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産業鏈繼續拓展、智慧駕駛技術不斷滿足本土需求、製造能力提質增效……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海顯現“深潛”趨勢,加速本土化深耕。這一過程將進一步助力當地産業轉型、滿足智慧製造和綠色應用需求。業界專家認為,在海外市場尋求錯位競爭、深化與關聯方合作、建立産業生態等,將成為汽車相關企業未來出海的主流方式。
汽車業出海向本土化階段躍遷
近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和電池企業在海外佈局的成效顯現積極信號。
6月29日,由寧德時代子公司寧波普勤時代有限公司參與的印尼動力電池生態系統項目舉行奠基儀式。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參加項目奠基儀式時説,印尼動力電池生態系統項目將使印尼成為東南亞唯一能夠實現動力電池從上游到下游全鏈條一體化生産的國家,印尼願與中國夥伴攜手推動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略項目。
印尼動力電池生態系統項目由印尼國有礦業公司安塔姆、印尼電池公司和寧波普勤時代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總規劃投資59億美元,項目涵蓋從紅土鎳礦開發、火法冶煉、濕法冶煉、電池材料、電池回收和電池製造等電池生産全産業鏈。
印尼的項目折射出區域合作升溫帶來的汽車産業紅利。在日前舉行的2025 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上,與會代表圍繞推進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産業鏈供應鏈合作等開展對話,論壇上舉行的揭牌和簽約等一批合作事項,彰顯出RCEP框架下成員國攜手迎接挑戰、共謀綠色發展的決心。
與會各國代表表示,RCEP成員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合作,已從初期的整車貿易出海,向深度本土化階段躍遷。例如,上汽通用五菱的印尼工廠以“整車+零部件”模式吸引供應鏈夥伴入駐印尼,帶動當地汽車産業鏈升級;一些中國電池企業也相繼出海RCEP成員國,在泰國、越南等地建設工廠,其中部分企業已在海外啟動本地化生産。4月底,比亞迪柬埔寨乘用車工廠舉行奠基儀式,工廠將聚焦新能源汽車生産,年産能將達1萬輛,工廠將於第四季度投産;5月,上汽通用五菱全球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印尼工廠下線;吉利國際電動車型EX5在印尼工廠成功完成試生産,將於第三季度正式啟動量産。
近年來,RCEP成員國紛紛提出了低碳減排目標。泰中文化經濟協會會長頗欽·蓬拉軍表示,共同的綠色低碳願景,疊加契合的産業鏈佈局和共振的市場需求,RCEP國家在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正加速推進。
在中亞地區,中國車企也表現亮眼。宇通客車出口中亞地區的第10000輛車在河南省鄭州市宇通新能源廠區海外承裝車間正式下線。目前,宇通是出口中亞市場數量最多的中國客車品牌,也是中亞市場最大的新能源客車供應商。
據介紹,除了依託過硬的技術實力和獨特的直服模式優勢,宇通客車在競爭激烈的中亞市場脫穎而出,今年以來在中亞地區連續斬獲多個重點項目訂單,包括土庫曼斯坦700輛燃油公交車,烏茲別克斯坦200輛新能源公交車,吉爾吉斯斯坦95輛燃氣公交車、57輛輕客和15輛公路車等。
智駕應用協同延鏈強鏈
為滿足海外市場需求,中國車企在智慧駕駛領域的出海進程也亮點頻出。
在中東地區,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RTA)近期與多家中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當地落地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車隊。
百度智慧駕駛事業群歐洲及中東地區總經理張亮表示,今年已與RTA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無人駕駛規模化測試,計劃打造阿布扎比規模最大的無人車隊。張亮介紹,在阿聯酋市場,旗下蘿蔔快跑將與本地合作夥伴攜手,共同構建完整的Robotaxi生態系統,未來可能與新能源公司合作,探索換電等創新服務。
在阿聯酋,Robotaxi服務近期接入Uber上線,當地乘客在Uber App上預約打車行程時,可選擇由小馬智行Robotaxi車輛提供服務。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EO彭軍表示,“公司的出海業務主要佈局在三個區域,一是亞洲地區,包括韓國、新加坡等;二是中東地區,例如沙特、阿聯酋等;三是歐洲市場,公司已經在盧森堡建立了研發中心,車輛也已經實現上路運行。”
對於智慧駕駛服務和汽車出海,文遠知行市場公關總監張羽雪表示,自動駕駛服務出海為當地創造了高品質的就業崗位、培育了當地的自動駕駛領域人才。同時,通過在不同國家推廣應用服務,中國企業對自動駕駛演算法進一步進行了優化,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歐洲狹窄的道路、中東極端高溫等不同環境。
暨南大學教授劉金山表示,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能夠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得益於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國企業的技術成熟且落地能力強;二是落地效率高,部署週期短;三是海外市場對於自動駕駛的需求和接受度進一步提高,而中國企業恰好能滿足其“技術先進+成本合理+快速部署”的綜合需求。
暨南大學教授吳戰篪表示,中國智慧駕駛企業出海面臨著海外法規適配、技術本地化高門檻、數據跨境合規等多重阻礙,加之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因此其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
業內人士表示,期待智慧駕駛企業通過出海加快技術升級,形成“生態協同”,參與標準制定。有理由相信,憑藉在國內外市場的充分實踐與突破創新,中國智慧駕駛産業在未來萬億增量市場中會佔有重要地位,成為中國智造的“新名片”。
高效製造拓展歐洲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車企在歐洲的銷量整體呈增長態勢。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車企已掌握高效的製造能力,能適應歐洲國家消費者的需求。
《紐約時報》援引的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彙編的註冊數據顯示,今年4月,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汽車市場的份額比一年前翻了一番。
“中國汽車公司有能力做任何他們想調整的産品,”銷售奇瑞生産的DR品牌汽車的意大利連鎖經銷商總經理皮爾·賈科莫·卡佩拉表示,一些中國汽車製造商只需要六個月就能設計和生産新車型,“而德國人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根據JATO的數據,4月份中國汽車品牌佔歐洲新車市場份額的4.9%,即53000輛,而一年前這一佔比是2.4%。
中國品牌電動汽車銷量也在歐洲實現了增長。根據JATO的數據,經歷了最初的市場低迷後,比亞迪等中國品牌電動汽車4月份銷量實現反彈,當月增長了59%。
施密特汽車公司的數據顯示,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市場銷量佔中國汽車第一季度歐洲總銷量的三分之二。(記者 閆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