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舉行 滴滴受邀分享經驗

2017-03-06 來源:中國青年網 編輯:傅驍

  近日,“網約車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楊紅燦、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常宇出席並致辭,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楊曉軍代表18家消費維權單位發佈《網約車消費者情緒指數報告》。滴滴等網約車平臺公司受邀分享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經驗,來自經濟、法律等領域的的專家學者,亦就網約車發展進行了專題研討。

  楊紅燦表示,網約車的出現是應運而生,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結果,其對社會有利的方面在於:發揮了市場公平競爭的機制、提高了行業的服務水準、極大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也間接讓計程車行業提高了服務水準。不過,企業可以在一些方面做得更多,例如:建立網約車平臺公司和駕駛員的信用記錄,納入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平臺應及時處理好消費者投訴,不可踢皮球,建議建立先行賠付機制;競爭規範,不搞惡性競爭。

  常宇提出,網約車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把分散在社會的資源聚合起來充分利用,模式很好,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監管政策、平臺的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要同步進行。網約車平臺要把企業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同步進行,不要讓消費者權益保護成為網約車發展的瓶頸。

  “滴滴一直持續推動出行行業安全生態的建設。”滴滴出行安全管理部總經理侯景雷介紹,除在內部成立安全管理委員會、在各業務線開展安全績效比賽外,滴滴還在行程開始前、行程中、行程結束後,都建立了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統。

  例如行程開始前,在司機準入設置了三大類違法犯罪記錄“負面清單”篩查,對身份證、車輛行駛證、駕駛證進行“三證驗真”,司機接單前需通過“人像認證”,設有“車型一致”的驗證通道等;在行程中,“號碼保護”功能保證司乘雙方通過虛擬號碼電話聯繫,乘客可在行程中隨時“分享行程”給親友,如遇緊急情況可按下“緊急求助”鍵立即獲得客服支持;行程結束後,如對行程有異議,可通過400熱線電話、APP在線、微博、微信聯繫滴滴客服,滴滴客服目前7*24小時受理消費者的諮詢與投訴。

  為了消費者投訴的暢通解決及保證消費者的安全,滴滴客服還為最常見的物品遺失類求助特設了“失物找回”快速通道,乘客在“客服中心”內點擊“物品遺失”選項即可通過對應行程聯繫司機。如乘客不記得行程信息,則可點擊“忘記訂單聯繫客服”向滴滴客服求助。滴滴還充分調動公司內部資源成立綠色通道組,已與全國的消協,工商,運管,稅務,發改等行政主管部門建立了綠色通道投訴機制,保證了消費者的權益及投訴的流轉暢通。

  滴滴對於司機的安全意識培訓也十分重視。例如已經開發出“安全駕駛”功能,在每段行程中,從疲勞駕駛、超速、急加速、急轉彎、急剎車等五個維度來跟隨車主的駕駛行為,並向車主及時發出提醒。凡是滴滴平臺上的快車、專車、計程車、代駕司機,今後都需在線學習安全駕駛的相關知識,了解疲勞駕駛、超速、急加速、急轉彎、急剎車五大行為帶來的風險,並完成在線考試,熟悉滴滴“安全駕駛”功能。

  會上,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廈門、青島、深圳、瀋陽、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濟南、武漢、成都、西安、昆明等17城市消協(消委會、消保委)及中國消費者報社,共18家消費維權單位聯合發佈的《網約車消費者情緒指數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價格、服務及安全構成了網約車消費的三個最核心要素。從關注度上來看,消費者在三要素中更為關注網約車的服務。

  《報告》建議,網約車平臺應引導從業人員從更好提供服務的角度獲得消費者認同,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據滴滴公司介紹,滴滴公司組織陣形升級後,特設了品質出行事業群。品質出行事業群正是將分兩個階段打造滴滴服務品牌,一是標準化服務,二是個性化服務。

  根據滴滴專車服務標準,所有經過專車認證考試的司機,在工作時將身著筆挺的西服、乾淨的白色襯衫、商務皮鞋,使用標準話術、敬語,同時全程做到“乾淨、安靜、靜音”。滴滴專車上還配置免費的飲用水、車載充電器、紙巾、垃圾袋等物品供客人使用,也可根據客人的類型、用車場景提供特殊定制服務,如包車服務、無霾車、接送機用車等。未來,滴滴還將利用科技和大數據力量構建個性化甚至是定制化服務。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認為,要做到供給側改革提倡的“三去一降一補”,必然要調動兩個積極性。第一就是政府的積極性,政府通過制度的改革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搭建更好的營商環境;另外一個就是企業的積極性,通過企業的創新來激發新的增長活力,而網約車就是在社會公共用車這樣一個領域提供了新的供給增量,從而補了在出行方面打車不便的短板,網約車的發展使人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便利。

  “網約車背後的現代信息技術,使得我們消費過程當中的科技含量增加,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一定程度上這是中國和西方發達經濟體除體量之外能夠PK,或者是能夠接近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國家廣告研究院研究員馬旗戟説,在中國“大市場”、互聯網紅利,升級和轉型紅利共存的時候,一定要為類似于網約車這樣的分享經濟開放足夠大的空間,同時這些企業也要把未來在自身在社會中的職責思考得更清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