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七屆中國大學生動力電池創新競賽頒獎儀式暨青年訓練營活動在LG新能源南京工廠舉辦。由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三校聯合組成的“鋰安新材”隊獲得全國金獎;來自華東理工大學的2支團隊獲得全國銀獎;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的3支團隊獲得全國銅獎。
七年曆練,LG新能源中國大學生動力電池創新競賽逐步發展為新能源領域高校間交流創新成果、促進新能源知識科普的重要平臺,更成為聯合企業、行業機構、高校三方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研究創新平臺。本屆賽事由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國際汽車工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作為指導單位,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持,LG新能源和中國大學生知行促進計劃作為聯合主辦單位共同舉辦。
本屆賽事設置動力電池技術研發、應用場景和未來發展三大主題,吸引了全國83所高校的大學生團隊參與申報,覆蓋本、碩、博全階段638名大學生,凝聚多元化的青年創造力,實現全方位的人才挖掘。活動現場邀請到南京市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嘉賓蒞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專務秘書長閆建來,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國華,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方海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傑等嘉賓出席並分享了行業前沿觀點,助力大學生開拓視野。
創新驅動未來 培育産業青年新力量
隨著技術迭代的不斷加速,青年人才成為新能源領域創新的生力軍,更是推動行業持續進步的重要力量。
本次大賽中,眾多獲獎團隊展現了卓越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準,為新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LG新能源中國區總裁崔智雄在歡迎致辭中提到:”以開放式創新,引領行業變革,是LG新能源投身動力電池行業30年中不變的初心和使命。秉承以能源喚醒世界的願景,我們將不斷以創新之能加強技術領導力、挖掘更多的人才,創造更多的商業前景。”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專務秘書長閆建來對大賽取得的成果予以了積極肯定,並對未來汽車産業的發展分享了獨到的觀點:“未來全球新能源産業的變革將圍繞兩個核心點,第一,在能源壓力需求下尋求新的能源突破;第二,全球選擇共同走向智慧化社會,而汽車産業是率先實現智慧化的,也是這場變革中的載體、平臺和牽引力。面對這樣的汽車産業未來,我們需要一大批可以把科技、專利轉化為生産力的複合型人才,期待未來與在座的以及更多的學生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再次相遇。”
洞察未來機遇 共譜産業變革新篇章
隨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球電池産業的競爭格局也在逐步重塑。這為新能源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如今,技術創新已成為各企業拿下決勝分的關鍵,唯有加速技術攻關與産業升級,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聚焦國際貿易關係,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國華在線分享了在全球貿易格局持續緊張的大環境下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的上下游原材料貿易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汽車産業在技術變革浪潮中逆勢崛起,迅速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奠定了引領地位。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方海峰提出:“目前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化、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同時帶動動力電池保持高速增長,電池全産業鏈逐步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轉變。隨著政策法規加強引導、國內外企業開放合作,動力電池産業有望進一步實現高品質國際化發展。”
圍繞“新材料推動動力和儲能電池升級”議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傑梳理了目前新一代動力電池材料的發展現狀:“正極材料從磷酸鐵鋰到三元、高鎳化,正在不斷實現突破。而在這次比賽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們不僅理論知識紮實深厚,更在實踐創新中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與潛力。中國動力電池的未來,正握在這些年輕人手中。”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員肖成偉也對獲獎團隊提出了未來期許,他表示:“連續七屆參與賽事以來,見證了大賽健康、快速的發展,也看到了青年學子對賽事的重視度和參與度。學生們的參賽作品涉及領域十分廣泛,並緊密結合了實際的應用場景,這為未來動力電池汽車産業的發展有很大助力。我相信,你們就是未來推動中國新能源事業前行的中堅力量。”
貫徹人才戰略 點燃産業發展新引擎
中國市場不僅是全球新能源産業蓬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推動全球減碳進程、邁向凈零排放未來的關鍵一環。怎樣讓這裡遍地開出創新之花,讓創新力量反哺世界,是LG新能源長久以來積極探索並實踐的命題。
LG新能源連續七載成功舉辦中國大學生動力電池創新競賽,充分激發青年才俊創新思維,推動新能源技術進步。為更廣泛地播撒創新之種,LG新能源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人才培養與校企合作項目,例如大學生韓語演講大賽、大學生夏令營等,點燃了青年學子投身新能源事業的熱情與夢想。
LG新能源中國HR擔當鄭秀龍最後表示:“人才培養不只是學校的責任,而是社會與企業共同的義務。自進入中國後,LG新能源自覺肩負起促進行業發展的引領者責任。我們始終堅持開創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培育人才的基礎性作用。” (資料來源:LG新能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