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吉利控股亮相COP30:科技驅動全鏈路零碳轉型 全球協同共創可持續未來
2025-11-14 18:59:2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楊蕓菲

  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市舉行。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專業機構、頭部企業以及學術院校參與此次盛會,圍繞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共同目標展開探討交流。作為最早一批加入全球契約組織的中國企業,吉利控股集團受邀出席COP30聯合國發佈會、中國角主題邊會等活動,在世界舞臺展現中國企業碳中和實現路徑與成果。

  打造綠色製造新標杆 推廣全鏈路循環管理模式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綠色製造的引領者,吉利控股將綠色理念深度融入製造全流程,構建了覆蓋“綠色工廠-循環利用-能源管理”的智慧製造體系。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益民在“中國工商力量推動全球氣候轉型”的論壇上介紹,吉利控股已打造1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11家“無廢工廠”、5家“零碳工廠”,6家整車基地使用100%可再生電力,工業三廢合規排放率達到100%。吉利首創“全鏈條無廢管理模式”,入選國家工信部與生態環境部首批“無廢企業”典型案例,彰顯了行業領先的綠色實踐水準。

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益民

  在能源管理方面,吉利自主開發EMS 2.0能源管理平臺,融合物聯網與AI技術,實現對9大製造基地能耗的動態監測與智慧優化,並大力推進“風、光、儲”一體化微電網建設。在材料循環利用領域,吉利推動循環鋼、循環鋁等材料在車身上的規模化應用,整車可回收率提高至96.6%以上。通過將“綠色低碳無廢”納入供應商準入體系,截至2024年底,已覆蓋481家供應商、2488類零件,實現年度固廢減量1.8萬噸。

  吉利致力於讓綠色能源在不同出行場景中落地生根,構建了從“碳捕集-甲醇製備-運輸加注-終端應用”的完整産業生態,參與建設的全球首個十萬噸級綠色甲醇工廠已投産,可實現二氧化碳年減排量約16萬噸。吉利控股旗下遠程新能源商用車推出“醇氫+電動”雙技術路線,其49噸甲醇重卡全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排放較柴油重卡降低53%。此外,全球首艘醇氫電動集散兩用船“遠醇001”於今年成功首航,續航達1500公里,能耗下降42%以上,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具有“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

  開放協同科技創新 探索全球綠色出行新思路

  在以“全球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上,吉利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全球協同與科技創新成果備受關注。吉利歷時4年完成“吉利星座”一期64顆低軌衛星組網,覆蓋除南北極外全球區域,能為全球提供物聯通信服務,賦能智慧網聯汽車、海洋漁業、低空出行、交通物流等領域,具備為用戶提供衛星物聯網通信的全球服務能力。

  吉利與雷諾攜手成立動力總成技術公司——浩思動力,專注于混動、燃油、變速器等高效動力解決方案的研發與應用,年産可達500萬套動力總成。同時,吉利還與雷諾達成巴西戰略合作,通過雷諾巴西公司生産及銷售雙方的新能源車型,加速雙方在拉美地區汽車市場的拓展。吉利國際EX5遠銷全球33個國家,更在馬來西亞、巴西、希臘、哥斯達黎加、埃及等國家穩居當地純電市場銷量第一。吉利EX2(吉利星願)也于近日在巴西正式上市,與吉利國際EX5形成合力,進一步鞏固吉利在當地市場的領先地位,並計劃一年內登陸五大洲市場,陸續進入歐洲主要市場及東南亞地區。在馬來西亞,吉利助力寶騰逐步邁向現代化、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技術賦能寶騰e.MAS 7與e.MAS 5等電動化車型投放,幫助寶騰開啟電動化進程,助力馬來西亞落實《國家能源轉型路線圖》目標。

  “自然受益”理念融入全價值鏈 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COP30中國角“可持續發展技術賦能商業向善”邊會上,吉利控股集團正式發佈《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報告》,成為首家發佈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專項報告的中國汽車企業。該報告參考聯合國《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與TNFD披露框架,系統梳理了全價值鏈的自然相關影響、依賴、風險與機遇,展現了吉利與國際接軌的透明度與責任感。

  此舉是吉利探索人、車、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探索,不僅彰顯了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軍者的責任擔當,更向世界證明,中國車企有能力、有體系、有遠見,並在為了保護地球家園、實現中國汽車強國夢、共創萬物繁榮的世界不懈努力。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吉利將一如既往堅持長期主義,堅持科技創新,以綠色製造實踐,為碳中和做出積極貢獻, 共建低碳可持續的出行産業新生態,不斷拓展汽車工業的可持續邊界,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共生。(資料來源:吉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