國際市場等因素影響,進出口總值1729.52億元人民幣,增長僅為0.83%,主要貿易夥伴中韓國、香港和美國進出口分別下降5.9%、44.8%和31.8%。因此,我省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通過固定資産投資帶來的GDP爆髮式增長,而忽略消費和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需求結構缺乏內在協調性,無法推動陜西進入發達省份行列。

  策:

  大力提升經濟發展外向度。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洲、中東歐、南美等新興市場。支持中歐班列長安號發展,支持創建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支持企業建立“海外倉”和“陜西商品展示中心”,推動哈薩克斯坦愛菊糧油工業園、吉爾吉斯坦中大工業園等海外園區加快發展。分類指導企業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加強對外貿易企業隊伍的培育,支持更多有條件的企業開展進口貿易。推進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上半年,自貿區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324.03%,佔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36.75%,自貿區發展活力初顯。落實好國務院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若干措施,持續推進試點任務深化,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改革,全面落實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行外資企業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套表格、一口辦理”。全面落實企業工商登記註冊“一口受理、並聯審批”和全程電子化,推行商務秘書和“集群註冊”服務,加快省級行政管理事項下放(委託)至自貿試驗區辦理,著力形成具有集成效應的創新經驗。

  提高有效投資的精準度。積極對接國家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向,圍繞“三個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要深入了解産業動態、技術前沿和項目主體等情況,再論證儲備、謀劃實施一批新的重大項目,通過抓項目建設擴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後勁。狠抓高鐵開工、機場通航和高速公路縣區覆蓋。以適度超前理念建設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紮實推進“寬頻陜西”“雲端陜西”建設,加快佈局5G網絡、工業互聯、物聯網等新型基建。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全面建設“四好農村路”,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電網升級、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和氣化農村等工程,以農村廁所革命為重點加快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將目光鎖定在世界500強、國內500強、行業10強等全球性的先進要素,由單一招商引資向引資、引技、引智並重轉變。

  持續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推動西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改造提升和省級步行街培育,實施省級會展業發展建設項目。完善城鄉流通體系,督導西安、渭南、榆林加快推進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繼續推進城市社區商業綜合服務體系、農産品流通網絡和鎮村商貿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實施農産品和冷鏈物流園區及物流金融發展建設項目,推廣共同配送、統一配送、集中配送等集約化配送模式,鼓勵和支持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村市場拓展。多措並舉促進汽車消費,將中央更多補貼用於支持綜合性能先進的新能源汽車銷售,促進農村汽車更新換代。加快提升新型信息産品供給體系品質,重點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産品等新型信息産品,積極拓展信息消費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基於網絡平臺的新型消費成長,優化線上線下協同互動的消費生態。

  優化創新結構:“科技富礦”轉動能

  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和經濟結合緊密度,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入挖掘陜西“科技富礦”。

  表現:我省是國家創新性試點省份,科技資源富集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兩張皮”現象。從創新結構上看,高校和院所的研發成果過於“高大上”,企業用不上;而企業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很多技術難題,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願解決或無力解決,導致“墻內開花墻外香”,省內的科研成果省外轉化,促進了東部發達地區産業轉型升級。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環保督促力度的加大,我省大多數企業由於産品科技含量低,粗放式生産經營,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6月規上工業停産半停産減産企業1610戶,佔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4.3%。

  原因:

  科技資源條塊分割。中央在陜科研院所、軍工科技單位集中了全省87.58%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高校和院所,很多科技人員的科技創新相當程度上以評獎和申請專利為導向,缺乏研發成果市場化與商業化的基本導向,導致科研成果“含金量”和轉化價值不高。同時,由於院所、高校和企業分屬不同行政主管部門,技術轉移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供需雙方缺乏可以互信互聯的機制與平臺,真正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形成後由於缺乏龍頭企業加以轉化,尚未形成“相互開放、知識共享、聯合攻關”的協同網絡。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我省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之所以保持相對較高水準,主要依靠部屬科研院所的有力支撐,而真正能夠顯示我省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比低、強度低。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中我省居第13位,而企業創新能力綜合指標僅居第18。2017年我省企業R&D經費投入佔比51.3%,比全國平均水準(77.6%)低26.3%,企業研發活動不活躍,導致新技術、新成果的産生、轉化、應用水準低,高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為發揮不夠。

  對策:

  聚力打造硬科技之都。硬科技指對人類經濟社會産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其底層是由科學研究創新支撐,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製和模倣。依託西安富集的科教文化資源,聚焦于我省擁有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晶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慧製造等“硬科技”産業發展,深度推進區域經濟與科技協同發展,服務和扶持硬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業,構建硬科技全産業生態網絡,將西安打造成為全球硬科技之都。

  深化産學研用緊密結合機制。聚焦我省支柱産業和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産品研發與中試,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支持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加大對科技人員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力度,促使科研人員站在産業化、商用化的高度來審視與設定技術路線,推出有助於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特別是重大瓶頸問題的應用技術。積極鼓勵科研人員創業,一方面可以使學術成果實踐價值放大,另一方面有助於科研工作者充分融入市場、指導社會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在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構建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以及成果定制等方面,企業更應該更加積極主動,推動成果走向市場化。 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制定實施細則,形成具有操作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黨政機關間人員雙向流動、交叉任職、挂職的長效機制,通過人才的融合推動産學研用的結合。

  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借鑒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經驗,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全方位打造創新生態群落,實施“苗圃”“雛鷹”“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掛牌等鏈條式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創新型瞪羚企業。支持企業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加大研發投入,做大做強做優主導産品,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提高産品市場佔有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每年培育壯大一批在國內細分市場佔有率居前3位的“排頭兵”企業,打造一批在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單打冠軍”、“行業小巨人”企業。

  2018中國縣域旅遊競爭力百強縣名單

  優化區域結構:協同發展強動能

  充分發揮西安龍頭作用,強化區域高效協作機制,切實增強縣域發展活力,形成極化帶動、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表現:西安是國家九大中心城市中經濟總量最低的,雖然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達到7%,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準,但是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明顯偏低,成都達到8.2%,鄭州達到7.9%,武漢達到8.1%。近年來我省加大三大區域協調發展力度,但上半年關中地區的咸陽、寶雞等重工業城市增長僅1.0%和1.4%。渭南、商洛等地固投指標也出現負增長。一季度,全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産總值同比增長3.2%,較上年同期回落4.9個百分點,低於全省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有6個縣(市)出現負增長。

  原因:

  大西安發展機制不順暢。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首先要處理好西安、西鹹新區和咸陽三者之間的關係,由於體制機制不順,導致了在一些項目落地、民生事務等方面出現掣肘,如前一段時間涇陽縣允許項目動工,而涇河新城卻不讓動工的尷尬局面。其次是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雖然在市級層面出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意見,但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不是西安一家就能實現的,需要省級層面出臺相關意見,積極爭取中央層面支持,才能形成中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合力。

  缺乏區域協作機制。長期以來,我省雖然提出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每年召開三大區域協調發展座談會,但是缺乏區域協作的體制機制,如新能源汽車産業,在西安、咸陽、寶雞、渭南等關中各地市都有佈局,産業發展同質化比較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地市之間的惡性競爭。再比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是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我省三大區域內部之間一體化水準與長三角、珠三角等一體化水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縣域經濟發展水準低。2018年縣域經濟全國百強縣,陜西省僅有神木市一家。雖然提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壯大,但缺乏真金白銀的項目、資金和政策。縣域産業園區是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而我省縣域園區大多存在“重生産發展、輕生活服務”“重項目數量、輕企業協作”“重地理集中、輕産業集聚”等問題,産城分離、同質競爭、公共服務不配套、基礎設施不專業等現實問題制約縣域經濟轉型。

  對策:

  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西安是國家確定的九大中心城市之一,省級層面要積極發揮上下協調作用,把西安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對西部地區輻射和引領帶動功能。在産業佈局上,西安應主要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把相關製造業等大規模生産的工業佈局在周邊地市,西安不應與周邊地市形成同産業競爭,而是形成功能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在權責劃分上,理順西安、西鹹新區和咸陽之間的關係,對一些核心的權限進一步明確,形成便於操作的規範,避免出現內耗。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快基礎設施快聯快通體系建設,提升與西安、咸陽主城區基礎設施聯結的緊密度,打通“斷頭路”和“瓶頸路”。更長遠一步講,應借鑒合肥合併巢湖、濟南合併萊蕪等地經驗,積極向中央申請,推動西安和咸陽行政區劃進行合併,形成1+1>2的效果,真正做大西安。

  強化區域協作機制。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支持關中地區加快探索建立規劃制度統一、發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區域市場聯動的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新機制,促進要素在區域間充分自由的流動,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加快完善有利於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支持陜北等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長效機制。鼓勵與發達地區通過共建園區、産業合作、飛地經濟等形式發展特色産業。支持陜南地區與天津等地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

  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縣域發展要創新發展思路,借鑒浙江、江蘇等經驗,圍繞“一縣一業”,善於“有中有優”、“無中生有”、“借題發揮”,完善産業配套,形成縣域發展的獨特優勢。按照“15分鐘生活圈+15分鐘工作圈”原則,從創新驅動、産業升級、交通優化、提升活力、服務提質策劃項目,進一步完善縣域工業園區的商業、居住、休閒等全方位商服配套,將實現産城融合提質。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穩妥調整縣域行政區劃,將人口規模過小、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的部分縣,改為生態示範區,將其行政職能併入周邊縣區,加快培育神木、漢陰等一批新的次增值極。

  優化所有制結構:深化改革培動能

  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調整,著力扶持壯大民營經濟,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表現:我省貫徹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有了顯著改善。調研發現,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現實難題,缺乏成長壯大的沃土,嚴重制約我省民營企業發展。2018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陜西僅佔4席;陜西企業10強中,民營企業僅佔兩席。

  原因:

  國有經濟佔比較高。陜西在“三線”建設時期,佈局了大量的國有企業,我省在競爭性領域相繼設立了諸多國有企業,這些國企雖然對整合省內優勢資源形成合力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佔據大量優質資源,投資效率較低、內部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資源優勢難以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了對民營經濟無形中的擠壓。

  政務服務環境有待優化。首先在政商關係上有待優化,個別部門抱著“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做事”態度,對企業合理訴求、合法權益不關心、不回應,能拖就拖,辦事效率低下。特別是隨著環保約束的加強,一些政府部門在安監、環保等領域的微觀執法過程中一刀切,對企業日常生産經營産生了嚴重影響。其次,企業缺乏公平競爭環境。一些地方在引進外地大企業時,給予優厚的招商政策,但對本地民企則沒有相應優惠措施;一些地方在招投標、銀行貸款、執法檢查等過程中,對民營企業或多或少存在不公正待遇。再次,小微企業對優惠政策知曉度不高。政策執行部門面對小微企業的宣傳渠道相對較少,小微企業對相關政策內容知曉率不高,不能享受到應有的優惠政策。

  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在資本、土地、勞動力、信息、技術等諸多生産要素中,最具有能動性和資源整合能力的是企業家,企業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承擔著發現市場需求、整合所需資源、組織生産經營、規避市場風險等多重關鍵職能。我省包括部分龍頭企業在內的多數民營企業家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不願做大做強,對於上市、並購、重組等資本運營模式存在抵觸,使民營企業在發展視野與空間上受到很大的制約。

  對策: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推廣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平臺,大力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通過立法形式把投資審批相關改革措施和做法固定下來。堅決破除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項目申報等方面的隱形壁壘,貫徹中央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生産運營的制度成本,最大限度消除企業發展的難點、堵點。加強政策協調,在研究制定針對民營企業政策措施時,把徵求基層和民營企業意見作為必要程式,全面梳理現有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做好政策的配套落實,加強政策宣傳解讀,提高政策知曉率,有效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提高執法水準,建立“民營企業24小時平靜工作日”制度,嚴格禁止各種刁難限制中小企業發展的行為,對違反規定的問責追責。在安監、環保等領域微觀執法過程中,避免簡單化,不搞“一刀切”。

  對國有企業佈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優化。在加強國計民生領域的控制同時,減少對競爭性領域的直接投資和參與,推動國有資本有序進退、保值增值。推動企業有序退出不具競爭優勢的非主業,集中資源發展主業,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激發管理層經營活力,努力做強做優一批主業突出、結構合理、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

  積極培育企業家精神。堅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以改革的精神創造更好企業發展生態環境,大力培育創新創業沃土。引導民營企業完善內部組織構架,推進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支持民營企業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推進産權制度創新、完善法人産權制度。與省內外知名高校搭建交流平臺,提升企業家創新、管理、協調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等綜合素質,力爭培養一批擅長國際化經營、經營業績突出、在全國同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內知名企業家。評選表彰“優秀企業家”,不斷增強企業家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努力落實開放發展理念,支持各類省際交流,加大各類人才出省、特別是到發達地區培訓參訪力度,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和“回鄉經濟”,鼓勵幹部跨省區交流、交叉挂職任職,通過開放交流促進深度合作,培養一批。

  (作者係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省決策諮詢委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