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綠水青山 留住最美鄉愁 ——安康市石泉縣全力打造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9-09-20 18:10:4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俯瞰石泉縣城

燕翔洞景區

美麗的後柳水鄉

  擇一城終老,你一定想選擇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

  安康市石泉縣,一座隱藏在秦嶺深處的靜謐小城,城中漢江穿流而過。每日醒來,滿眼是嫋嫋青煙,抬頭便可看見巍峨的秦嶺,遠眺即是碧綠的漢江水,老城古樸卻不失熱鬧,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

  在石泉縣,綠水青山就是最大的資源稟賦,也是縣域經濟發展路徑選擇的現實依據。經過多年的發展,石泉縣旅遊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已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産業。近3年全縣旅遊産業總投入超20億元,接待遊客人數、旅遊綜合收入年增20%以上。

  近年來,石泉縣委、縣政府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旅遊發展全域化、旅遊供給品質化、旅遊治理規範化、旅遊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創建特色,堅持全域規劃、科學佈局、全景打造,把石泉作為一個大景區,著力構建“一心、三區、多點”的全景石泉空間佈局。

  “我們切實把旅遊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性支柱産業以及石泉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不動搖,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全域旅遊為龍頭,一業帶多業,多業相融合,持續做大做強生態旅遊,不斷夯實高品質發展的産業基礎,努力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安康市委常委、石泉縣委書記李啟全説。

  完善公共設施 提升旅遊品質

  石泉縣地處秦巴內陸腹地,安康市西部,全縣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總人口18.2萬人,是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

  早在西魏廢帝元年(西元552年),石泉建縣,因“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而得名。這裡曾是先秦文化重要發祥地,縱橫學派鼻祖鬼穀子曾在雲霧山修煉授徒,又稱“鬼穀子故里”;也是西部第一蠶桑産業大縣,著名文物“鎏金銅蠶”出土于石泉縣池河鎮,故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如今還是秦巴漢水生態旅遊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水鄉·石泉十美”之稱。

  從西安出發,沿著京昆高速公路行駛2個多小時,再沿包南線(210國道)行駛1個多小時即可到石泉。沿途坐落著許多移民搬遷新村莊,房屋整齊、院落整潔,形成一道別致的風景線。石泉縣縣長周耀宜介紹,他們按照“一切為了遊客、為了遊客一切”的理念,通過逐步完善公共設施、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優化旅遊環境,著力補齊短板,提升供給品質,不斷增強旅遊競爭的“軟實力”,為石泉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石泉已構建全域交通網絡,建成高速公路連接線及多條旅遊環線,推動城市公交向重點景區延伸,增開環城觀光巴士和美麗鄉村旅遊直通車,打造境內旅遊“半小時交通圈”,實現旅遊交通“無縫對接”。為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石泉縣建設了縣城遊客集散中心和兩河、後柳、池河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信息諮詢、惠民便民服務網點及景區接待中心;健全景區醫療服務體系,增加佈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遊標識,打造全域無障礙旅遊標識體系;實施旅遊“廁所革命”,做到數量充足、功能完備、乾淨衛生、實用免費;推進停車場建設,建設立體化管理體系,到2020年縣城區停車位達到5000個。

  為大力方便遊客,石泉縣提升智慧旅遊平臺,建成旅遊運行監測、應急指揮、公共服務、政務管理大數據平臺和旅遊網站、客戶端等信息平臺,實現“旅遊資訊一覽無余、旅遊交易一鍵敲定、旅遊管理一屏監控”,推進涉旅場所免費WiFi、視頻監控、智慧導遊、電子講解、電子票務、網上支付、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如今,遊客只要在微信公眾號關注“石泉旅遊”,就可以實時查詢並掌握景區人員情況,及時做好行程調整。遊客李鋒説:“這個智慧旅遊平臺對我們來説太方便了,不但可以了解這裡吃住行信息,還可以查看人流量,為我們參觀節省了不少時間。”

  傳統資源展新顏 提高景區核心競爭力

  北依秦嶺南接巴山,還有漢江穿城而過,大自然賦予石泉縣得天獨厚的優勢,縣域內山水洞峽灘城無所不有,讓石泉縣擁有天然的綠水青山。

  石泉老街位於石泉縣城最南端,站在老街西門外,身後便是川流不息的漢江和漢江上古老的紅石包碼頭。8月15日,記者走進石泉老街,看到青石鋪就的道路兩旁,滿是飛檐翹角的馬頭墻和青磚黛瓦的四合院,置身其中,古意盎然,讓人感受到老街悠遠的歷史和質樸淳厚的氛圍。老街長約1000米,寬只有4—5米,曾是石泉歷史上最繁華的一條街道。隨著城鎮化建設,石泉老街的商業地位逐漸衰落。2008年以來,石泉縣政府對老街進行改造。如今經過改造的老街上商鋪鱗次櫛比,既有令人流連的“石泉味道”,也有山貨超市中帶得走的秦嶺山貨,每天清晨還有周圍的農民帶著自家最新鮮的蔬菜前來叫賣。

  石泉因水運而繁華。歷史上,隨著水運碼頭的興盛,商貿的發展,秦嶺一帶的人們聚居於此。幾百年來,秦嶺山貨從這裡登船,順流而下直達武漢。長江中下游的日用百貨通過船運抵達石泉,時間久了,石泉也就成了秦嶺深處繁華的商貿重地。在距離石泉縣城18公里的後柳鎮,盤踞著一條賦有“鄉愁”的老街。老街上,依舊是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築,沿著老街一直走,盡頭就是背倚高聳秦嶺的滿眼碧綠的漢江水。後柳鎮依託山、水、景,將這裡打造為後柳水鄉,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玩。為了留住遊客,後柳鎮吸納專業旅遊公司進行運營,提供水上娛樂項目,同時正在打造特色的精品民宿。在參觀後柳水鄉後,遊客張小艷説:“來到後柳水鄉,就好像回到小時候的故鄉,感到特別親切。景區在自然風景上加入娛樂項目,給遊客帶來更豐富的體驗。等這裡的民宿建好,我還要帶著家人再來遊玩。”

  近年來,石泉按照“多規合一”理念編制完成了《石泉縣全域旅遊規劃》,構建“一心、三區、多點”的全景石泉空間大格局。一心即縣城中心景區,打造城市休閒體系和遊客集散中心。三區即秦嶺生態文化體驗區、漢水文化休閒度假區以及“鎏金銅蠶”絲路文化體驗區。多點即圍繞“一心、三區”,利用山水生態、田園風光、傳統村落、歷史遺跡、民俗文化等資源,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精細化的景區景點及鄉村旅遊示範村鎮,形成多點開花、全域景觀、全域養生休閒格局。

  目前,石泉縣正培育和引進旅遊骨幹企業,依託山水資源,按照精緻化、高品質、標誌性的要求,著力打造雲霧山鬼谷嶺、漢江石泉古城、燕翔洞、後柳水鄉、中壩大峽谷等精品景區。

  推進景城合一 打造全域旅遊示範區

  近年來,石泉縣大力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圍繞構建以縣城為龍頭,鎮鎮都能遊的美麗城鎮體系,推進景城合一,完善城鎮宜遊功能,以“山水園林”為風格定位的旅遊縣城基本形成。同時大力推進省級特色名鎮建設,以“鎏金銅蠶”絲路文化為主的池河鎮被列為省級重點示範鎮,縣城古街被列為省級文化旅遊示範街區,共建成4個省級旅遊特色名鎮,7個省級旅遊示範村。

  在中壩作坊小鎮布藝工坊店裏,23歲的遊客胡小玲正跟著店主朱樹珍體驗扎染。朱樹珍取出一塊白布,教遊客扎出自己喜歡的形狀,隨後去漿,放進染缸浸染,再拿出氧化、清洗。胡小玲説:“通過這短短10多分鐘的體驗,我了解了咱們非物質文化遺産扎染的手藝,同時也體會到自己親自動手的樂趣,這個小鎮上還有許多這樣的體驗項目,非常有意義。”朱樹珍告訴記者,自己就是中壩村人,是中壩作坊小鎮的員工,今年2月,小鎮鼓勵員工承包作坊,她和朋友合夥承包了扎染工坊。“這裡客流量還不錯,每逢週末,還有不少學生前來體驗、研學。以前我每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現在承包工坊後,一個月有6000多元收入。”中壩作坊小鎮在景區打造72個手工作坊,包括石磨豆腐、榨油以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體驗等,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旅遊項目。

  為做足“旅遊+”文章,石泉縣還推進“六旅融合”,圍繞“旅遊工業+科技”初步建成了古堰工業園景區;圍繞“旅遊+水利+研學”建成了雁山瀑布省級水利風景區和國家級楊柳水保科技示範園;圍繞“旅遊+康養+研學”建設了饒峰驛站、中壩作坊小鎮、兩河本草谷景區;圍繞“旅遊+農業+林業+漁業”建成了中池水色田園景區;圍繞“旅遊+文化”常態化舉行“絲路之源・十美石泉”大型原創實景歌舞劇演出,固化春季民間文化藝術節、夏季蠶桑文化節、秋季全國鬼穀子文化高峰論壇、冬季庖湯會四大品牌旅遊文化活動,做亮“鎏金銅蠶・絲路之源”“鬼穀子故里・智慧之鄉”兩大文化名片和“秦巴水鄉・石泉十美”形象名片,提升全縣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全域旅遊

  帶領貧困戶走向脫貧

  劉方軍是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的貧困戶,一家4口人全靠他一人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妻子和女兒身體不好,每年住院看病費用近4萬元,使一家人的日子更拮據。

  2015年以來,從饒峰鎮勝利村走出去的致富能人楊衛東回到家鄉,他依託自己的企業,深入挖掘子午棧道文化價值,圍繞歷史文化打造了饒峰驛站景區,使勝利村成為休閒度假旅遊村。在旅遊發展的帶動下,如今勝利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超過1.7萬元,實現了整村脫貧。劉方軍返鄉也成為饒峰驛站一名工作人員,如今每天有150元收入,再加上自己種的5畝黃花菜和土地流轉費用,劉方軍一年收入5萬餘元。移民搬遷安置後,劉方軍一家人從破爛的土坯房搬進了2層小樓。“現在的生活好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劉方軍説。

  “我們的豆腐坊、榨油坊、手工糖坊……每天都有很多遊客來體驗,特別是吸引了不少學生來研學!”今年暑假,中壩作坊小鎮創辦人陳國盛和他的團隊每天都在忙碌著。“這些傳統的記憶,讓遊客找回了記憶中的鄉愁,村民還能賺錢致富,我的努力也算是值了!”陳國盛説。通過打造以傳承、體驗和展示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七十二行手工技藝為主題的中壩作坊小鎮景區,現已孵化25名小老闆,直接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發展訂單農業,70余戶村民在小鎮開店創業,帶動本村及周邊村600余人實現就業。

  石泉縣堅持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動力引擎,堅持把全域旅遊發展作為促進創業就業的主渠道,通過創新推行“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的“四帶”模式,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激勵政策,實現以旅遊業帶動産業、促進創業、擴大就業,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饒峰驛站、中壩作坊小鎮等旅遊景區深化農村“三變”改革,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參與經營服務等方式,讓更多群眾共享旅遊發展“紅利”。“截至2018年年底,‘四帶’模式已經帶動951戶2555人脫貧摘帽,佔脫貧總人數的25.9%,帶動參與旅遊業創業就業近2萬人。”石泉縣政協主席程達斌欣慰地説。

  記者 王婕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