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以“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構建高品質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産業優勢,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為主題的2023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年會(以下簡稱大會)在北京召開。
本屆大會包括一場主論壇、七場分論壇, 由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 、IEEE PES 北京分會、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學院、山東積成智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和北京華電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 IEEE PES 八個分委會、電驅動與電推進 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及北京鏈宇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協辦;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學院給予鼎力支持。
會上,業內政學企研相關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解讀政府政策,分析行業發 展趨勢,交流前沿技術創新成果及落地轉化情況,探討電動汽車技術發展和車網融合互動新業態。
鋪路搭橋 從中國走向世界
當下, 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與此同時,電動汽車也成 為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産業結構進入改革深水區以及雙碳目標引 領下,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愈發重視。如何在電動汽車與新型電力系統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助力我國汽車産業可持續、高品質發展,是全行業共同的目標。
基於此, 2023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年會重在探討電動汽車與 新型電力系統的融合發展,通過集結各方專家學者的智慧和經驗,推動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促進能源轉型, 助力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及新型能源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秘書長、國網智慧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文(主持人)
在主論壇上,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秘書長、國網智慧車聯網技 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文,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 副主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行銷部主任師武斌分別主持主論壇的上下半場。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 副主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行銷部主任師 武斌(主持人)
會議伊始, IEEE PES 當選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鐘志勇送 上視頻致辭。 他充分肯定了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在電動汽車技術發展、車網互動産業生態構建方面的突出貢獻。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的成員一直在積極研究和探索技術創新,為電動汽車行業 的未來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鐘志勇同時對IEEE PES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 的未來發展表達了美好祝願,“新的一年裏,希望委員會能動員廣大電動汽車領域的 科技工作者, 努力推動電動汽車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電動汽車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 廣。為新型能源系統和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做出貢獻,共同打造一個高效、創新、和諧、有益的電力能源新局面。”
作為IEEE PES 中國區創始人,薄志謙則在致辭中強調了中國IEEE PES 學者在國 際組織中的領導作用以及IEEE PES(中國)在全球電力和能源領域的重要地位。他説 到:“IEEE PES(中國)起源於1988年,目前,PES中國有上千名的會員。2016年,IEEE PES年會上批准確立計劃單列中國區,2018年中國區全面啟動工作,IEEE有北京和廣州等12個分會,包括會員會議、技術和獎勵的工作委員會。另外,PES還有女工程師委員會和青年專家委員會。2017年,PES中國區啟動一系列的部署,主辦國際期刊,舉辦技術委員會,舉辦國際電子能源大會,建立更多的分會等重大措施。2018年10月PES中國發起的IEEE PES能源互聯網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隨後一系列的委員會相繼成立,18個技術委員會,每一個技術委會會都是數百人的規模。這是IEEE這個世界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首次在北美以外發起成立專業技術委員會,標誌著中國電氣能源學者牽頭組建和領導國際組織開端。我們致力於將IEEE PES(中國)建成中國電力能源學術組織走向世界的橋梁。 為爭取中國學者國際話語權,開闢新的途徑, 並逐步凸顯中國學者在國際電力能源舞臺上的重要作用。”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電網處處長孫嘉彌在演講時也提到,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充電基礎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撐。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統計,截止到去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到859.6萬台,同比增長65%,發展勢頭非常喜人。國家能源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一直致力於加快推動構建高品質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 員會是重要的行業學術組織,自成立以來在促進電動汽車技術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方 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她希望各位委員和專家學者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多的為政府建言獻策。
集智匯計 共謀産業高品質發展
産業的快速、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及專家智庫的前瞻遠矚。會上,來自政府及機構的演講嘉賓從不同維度對行業未來趨勢做出展望。
隨著政策與技術的雙輪驅動,車網互動在業界達成共識,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作為技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重點對電動汽車與能源系統的融合技術作出展望,尤其是車網互動技術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他表示,新能源汽車已經市佔率超過30%,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會快速上升, 2030年一個億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憂,目前配電網不堪重負,充電費用上升,無序充電應該説不可持續。高速公路充電比較慢,現在整個行業都在發展快充,車載電壓到800V提升一倍,充電10分鐘跑800里的電池也已經發佈,現在很熱。 350千瓦來充電對電網造成的衝擊很大,我們必須得配備儲能,交通能源融合也在全面展開。光儲充放微網的發展蓬勃展開,電動汽車初期的充電汽車電網鬆散組合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産業發展,以前充電隨便裝沒事,因為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充電功率很小。但現在不行了,現在是強耦合,電池、車、充電、電網是一個耦合系統,就是所説的車能路雲。弄的不好,就會把電池給影響了,因為現在在電池的邊界上游走,這是很危險的。現在雖然有快充樁,但真正敢快充的不多。深圳是快充之城,賣的很貴的充電樁在那,但沒有人快充,因為技術難度比較大。
歐陽明高説到,從儲能角度看,我們電池儲能分兩種,一種是集中式,一種是分佈式。或者説一種是固定式,一種是移動式,移動式就是車。從車的角度看,安全性會更高,固定儲能電站一旦出現著火,那是毀滅性的。尤其現在電池的容量越來越大,這是趨勢,肯定會這樣走。因為你把電池容量增加之後並聯的環流會大幅度的減少,線速減少,附屬的各種配件會減少,可靠性成本都是好的,所以一定會上去。但一個電池500安時,600安時一旦出現了一個事故,那是非常厲害的。我們現在搞智慧電池,就是把感測器裝在電池裏面,因為電池大了之後,成本增加的很少。對電池的安全保障要更加加強,所以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方案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電動汽車本身就已經購置了,它是沒有附加成本的,固定投入的成本不增加。這是從儲能的角度比較來看。車網互動的聚合潛力巨大。2040年預計車載電池總容量會超過200億千瓦 時, 相當於中國每天消費的總電量, 而現在的集中式儲能不到1億千瓦時。 2050年電動 汽車保有量預計達到3.5億輛,保守估計車載電池總容量達到240億千瓦, 未來,車網互動將在短週期儲能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對此,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持有同樣看法。
雖然車網互動當前已經做了大量實踐與探索,但是從參與運營商數量、響應量來看,均不足1%,如何實現大規模車網互動成為了行業內遇到的一大難題。劉永東認為, 車網互動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網互動從技術、標準、應用場 景上講,已經具備了大規模應用推廣的前提,需要從制度化、標準化、體系化三方面推進車網互動大規模推廣。加快有序充電和需求響應,這是老百姓的需求,也是電網的現實需求。車網互動核心是讓車主獲益,讓各利益相關方能夠獲益,這是推動車網互動的關鍵。打通技術成為推動車網互動實現的動力。標準方面給大家提供支撐,最後是政策的保障。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推進,新能源快速發展。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副主 任張聖楠表示,預計到2024年底,國家電網經營區新能源裝機容量將超過11億千瓦, 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及新能源消納面臨巨大挑戰。通過創新電力市場機制,引導新 能源車充新能源電,是從消費測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是推動供需協同,緩解 系統運行壓力,降低全社會成本的有力舉措;是真正實現綠色出行,助力交通領域低碳轉型的有效途徑,意義重大。
充電基礎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統計,截止到去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到859.6萬台,換電站達到3567座。孫嘉彌表示, 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將持續採取措施, 加快推動構建高品質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對於充換電産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中國汽 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執行秘書長鄒朋認為: 充換電産業融合、産業創新會進一步加 劇;高電壓平臺設備的比例會進一步提升;換電標準化程度會進一步加快;有序充電在政策指引下會加快落地。
得益於國家前瞻性佈局和企業的集體精進,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全球已處 于領先地位。中汽中心首席專家、中汽政研副主任方海峰在《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 發展的思考和建議》演講中系統總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成就與挑戰, 在雙碳戰 略目標背景下提出了新能源汽車高品質發展的五方面的建議:進一步堅定方向、穩固基盤、 促融合、攻技術、推試點。
科技創新 “術”業有專攻
“團結和動員廣大電動汽車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促進電動汽車科學技術的繁榮和 發展,促進電動汽車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電動汽車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是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的宗旨之一,“學術”是其繞不開的名詞。會議期間,蔚來能源高級副總裁沈斐、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充電網絡業務 副總裁彭鵬、成都華茂能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逯帥結合企業運行情況,分享了他們的見解與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論壇上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學院副教授劉樂浩,清華大學 電機係副教授、電力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胡澤春兩位“學者”外,大會同期舉辦的七場分論壇上的數十位演講嘉賓中,近九成都是學校或科研院所專家。
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學院副教授 劉樂浩
清華大學電機係副教授、電力系統研究所副所長 胡澤春
圍繞動力電池系統技術、電動汽車充換電技術、電動汽車與能源交通系統融合技 術、電動汽車電驅動技術、電動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技術、電動汽車參與電力市場、 電動汽車並網試驗與檢測技術等7個技術主題,演講嘉賓為參會者帶來精彩紛呈的分享,在促進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同時,進一步推動電動汽車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而以上正是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的職責所在:組織開展國內外 學術交流,承擔國際學術會議,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電動汽車科學技術知識,參與制定各種電動汽車行業標準規範,推廣電動汽車領域先進技術;.開展電動汽車相關學科的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産業發展戰略、科技規劃編制、相關政策以及重大技術經濟問題的探討與研究,提出諮詢和建議。
展望未來, 作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及技術前瞻平臺, 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 將積極踐行“推動電動汽車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加強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學 術交流和合作,展示電動汽車技術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的核心理念, 持續推動電 動汽車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促進電動汽車技術與新型電力系統的融合,不斷探索和實現更加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資料來源:IEEE PES 電動汽車技術委員會(中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