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朗毅導航,讓參賽機器人“扔掉”遙控器!湖北“機器俠”從實驗室加速奔向市場
8月的北京,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內,一場屬於機器人的“奧運會”剛剛落幕,500余臺人形機器人同場競技,湖北戰隊格外搶眼。
光谷東智的“光子”機器人以一曲《秦俑魂》斬獲群體舞蹈冠軍;華中科技大學HUSTROBOCON戰隊在籃球賽中拼至最後一秒,摘得銀牌。
一金一銀背後,是湖北人形機器人産業鏈的厚積薄發。
依託人才和産業優勢,湖北已集聚80余家人形機器人相關重點企業,覆蓋整機製造、核心零部件及智慧系統全鏈條。從前沿技術研發、應用,到政策與資本的全線護航,這裡正成為中國“機器人軍團”的重要策源地。
“光子”55萬元一台 已接到訂單
“光子”與北京舞蹈學院舞者共舞
8月15日,9台身高1.7米、被命名為“光子”的人形機器人與一位真人舞者共同演繹《秦俑魂》。鼓聲雷動,它們踏步、轉身、揮臂,最終以92.54分奪冠。
“身高越高,重心越難控制,‘光子’能跳舞、打太極,技術國內領先。”光谷東智副總經理樓凱齊透露,公司成立於今年2月,7月發佈的“光子”是湖北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尺寸上去後,重心控制難度幾何級上升。但它不僅能打太極、能跳舞,還能做導覽、接待、表演,55萬元一台,已接到訂單。”
“天問”3號人形機器人
同樣來自湖北的“天問3號”,由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研發,90%以上零部件由本省供應,更特別的是該機全部由學生製造。“天問3號身高1.6米,重45公斤,23個自由度,在機械結構、電路和演算法上都做了重大升級。”團隊博士劉思宇介紹。
這不是天問第一次亮相。今年初,“天問1號”“2號”就已在湖北“新春第一會”登臺。彼時,10款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在洪山禮堂集中亮相,為湖北人形機器人産業贏得“開門紅”。
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練習”不到一年,但都已火速“出道”,紛紛在市場一線試水:華中科技大學丁漢院士團隊的“荊楚”機器人啟動量産,預計今年三季度“上崗”;陳學東院士聯合研發的格藍若機器人,聚焦電力巡檢場景;手智創新的“遠遊”機器人即將在孝感投産,年産能1500台,可從事導診、講解等工作……
從工業到文旅、從服務到養老,湖北“機器俠”們提速跑出實驗室,正打通場景落地的“最後一公里”。
供應鏈完備 多賽道佔據市場半壁江山
一台機器人能跑會跳,離不開無數“器官”精密協同。
如果説整機是“身體”,那麼零部件就是賦予機器人靈魂的“器官”。湖北相關的供應鏈企業,正是製造這些“器官”的隱形冠軍。
朗毅機器人-松延動力隊參賽機器人
在今年的賽場上,朗毅機器人的自主導航系統,讓機器人在運動會上“扔掉遙控器”,全程自主奔跑、避障、衝刺,零碰撞完成比賽。
公司創始人楊鴻城説:“我們要解決的,是機器人‘自己走路’的問題。”現下,朗毅從光谷出發,已佔據國內自主移動人形機器人86%的市場份額。p>
在觸覺領域,華威科研製的電子皮膚薄如蟬翼,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上卻能集成上百個感應點,已在醫療教學、消防演練中落地應用,是國內首個可量産交付的人形機器人觸覺産品。
在神經中樞方面,黑芝麻智慧為“天問”機器人提供“華山A2000”和“武當C1236”晶片,算力強勁,支持多模態環境感知與智慧決策,其中“華山A2000”算力可對標4顆英偉達Orin X,全面賦能國産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
此外,元生創新的姿態感測器去年出貨超10萬套,成為行業爆款。萬集光電的“鐳射鷹眼”能做到360度掃描,連衣服褶皺深度都能看清。泛洲諧波的減速器使用壽命超1萬小時,價格卻只有國外産品的一半。
31類核心零部件、13家供應鏈企業、27家可供貨企業、11家蓄勢待發——湖北已織就一張機器人“器官”的全鏈供應網。
創新生態托舉 産業規模不斷壯大
任何一個産業崛起都不是偶然,生態的支撐至關重要。觀察湖北近年來的佈局,不難看出,全省上下正奮力托舉人形機器人産業的未來。
武漢率先出臺《加快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行動方案》,支持企業建設創新中心,每年最高補貼1000萬元,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最高支持4000萬元。
更重磅的是,湖北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人形機器人母基金,採用“母基金+直投”模式,聚焦核心零部件、軟體平臺、應用場景等全鏈條佈局,精準鎖定大腦、小腦、關節等關鍵技術領域。
今年6月,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光谷揭牌,全國首家。近7000平方米的空間內,23個應用場景還原了超市、餐廳、住宅等真實環境,上百台機器人在此日夜訓練。
“這裡就是機器人的‘黃埔軍校’,整機組裝、場景測試在‘15分鐘創新圈’內就能完成,企業能快速迭代。”中心負責人説。
高密度的智力資源,更是湖北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底氣。省內擁有10位機器人相關院士,20多所高校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武漢大學更成立機器人學院,為産業輸送源源不斷的“智造者”。
據《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測,2045年後,中國在用人形機器人將超過1億台,整機市場規模約10萬億元。
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競爭。湖北沒有滿足於“一金一銀”的喜悅,更沒有停留在“單點突破”的成績上。
僅在武漢,到2027年,該市就計劃實現人形機器人産業規模突破100億元,打造30個以上示範場景,突破10項以上關鍵技術,成為全國機器人産業新高地。
也許在未來,當機器人在工廠巡檢、在養老院陪伴、在醫院服務成為常態時,回望2025年,我們才能切身了解到湖北“智造”的,不僅是人形機器人,更是下一個時代的關鍵觸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