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馮薇薇):9月16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精品展在西安開幕。來自埃及、波蘭、泰國、印尼等國網紅博主,通過沉浸式體驗方式,深入探訪古籍、文物、古建遺址以及非遺等數字化展示案例,切身感受全球近百家頂尖機構在文化遺産保護與數字化傳承領域的前沿成果和創新實踐。
工作人員為波蘭網紅博主(左)介紹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展位 攝影 陳楠
在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展位前,工作人員為波蘭網紅博主詳細介紹了這一由中國絲綢博物館發起,聯合大英博物館、丹麥國立博物館、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等四十余家國內外博物館共同建設的數字化平臺。該項目致力於打破博物館之間的資源壁壘,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跨界、跨領域、跨空間的深度協作,構建集收藏、展覽、教育和策展功能于一體的“雲上博物館”,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交流空間。
外籍網紅博主們參觀“AMD× 永樂宮:AI 賦能文物數字化,讓千年壁畫重煥新生”展位 攝影 呼嘯
AMD與永樂宮、生數科技合作的AI壁畫修復項目吸引了眾多外籍網紅博主駐足。通過構建AI全流程修復體系,項目團隊高效還原了具有800年曆史的永樂宮壁畫原貌,修復效率提升近百倍。展位工作人員介紹,AMD通過向AI系統輸入專業美術知識、修復技術以及不同年代壁畫的內容、線條與色彩數據,將AI訓練成可參與實際修復工作的“專家”。作為“All in AI”戰略的一部分,AMD正將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於智慧製造、智慧辦公、醫療乃至文化遺産保護等多個領域。
外籍網紅博主參觀故宮博物院數字孿生應用示範成果展 攝影 呼嘯
據悉,故宮博物院數字孿生應用示範成果展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故宮養心殿區域高真實感虛實融合導覽應用,該應用利用數字孿生平臺底座能力,通過數字化倣真技術和雲端實時渲染技術,擬合故宮氣象數據以及GIS數據,實現線上線下物理時空的同步映射,為公眾提供更加真實的孿生養心殿虛擬漫遊體驗;二是故宮造辦處遺址VR體驗,該應用創新引入3D高斯潑濺技術,通過全自動高效建模與多端輕量化渲染,攻克了大型複雜遺址高精度數字孿生技術瓶頸,為公眾提供走進考古現場的“第一視角”沉浸式漫遊體驗。
殷墟博物館黨總支委員、副館長徐河建(右一)為外籍網紅博主們講解 攝影 呼嘯
殷墟博物館帶來的“科技喚醒三千年 又見大邑商”展覽以超高技術標準呈現歷史場景。據殷墟博物館黨總支委員、副館長徐河建介紹,展覽短片的解析度達到20K輸出標準,碼幀流量為每秒30幀,人物建模與大場景建模精度均達3000萬至5000萬級別,能實現“歷史場景可觸摸、可感知、可穿越”的呈現效果,讓觀眾仿佛置身歷史現場。展覽的核心目標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搭建文化與觀眾之間的友好互動介面,同時希望通過短片及相關呈現,讓博物館兼具“歷史厚度”“科技高度”與“舒適度”,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
印尼網紅博主打卡德累斯頓皇家瓷器收藏數字平臺展位 攝影 呼嘯
泰國網紅博主打卡“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展位 攝影 呼嘯
此外,“德累斯頓皇家瓷器收藏”數字平臺將8200件東亞瓷器及大量18世紀原始檔案數字化並向全球開放,涵蓋約36000張文物圖像和2500頁文獻,並關聯全球80余家機構的700余件散失文物,以高清圖像形式重現恢弘燦爛的文化。“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案例則由中國、法國、意大利專家聯合推進,通過人工智能、超高清影像等手段,系統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出水文物、絲織品、香料等各類珍品184組共228件。
泰國網紅博主體驗“遇見東坡,如軾生活”展位上的互動裝置 攝影 趙博
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
展覽中還設置了多場互動體驗,“遇見東坡,如軾生活”以蘇軾生平與文學創作為主線,復原北宋生活場景,借助數字裝置讓觀眾走近一個真實、立體的蘇軾。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則通過科技手段讓一級文物“活”起來,觀眾可在可視、可觸、可感的體驗中,深入了解文物從挖掘到研究的完整歷程,感受漢晉時期中原與西域深厚的歷史聯繫。
本次展覽全面呈現了數字技術在保護、闡釋和傳播文化遺産中的巨大潛力,體現出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創新趨勢,為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了更加廣闊的數字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