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漁港小鎮閃耀中西藝術火花

2017-11-03 13:28:53  來源:廈門日報  編輯:李勝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廈門

  夕陽為澳頭的懷遠湖和與之連通的廈門東海域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許競雄 攝)

  推開古厝帶著歲月斑痕的木門,門軸“吱呀吱呀”的聲音昨天清晨又在71歲的翔安新店澳頭居民蔣任輝的耳畔響起。與這裡許多喜歡早起的老人一樣,他很享受多年不變的閩南群居的古樸生活。

  就是這樣的門軸聲、這樣的燕尾脊屋檐、這樣的小巷子,在初來乍到的人們心中勾勒出他們對澳頭的第一印象。翔安隧道開通之前,這個偎依著東海域的小村莊,在整個廈門都可以算是一個“偏遠”的區域。

  正因為如此,過去常有人把澳頭稱作“世外桃源”,不過,蔣任輝卻不這麼看,“澳頭人是愛熱鬧的,古時候,我們這還是廈門輪船進出港的門戶呢!”自豪的神情綻放在他黝黑的面龐上。最近天氣轉涼,老人卻穿得不多,他説,這麼多年與海搏擊,身體棒。

  蔣任輝説的沒錯。現在在村莊裏看到的,很多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澳頭居民——有遊客,有藝術家,也有金髮碧眼的老外。如今,多元文化能在這裡共生,也許與當地人大海一般的胸襟不無關聯。

  更讓我們驚訝的,還有一個細節——就連“漁港小鎮”這個時髦的概念,都能被村裏許多老人脫口而出。事實上,如今在澳頭舉辦的不少“高大上”的藝術展,常讓當地人有滿滿的參與感。他們説:“我們是古樸的,也是面向世界的。”

  就從這點看,澳頭,真的與眾不同。

  老味道 淳樸民風拂動古老漁村

  波光粼粼的懷遠湖,倒映出湖畔紅磚古厝連片成勢的燕尾脊屋檐,站在橫貫湖面的拱橋頂端,澳頭的全貌一覽無遺。

  “其實,如果仔細品味,澳頭一天是看不完的。”澳頭社區黨總支書記蘇勇躍説,澳頭最著名的是成雙成對的“八景”——一對橋(雙清橋、樂安橋);一對石(超曠石、鰲石);一對厝(蘇、蔣宗祠,蘇氏小宗),還有一對獅(雙獅巷、風獅爺)。

  在古厝間深邃的小巷裏行走,我們的腳步似乎都能産生迴響,從高處看,這一座座老房子,就像是一個個頂著粉紅色“斗笠”的藝術品,點綴在村莊的各個角落。蘇勇躍透露,現在雖然遊客越來越多,但來到這裡,大部分人都會自覺地放慢腳步,不忍打破這幅躍入眼簾的靜謐畫面。

  在澳頭似乎數不清的古厝中,面朝懷遠湖的向東厝算最熱鬧了——在之前翔安的美麗鄉村建設中,這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老房子,已經被打造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前面有寬敞的大宅埕,外面用一人多高的圍墻將整棟房子圈起來,據稱,它還是澳頭唯一向東的古大厝。

  我們從圍墻東北處跨入向東厝的大門,一股濃濃的藝術氣息迎面而來。恰巧,以“古渡新航”為主題的展覽正在舉行——雖然不是週末,但看客還是不少。其中,一幅“澳頭漁港古風貌圖”的長卷,把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吸引了過去。展覽主辦方“炫耀”説,這就是澳頭版的“清明上河圖”——澳頭的一景一物,通過由水墨勾勒出的寬廣視角,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有意思的是,我們昨天把這幅古風貌圖拿到澳頭的現實中去對比時發現,儘管如今新修了寬敞的環村道路,以及村莊背景上增添了遠方不斷崛起的高樓,但澳頭的古今風貌卻基本沒有改變——同樣的古厝下,活動著同樣悠然自得的人們,畫裏淳樸的民風,似乎正強勁地拂到現代人的面龐上。

  新觀察 閩南文化碰撞西方藝術

  一頭濃密的金色卷髮,一副厚厚的眼鏡架在高高的鼻樑上,昨天在懷遠湖邊,手提購物袋的克羅地亞藝術家喬瑟夫·阿嘿爾主動向我們打招呼。這名新“澳頭人”已經住在這裡三個月了,“剛來的時候,有些人還會‘回頭’,現在他們完全把我當鄰居了。”

  其實,我們也已經猜到,阿嘿爾“定居”這裡的目的,一定與藝術有關。據稱,最近他在澳頭辦的以當地風土人情為題材的50幅個人畫作,就吸引了不少看客——僅這一點,就讓遠道而來的他,有了道不盡的“獲得感”。

  懷遠湖的另一側,澳頭本土藝術家蘇遙正坐在自家的院子裏雕刻著什麼——他背後的這棟五層樓房,與其説是“家”,倒不如説是展覽館。“我的個展,是‘木語瓷言’,就是把精美而又寓意深遠的文字或書畫作品,定格在殘缺破碎的瓷器和木頭上。”蘇遙打趣地説,其與阿嘿爾的個展,是東西方文化的“隔岸對話”。

  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種碰撞中閃耀出的中西藝術火花,照亮的,無疑是當前澳頭向漁港特色小鎮邁進的道路。在翔安的謀劃中,這裡要利用文化藝術與閩南古村的完美融合,把澳頭打造成全球藝術家的聚合地,讓小鎮閃耀出應有的文化光芒。

  昨天傍晚的夕陽,又一次為澳頭的懷遠湖和與之連通的廈門東海域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兩百年前中國第一艘直通新加坡的貨船出發的這個古渡口,正用獨特的“國際視角”,張望自己的未來。本報記者王元暉 翔安記者站林瑞聲余慶東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