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南沙區,搭乘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無人商業化計程車的乘客到達目的地後下車。(資料照片)
公安部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科技部發佈《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工信部推動L2級輔助駕駛強制國標制定……近期,不少相關部門針對輔助駕駛等駕駛自動化技術密集發佈相關舉措。業內專家表示,智慧化是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其發展也需要加強引導和規範,相關部門的一系列舉措聚焦安全領域,為技術創新的落地推廣提供有力護航,有助於行業的長期良性發展。
智慧化技術滲透率持續提升
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的持續進步以及消費者接受度的不斷提高,各類汽車輔助駕駛功能滲透率逐步提高。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符合L2級自動駕駛標準的乘用車在新車中的佔比由2023年的52.1%增長至59.7%。尤其是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中高端車型市場,符合這一標準的乘用車在新車中的佔比接近70%。
IDC研究顯示,中高端車型消費者對高階駕駛輔助功能的體感將逐漸産生變化。這一群體對高階駕駛輔助功能的感知將在未來幾年中逐漸由亮點配置轉化為基礎配置。
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博表示,高階駕駛輔助功能的逐漸普及,使用戶開始習慣於將駕駛行為部分託管于車輛。長期而言,相關技術的發展將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出行服務屬性將逐漸凸顯,推動市場實現新的增長。
不僅是市場活躍,在政策層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50個城市出臺了智慧駕駛地方性法規,通過地方立法先行先試,支持智慧駕駛技術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更多樣化的場景中以及更大的規模上進行試點應用。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汽車産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姚垠國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技術維度看,乘用車輔助駕駛功能或許是向自動駕駛過程發展的階段性形態。長尾場景問題、倫理道德、感測器性能等核心挑戰可通過當前輔助駕駛階段的發展經驗來逐步解決。
“從市場維度看,市場需求驅動輔助駕駛功能作為‘獨立功能路線’持續完善。短期內用戶的出行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擁堵跟車、高速定速巡航、自動泊車等場景,持續優化‘智駕’功能短期內更具商業價值。”姚垠國説。
多方發力守住“智駕”安全底線
值得關注的是,在輔助駕駛功能在市場不斷推廣的同時,相關技術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方面,各個品牌不斷加強“智駕”功能的推廣和宣傳;另一方面,時有發生的事故以及部分自媒體平臺對於不同品牌産品的測評也引發了公眾的持續關注。
姚垠國表示,現階段搭載智慧輔助駕駛的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駕駛員需保持注意力並隨時準備接管車輛。然而,部分用戶對智慧輔助駕駛功能存在誤解,過度信任和依賴智慧輔助駕駛功能增加了事故風險。同時,汽車行駛中面臨大量複雜場景,特別是種類繁多、發生概率較低或者突發的長尾場景,而現階段智慧網聯汽車的決策控制演算法面對未曾訓練過的場景任務仍然面臨一定發展瓶頸。
為了進一步促進相關技術的規範化發展,多個部門近期密集發聲。
工信部在此前委託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智慧網聯汽車分會執行國家標準計劃《智慧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指出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滲透率的逐步提高,在改善駕乘體驗的同時,也導致了一系列交通事故,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王強在此前的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據公安部了解,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搭載“智駕”系統都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這些“智駕”系統暫時還停留在輔助駕駛階段,也就是説,由系統輔助駕駛人去執行一些動態駕駛的任務,車輛還是需要人來操控,駕駛人才是最終的責任主體。
在加強車企管理方面,王強表示,將積極配合工信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督促車企落實主體責任,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的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杜絕誇大和虛假宣傳。
在加強法律配套方面,“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規規章,明確0到2級輔助駕駛系統‘人機共駕’的法律屬性,同時推動智慧網聯汽車生産企業不斷提升輔助駕駛系統技術可靠性,制定相關的安全技術標準,並探索將自動駕駛分級標準、輔助駕駛的操作規範納入駕駛人教育培訓和考試範圍。”王強説。
科技部也在不久前發佈了《指引》,將駕駛自動化技術劃分為先進駕駛輔助階段、有限制階段的自動駕駛、無限制階段的自動駕駛3種類型,並對不同類型駕駛自動化的責任主體進行了明確劃分,意在指導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的規範開展,防範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過程中的科技倫理風險,推動該領域健康發展,確保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和推廣符合社會公眾利益。
業內專家表示,汽車智慧化技術作為新興技術,其應用還不成熟,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技術的規範管理,不僅是出於對技術安全的考慮,也是引導産業創新走向良性道路的必要之舉。
技術落地有待進一步規範
專家普遍指出,安全問題作為汽車智慧化技術發展的核心焦點,不僅在於安全是相關技術的核心問題,而且也是相關技術未來的效益所在。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在2025新能源智慧汽車新質發展論壇上指出,智慧汽車安全是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而智慧汽車技術則是解決交通安全的關鍵手段,智慧汽車技術已成為突破駕駛人局限性的主要手段。
“駕駛自動化系統具有技術和社會‘雙重’屬性,相關技術創新和産業化過程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公眾的價值追求和倫理考量。”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人工智能倫理分委員會委員、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表示。
為了進一步推動相關技術的落地應用,多個專家建議加強對産業研發和推廣的引導。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導企業的有序發展和技術的規範應用。特別是智慧駕駛法規和標準體系有待完善。隨著智慧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L3及以上階段,現有的法規和標準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以適應新技術的應用,併為技術的應用落地提供正確的指引和促進。”小馬智行副總裁張寧表示。
姚垠國則建議,企業聯合組建智慧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以共享平臺為基礎,建立高效的漏洞反饋與應急處理機制,在收到漏洞報告後快速組織技術團隊進行修復升級,並對系統進行實時監測與動態加固。
“政府也需要進一步加強與行業專家和法律界的合作,推進智慧駕駛責任認定和事故處理流程的升級。加速完善智慧網聯汽車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完善智慧駕駛汽車在事故中的責任認定標準和相關法律規定。”姚垠國説。(記者 袁小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