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梁衡:挖掘鄉愁文化 找回從前的美好回憶

發佈時間:2017-07-12 17:45:48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0_2

中國著名學者、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前左二)。

  “何處是鄉愁,雲在霍山頭。兒時常入夢,杏黃麥子熟。”這是中國著名學者、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今年春節回家鄉寫的一首詩,現在鐫刻在他的家鄉霍州市辛置鎮下馬洼村村頭一塊漂亮的石頭上,頗為醒目。字裏行間顯示著,梁衡先生對家鄉的愛。

  7月11日,在“中鎮霍山·華夏州署”霍州市第九屆文化旅遊月的重要活動之——“梁衡故鄉·美麗霍州系列活動暨人文辛置一日遊”在下馬洼村啟動。當日,梁衡研究會辛置分會及霍州市辛置鎮鄉村文化記憶館也正式揭牌,梁衡先生文學作品《夏感》《南塘泉記》石刻碑文揭幕。年逾七旬的梁衡先生歸故里參加了揭牌儀式。

  近年來,霍州市依託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尤其是梁衡先生的名人效應,將文化元素融入到自然景觀,逐步提升了霍州市文旅資源的吸引力和品位層次。

  霍州市委書記崔山原在啟動儀式上致辭説道,他希望能通過系列活動,將梁衡先生的作品研究與霍州的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遊發展高度融合,辛置鎮、辛置梁衡研究分會要借助梁衡先生的巨大影響,依託千年古鎮的文化底蘊,不斷推進文化建設、旅遊發展。深入研究梁衡先生的精品佳作,全力挖掘霍州的鄉愁文化,精心打造全域旅遊城市,形成鄉村遊、生態遊、古跡遊等系列各具特色的全域旅遊,書寫霍州旅遊事業的新篇章。

  看得見的鄉村文化,忘不掉的鄉愁記憶。梁衡先生望著記憶中熟悉而新奇的家鄉,飽含深情地講道:“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學生娃娃,還有很多40歲以下的人,都讀過我入選中小學教材的若干篇文章,比如寫咱們山西的有《晉祠》等。我的家鄉是一個産麥區,我頭腦裏保存了許多夏天和麥收的記憶。早在1984年我即發表了一篇短文《夏感》,很巧,正好666個字。2001年被選入初中課本使用至今。於是我個人的鄉愁,便變成了億萬中小學生的鄉愁,成了農耕文化的記憶,讓全國很多的青少年了解到北方的夏天和夏收是什麼樣子。很多南方的讀者和語文教師輾轉找到了我,説南方的夏天是綠色的,而北方的夏天卻是黃色的,而這種客觀感受就源於這個小山溝。可見,文章中提到的我們北方的這一片景色,這一種印象已經植入到了全國一代代青少年的心中,這也是我的家鄉下馬洼村的驕傲。”

  “鄉愁”對每個人來説意味著什麼?梁衡先生用自己深遂獨到的視角進行了講解:“鄉愁是我們這些‘離人’——離開了鄉村的人心上放不下的惦念,抹不去的春秋。鄉愁的核心是鄉土文化、特色人文,是發生過的,現在仍然起著積極作用的文化遺産。比如某個村莊過去的人、事和實物,它現在仍有知識、思想、審美等方面的價值和教育傳承作用,這就是一段鄉愁。今年春節,我回了一次闊別60年的家鄉,重溫鄉村記憶,寫了一篇《何處是鄉愁》發在3月份的《人民日報》上。於是這個鄉愁就更放大了。文章裏面講了幾個故事,其中有一個説的是下馬洼是晉南有名的小山村,村裏文化積澱深厚,風光秀麗,有兩廟、一閣、一塔、三河、數泉。九道山梁,如九龍起舞。我記得小時候泉水清甜甘洌,夏日裏打麥場的牛馬拉著石磙子活計很重,身上的汗,將皮毛都濕了,幾乎虛脫,但立刻喂點泉水,便能恢復精神。但是,這已經成為過去,因為這裡是採煤區,泉水因為生態破壞很多都已經幹了。我們現在想找回過去的記憶,找回‘鄉愁’,就非常困難。下馬洼雖然是個小山村,但是歷史文化很厚重,當年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過此地打到長安而得天下。因唐太宗過這個村時下馬、駐兵而名‘下馬洼’。從唐太宗到今人,從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麥收文化、生態文化直至鄉里崇文重教的傳統,一個完整的鄉村記憶就呈現出來了。半年來,村裏借勢建設美麗鄉村,發展旅遊,漸成氣候。”

  “挖掘鄉愁裏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鄉愁”,梁衡先生説,“其實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就看我們是不是仔細挖掘。今天我們討論鄉愁文化以下馬洼和霍州為例,也算是一次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當然,鄉愁不只是一個鄉村,它泛指家鄉、地方文化。可以是一個村,也可以是一個縣、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什麼叫美麗鄉村?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積累的鄉村,也就是有鄉愁的鄉村才美麗,如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所以留住鄉愁和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地方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希望通過建設美麗鄉村,挖掘村裏的歷史文化,將原來的水源、生態能夠恢復起來,找回從前的美好回憶,發展旅遊,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參觀,為家鄉的老百姓帶來收入,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記者 劉江)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