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食遍山西 正文

蘸串兒——太原小吃“新”名片

發佈時間:2018-08-29 18:07:41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石麗敏

  説起一個城市的名片,山水啊建築啊風景啊歷史啊,那是印在面面上的,眼睛看了耳朵聽了手機一拍還可以帶回家去慢慢回味,就算是沒去過,現在還能把VR 一戴,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一把。只有這街頭巷尾圪(土加勞)(土加勞)裏地道的小吃,必得實地尋了吃了味蕾滿足了才算圓滿。

  一座城市的小吃,承載著一座城市的靈魂,也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性格。大連的“火爆魷魚”,沒有點火爆的場面是做不出來的:師傅大膀子一甩,鐵板上油花兒四處飛濺,尋常人等不敢近身,刺啦刺啦的聲響蓋過來不由得説話嗓門都大了幾分,張牙舞爪的魷魚要想入口那嘴非得往大的張,伴隨著渤海磅薄的海浪頓覺渾身的豪爽不羈。江南又不同,拿蘇州來説,出名的小吃以梅花糕、松糕、青糰等甜點為主,一手三指一掐捻一塊起來,手帕子一托,不由得蘭花指也翹了起來,滿口軟糯香甜伴著耳畔吳儂軟語,就算是張飛李逵也不由得婉約起來。可是説到咱太原,小吃就顯得不太小了,頭腦、稍梅、羊雜割、莜面栲栳栳這些傳統的并州小吃,哪一樣都讓胃口一佔到底,量大料足頂飽不説,還非得坐著規規矩矩吃,像極了太原人厚道實在本分的性格。還有一種小吃,雖不在官方介紹上列席,卻有著近三十年的發展史,在深巷裏逐漸壯大,成為太原小吃界不可忽視的翹楚,它就是太原蘸串兒。

  蘸串兒記憶中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每到中小學快下學的時候,提著編織籃拎著保溫桶的“老闆”就出現了,校門口十來米遠的馬路邊找個臺臺,二尺見方的塑膠布一鋪,保溫桶一擺,屬於我學生時代的饕餮盛宴就開席了。編織籃裏滿滿的串兒,有豆腐皮兒和面皮片,切成大拇指大小,細細的竹籤每根串上一塊兒,一串兒上就串一塊兒可不是摳兒,而是為了避免重復蘸料的不衛生。蘸料是熬製過的,盛在保溫桶裏。塑膠外殼的保溫桶陳舊卻又刷得乾乾淨淨,一桶不辣的,一桶微辣的,一桶酸甜的……豆腐皮和面皮在蘸料中此進彼出,黃的是芝麻,紅的是辣椒,白的是蒜末,黑的是糖醋,味蕾與視覺如同霓虹閃爍。

  這蘸料説起來雖只有不辣、辣、酸甜三種類別,但最初的時候在太原各個片區也是各成一派。以不辣的為例,文廟新城街附近的蘸串兒多以清料為主,各種香料熬製成湯加入滿滿的碎芝麻,一串入桶起底而撈,蘸料附著不多卻唇齒留香。而著名的義井蘸串兒,起步較文廟晚了七八年,卻發展迅猛,蘸料多以勾芡打滷為主,每一串輕輕一蘸就滋味滿滿。唯有酸甜料全太原做法既統一又獨具特色,就是正宗山西老陳醋加白糖,多少人就是好這口的酸酸甜甜。

  近三十年過去,義井蘸串兒後來者居上,逐漸統一了太原蘸串兒蘸料的做法,慢慢發展壯大。太原美食也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吸納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小吃,而誕生於太原的美食蘸串兒,也不再是難以入流的小吃。“童年蘸串”“回味蘸串”一個個有著懷舊特色的招牌挂起,乾淨衛生的門店一間間在美食街遍地開花。蘸料發展出了蒜香、孜然、番茄、五香、麻醬等更多的種類,為蘸串兒而生的不銹鋼新式保溫櫃,口味分開整體加熱能夠時刻保持著50攝氏度的最佳口感。透明的玻璃冷藏櫃裏不只有豆腐皮兒和面皮,更多的有生菜、海帶、木耳、菜花、面筋等等。各網紅蘸串也紛紛拿出自己的特色,將蘸串兒發展成太原獨特的小吃名片。這道小吃也像太原這座城市一樣,越來越乾淨、時尚、健康。

  太原年輕人對待蘸串就像太原後生對片兒鞋和二股筋一樣,説不出到底哪好,可就是待見得不得了。(聶小倩倩)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