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由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主辦,以“全固態電池材料創新與研發平臺升級”為主題,2025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年會暨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匯聚8位院士、6家行業組織、6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200余家整車、電池、材料企業、多家研究機構,以及多個地方政府代表,聚焦材料科學、新工藝新裝備及産業前沿進展,探討全固態電池創新突破及挑戰。
匯集核心資源 協同創新共築産業基石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圍繞固態電池産業化、換電模式、電池回收等動力電池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半固態電池仍然屬於液態電池的範疇,不能與固態電池混為一談。
同時,他表示固態電池産業化仍需解決技術、工藝和成本的問題。從當前全球固態電池研發進展來看,量産技術工藝有待成熟,2027年前後實現小批量生産。
苗圩強調,我國固態電池産業化發展前景光明,但任重道遠,需同心協力,希望借助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力量,共同開創産業發展新局面,為建設汽車強國與製造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專家委員會主任陳立泉回顧了固態鋰電池研究方面的發展歷程和技術突破,包括固體離子學的研究、聚合物鋰電池的研發以及硫化物固體電解質材料的進步等內容,梳理了全固態電池領域關鍵問題和難點,涵蓋正極介面問題、負極介面等問題。
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王建華表示,歐陽明高院士領銜的科技創新團隊,聯合了政産學研金各方,搭建了一個全新模式、全産業鏈融通的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平臺高效整合了政産學研金創新資源,有效精準開展全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攻關、科研合作、學術交流、技術路線和産業政策研究、行業資源整合等關鍵工作,形成了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生態圈。希望平臺強化基礎研究方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産學研協同創新進程,加大人才培養,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投入全固態電池為代表的新一代電池的研發和産業進程中。
聚焦關鍵問題 分享真知灼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理事長歐陽明高發表了主題為《産學研協同構建中國全固態電池技術平臺——全固態電池材料創新與研發平臺升級》的主旨報告,研判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明確總體思路,當前要聚焦以硫化物電解質為主體電解質匹配高鎳三元正極和硅碳負極的技術路線,以比能量400瓦時/公斤、循環壽命1000次以上為性能目標,確保2027年實現轎車小批量裝車,2030年實現規模量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建立全行業共性基礎材料供應鏈,報告中以歐陽明高院士團隊為例介紹了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高鎳三元複合正極和硅碳複合負極研發進展,尤其是新型低能耗低膨脹長壽命一步法硅碳負極批量化匹配國內全固態電池開發的進展。
當前正值全球AI技術快速迭代關鍵時期,大語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結合,升級研發平臺,成為全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體系創新與構建的加速器。歐陽明高院士團隊已聯合行業三十余家企業,開展了全固態電池垂直領域大模型的研發與優化,構建全行業共享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探索新型AI for Science科研新範式,將最新的AI技術落地到全固態電池研發及産業化進程中。倡導全行業共同努力、開放合作,共同構建AI for全固態電池的創新發展新模式,讓中國電池産業持續引領全球。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世剛以“全固態電池挑戰與創新研究”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深入探討了固態電池領域所面臨的關鍵技術挑戰以及相關創新研究,明確指出:“我們必須面對一系列技術挑戰”。材料科學方面,尋找合適的固體電解質是關鍵。理想狀態下的固體電解質需要具備高離子電導率、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及機械強度。其次,介面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固態電池中電極與電解質之間的介面接觸不良會導致電池內阻增加,影響電池的整體性能。此外,生産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等問題也限制了其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一汽集團首席科學家兼研發總院(科技創新管理部)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德平以“全固態電池發展思考及中國一汽研發實踐”為題作主旨發言。他表示,全固態電池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突破關鍵技術,現階段正處於原型樣機階段。能量密度達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預計在未來兩至三年,有望實現小批量裝車應用。建議行業需加快標準制定,知識産權佈局和産業協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持續通過關鍵技術突破和跨領域工程技術攻關,實現整個産業升級的良性循環,持續保持我國動力電池的領先地位。
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CTO孫華軍以“固態電池技術發展”主題發言。他指出,全球全固態電池發展迅速,材料創新、介面優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點,應通過産學研合作方式推動技術進步。比亞迪已經開始啟動固態電池産業化的可行性驗證,涵蓋關鍵材料技術攻堅、電芯系統開發以及産線建設。計劃2027年左右啟動批量示範裝車應用,預計在2030年前後實現大規模量産。“非常感謝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讓我們在過去一年裏面,通過産學研的協同,通過上下游産業鏈的協同,通過大家的互補和協同,讓固態電池在過去1年裏在産業化進程方面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
探討頂層設計 厘清關鍵概念 研判主流技術路線 堅定戰略信心
會議同期舉辦了2025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年會高層閉門會,與會嘉賓深度探討我國發展全固態電池的頂層設計,厘清全固態電池等關鍵定義與標準,達成共識,堅定戰略信心。未來産學研各界協同一致,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紮實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全固態電池産業化目標。(資料來源: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