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隨著清脆的鑼聲回蕩,奇瑞汽車正式登陸港股,完成了向資本市場重要參與者的關鍵一躍。
奇瑞汽車的崛起,並非個例,而是中國汽車産業全球化浪潮的縮影。《證券日報》記者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晨光裏,看到極氪流線型車身穿梭在運河旁的車流中;也曾在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時,見到三輛比亞迪漢EV正依次補能。一個個隨處可見的鮮活場景,都在展示著中國汽車全球化的新故事。
北方工業大學教授、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的中國汽車,正以遠超市場預期的速度,打破傳統全球汽車産業格局。從最初單純的産品出口,到如今主動輸出技術標準、供應鏈體系、創新商業模式,整個中國汽車産業鏈組成“出海艦隊”駛入海外市場,參與全球供應鏈,在協作共榮之路上走得紮實而堅定。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助理會長柴佔祥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突破600萬輛,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從“跟隨”到“引領”
中國汽車“出海”的敘事要從最初的代工模式講起。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企業為外國品牌代工零配件:引進國外技術,從發動機到整車設計都遵循外國標準,是全球汽車産業既定路徑的“跟隨者”。而故事的當下,全球汽車産業正迎來新能源與智慧化的深刻變革,中國汽車已經成為“引領者”。
長安汽車歐洲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殷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新能源、智慧化、設計造型等核心領域,中國車企已掌握主動權,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競爭之路。”
“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門店,比亞迪成了熱銷款,再也不是幾年前‘小眾品牌’的模樣。”某荷蘭汽車經銷商負責人對中國汽車的變化深有感觸。近兩年,比亞迪、小鵬汽車等中國品牌快充速度、蔚來換電站高效服務贏得了荷蘭消費者青睞。
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上述荷蘭汽車經銷商負責人的話語裏滿是對中國汽車品牌崛起的認可,“越來越多荷蘭消費者願意選擇中國汽車。很多車主反饋,開車去瑞士的路上,充電和換電都很方便,技術的先進讓人難以置信。”
這種認知的轉變,源於中國汽車産業實力的根本性躍升。2024年歐洲盃的綠茵場上,巨大的“BYD”標識格外醒目。比亞迪正以刀片電池、e平臺3.0等硬核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將中國汽車的技術實力,烙印在全球市場的版圖上。
不只比亞迪,中國車企的“出海”策略各有特色。吉利汽車以技術合作為突破口,打開東南亞市場的大門:公司向馬來西亞寶騰輸出技術標準與供應鏈體系,助力其新能源汽車市佔率漲至25%。奇瑞汽車將“車主健康守護計劃”延伸至海外——在俄羅斯建立24小時道路救援網絡,在巴西推出“7天無理由退換”服務,推動其海外用戶復購率達42%。
在多種“出海”模式的助力下,中國汽車出口量從2021年開始突飛猛進,每年都有百萬輛的增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國汽車出口總量達429.2萬輛,同比增長13.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153.2萬輛,同比增長87.3%。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汽車“出海”的區域佈局也在加速優化。據記者匯總多家機構數據,今年上半年,在俄羅斯市場,中國汽車品牌的份額已攀升至50%,成為當地消費者的主流選擇;在歐洲,新車註冊中,有5.1%為中國品牌;在南美洲市場,中國車企份額達6.7%,且仍在持續增長;亞洲、歐洲、南美洲三大區域,共同構成中國汽車海外市場的“基本盤”。
告別“單兵作戰”
整車出口屢創佳績的同時,中國汽車産業不僅海外建廠,還以産業鏈協同模式“出海”,突破貿易壁壘與供應鏈風險,實現從“産品輸出”到“生態引領”的深層跨越。
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當前國際貿易關係日趨複雜,技術壁壘、跨行業融合等潛在風險,讓傳統“品牌出海+整車投資”的單一模式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推動中國整車企業與供應鏈深度融入世界汽車市場,實現産業鏈協同“出海”,成為突破困局的關鍵路徑,“一車出海帶動全鏈”的優勢,正在全球市場中加速顯現。
如今的中國汽車“出海”,已徹底告別早期“單兵突進”的整車出口階段,邁入以車企為領航、零部件企業為追隨、服務配套為補給的“出海艦隊”新階段。
在泰國,中國汽車産業鏈的“集群效應”已然成型。比亞迪、長城汽車等20余個中國汽車品牌率先紮根當地,隨之而來的是上下游零部件企業的密集落地:中創新航、國軒高科、蜂巢能源科技等動力電池巨頭紛紛在泰國投建工廠,總投資額超300億泰銖,為整車生産提供核心能源支撐;汽車零部件龍頭寧波拓普集團也將在泰國投資不超過3億美元建設新工廠,進一步完善當地零部件供應體系。
這樣的産業鏈協同場景,在全球多地不斷複製。比如,在歐洲腹地匈牙利,比亞迪率先投建歐洲總部工廠,成為産業鏈“領航者”;寧德時代、億緯鋰能迅速跟進入駐,其中寧德時代更計劃將匈牙利工廠打造為歐洲最大電池工廠,為區域內整車生産提供就近配套;隨後,鋰電池隔膜生産商恩捷股份的匈牙利工廠一期順利投産,華友鈷業在當地佈局的高鎳型動力電池用三元正極項目穩步推進。從整車到核心零部件,中國汽車産業鏈在歐洲市場形成緊密的協同網絡。
除了生産端的協同,服務配套的“補給”作用也日益凸顯。以上汽集團旗下安吉物流為例,其自營船隊不僅滿足上汽自身的海外運輸需求,更向奇瑞、長城等其他車企開放服務。這種跨企業的物流協同,降低單一企業的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汽車出口的整體效率。
警惕“內卷外溢”
當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主流市場嶄露頭角時,産業繁榮的背後,一場關於“全球化理念”的深刻轉型正悄然發生,即從單打獨鬥到協作共榮,中國車企正用創新合作模式打破傳統“出海”邏輯。
中國車企已經意識到,如果僅僅是將國內汽車産業鏈照搬于海外,持續內捲進行“價格戰”,不僅會讓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被貼上“低質低價”標簽,喪失消費者的信任;還會嚴重擾亂當地市場秩序,引發“反傾銷”“不正當競爭”調查,乃至出現貿易摩擦。
一種“反向合資”的“出海”思維悄然成型。比如,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合資成立“零跑國際”,借助後者成熟的本地渠道網絡,以輕資産模式順利切入歐洲市場;大眾汽車發揮其全球佈局的渠道與供應鏈優勢,助力小鵬汽車加速開拓歐洲市場;吉利汽車控股股東投資並成為雷諾巴西公司少數股東,獲得本地化生産基地與服務網絡支持。這些“反向合資”案例,雖起步時間不長,卻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且不斷向技術、供應鏈等多層面滲透。
浙江大學新能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林弘昌認為,“反向合資”標誌著中國汽車産業正在跨越式邁向“全球協作”,讓中國汽車在全球産業鏈中的角色從“參與者”向“協同者”升級。
同時,已成長起來的海外汽車産業集群,不僅為中國汽車品牌供貨,還成了全球汽車供應鏈的一環。例如,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的客戶覆蓋範圍包括奔馳、大眾等頭部汽車品牌,恩捷股份馬來西亞工廠則服務於東南亞及日韓市場。
展望未來,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輸出産品到紮根當地、共建生態,中國汽車産業的全球化佈局已邁入新階段。如今的中國汽車,正以結構優化、形式多樣、産業鏈協同、與當地合作共贏的全新姿態,改寫全球汽車産業的競爭規則。摒棄零和博弈,擁抱協作共榮,中國汽車不僅在重塑自身的全球化形象,更將為全球汽車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證券日報記者 劉 釗 李如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