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跨越秦漢的封緘“密鑰”

2019-09-27 09:29:45|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右丞相印”封泥

何全喜現場向參觀者演示封泥封緘的過程

壇罐包裹與封泥使用情況示意圖

秦封泥顏色品相實錄圖

秦封泥墨拓款式效果圖

秦封泥出土地

  它,是古代信函文書封緘的實物遺存,是秦人用泥土鑄就的一部美學史詩。它,是一幅幅“袖珍式”的書法作品,帶人穿越回2000多年前,感受秦小篆的無窮魅力。它,是繼秦兵馬俑、秦簡牘之後,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發現,對中國歷史的佐證與補充引得世人關注,是秦漢曆史、地理研究及中國古代職官研究的一次重大發現。它就是現藏于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秦封泥。

  一枚枚小小封泥,見證了那個輝煌強大的秦王朝的風風雨雨,直到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向世人訴説著大秦的故事。

  姓名:秦封泥

  年齡:2000多歲

  職稱:國寶級

  戶籍登記時間:1995年

  出生時間:戰國

  現住址: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

  聯繫電話:(029)83503886

  1 秦封泥的西安故事

  1995年11月20日,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村村民趙臣言,在位於漢長安城桂宮遺址東北角外側的地裏挖糞坑時,挖出了許多“帶文字的泥坨坨”。

  趙臣言發現的“帶文字的泥坨坨”是秦封泥的消息一經傳開,立即引起文物考古界、書法篆刻界的震動。時任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的傅嘉儀對這批封泥的情況非常關注,為使國家重要文物不致流失,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于1997年春接收了這批封泥中的700余枚精品。

  其後,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先後赴遺址所在地展開勘察與發掘。經初步整理研究,這些封泥被確認為秦代文物,對秦代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村可以發現這麼多秦封泥呢?經專家考證,原來,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村曾是秦甘泉宮所在。

  秦甘泉宮即“南宮”,秦始皇曾在這裡處理政務。據《漢書·刑法志》載,秦始皇大約每天要看30公斤重的公文,所以在南宮遺址附近可以發現這麼多封泥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小小的“帶文字的泥坨坨”何以能夠完好地保留到今天呢?秦文化研究會秦封泥專業委員會理事何全喜這樣解釋:“在文件啟封後,封泥的使命就完成了,大量封泥會被當作辦公垃圾處理掉。在焚燒辦公垃圾的過程中,火的熱量把封泥陶化了,因此這些‘帶文字的泥坨坨’才得以留存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陸續出土了一些封泥,但像西安相家巷村這樣集中、數量大、品相好,又有考古資料補充的發現,是前所未有的。就其中資料最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秦封泥來看,它對於研究秦漢時期的職官、地理、文字、書法、印璽藝術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填補了秦史研究的空白;二是提供了秦漢印璽與封泥的斷代標準;三是為書法篆刻藝術工作者、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傅嘉儀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説。

  2 秦漢時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

  在現代,重要的書信、文件多加蓋印章以表明簽署者的身份,並用膠水封口、騎縫簽章等手段確保私密。那麼,我國古代如何處理類似的情況呢?答案之一就是封泥。封泥類似于“火漆”,不過封泥的産生更為久遠。

  對於早期的封泥來説,封物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根據出土文物可知,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封泥曾被廣泛施于壇罐、竹笥,用於封存食物、錢幣等。

  用於簡牘封緘是封泥的另一主要用途。據考證,魏晉之前,公私文書的載體以竹木制成的簡牘為主,不僅有關政治、軍事的內容需要密封驗證,個人信函也帶有一定私密性質。因此,在傳遞過程中,為防止私拆,都需要封緘。

  封泥就此成為秦漢時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收到信件的人如果看到封泥有被動過的痕跡,便可知該文件或已被人拆閱。封泥與公私文件都息息相關,可想它的使用數量之龐大。正因為如此,才有不少封泥經歷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還能留存到今天。

  2017年5月16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公佈了“右丞相印”“上雒丞印”“櫟陽丞印”3枚秦封泥學術研究重大成果。其中,“右丞相印”是代表秦代最高級別的孤品官印,當時蓋有這枚官印的信件,是呈送秦始皇親自過目的重要文件,包括李斯在內的多位秦丞相都可能使用過這枚印章。這枚“右丞相印”秦封泥,是陜西文物普查中陶質文物的最高成果之一,為國家一級文物。比起一般的秦封泥,這枚“右丞相印”封泥更大一些、字跡更完整。它直徑2.5釐米,上面有清晰的秦小篆。這枚秦封泥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

  3 泥土鑄就的美學篇章

  秦封泥的發現,讓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學勤曾頗為感慨:“這次世紀末秦封泥的重大發現,可以與雲夢秦簡的發現媲美,是秦漢曆史、考古工作者做夢都不敢想像的收穫。”

  可以説,秦封泥是秦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是秦人用泥土鑄就的美學篇章。“這批秦封泥,第一次完整地勾畫出秦官僚機構的網絡圖,系統地揭示了一批鮮為人知的都邑郡縣及宮殿苑囿名稱,是後人研究秦歷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同時,它還第一次準確地提供了為數可觀的秦官印及其模式,是我們今天建構篆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庫’,並藝術地再現了秀麗挺拔的秦小篆,使之成為今人學習和臨摹的範本。”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原館長、秦文化研究會秦封泥專業委員會主任龐任隆説。

  秦封泥上的文字結構方正平整,是秦代官方推崇的規範的“雅化”風格,引導印文書法趨向平整方正的生動體現。秦封泥文字雖然是在特定的方寸之間排列組合而成的,但文字內容相近的封泥,在佈局上則顯示出豐富的變化。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印文雖然都處在“田字格”中,但是排列組合相反,前者從左至右順時針旋讀,後者從右至左豎讀。在方形、兩字的印文中,秦封泥文字的線條挺拔剛毅。其字結體修長、纖細、挺直且光滑,在延展、剛毅、堅定、明快中顯示著頓挫的觀感。尤其是縱橫線條中若斷若連的處理,正是含蓄風格的寫照。在4字以內的秦封泥中,蜿蜒秀勁的線條風格更為突出。細看秦封泥,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為黃色,還有褐色、紫色、青色,給人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氣息之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空氣的氧化,這些漂亮的顏色會慢慢褪去。

  “秦文化,博大精深;秦文明,源遠流長。在以秦嶺綿延橫貫其中的三秦大地上,被譽為秦文化發展史上的秦兵馬俑、秦簡牘、秦封泥的三次重大發現,其中兩大發現即秦兵馬俑與秦封泥都在陜西,是陜西對中華文化的重大貢獻。”龐任隆認為,“秦兵馬俑以秦人高大形象的原真性和秦代人物雕塑藝術的原真性的雙重身份,見證了大秦帝國‘秦王掃六合’的雄心氣魄和陣容,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而秦封泥,同樣以秦代文字書法的原真性和秦代篆刻藝術的原真性的雙重身份,見證了中國書法和中國篆刻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還原補充了秦代歷史、地理的諸多空白。”

  目前,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共藏有781枚秦封泥。在首批申報國家等級文物鑒定的100枚封泥中,有5枚封泥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右丞相印”“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鹽”。除此之外,還有“左丞相印”等15枚國家二級文物,“芷陽丞印”等57枚國家三級文物。(記者 李向紅 實習生 華藝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