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在重慶大地上】綠水青山回來了 長壽努力讓百姓“長壽”
桃花河舊貌換新顏,長壽區正圍繞環保做文章,打造綠水青山。 記者 劉嵩 攝
長壽湖清流盪漾,碧波萬頃,星羅棋佈的天然島嶼組成一個巨大魏碑體“壽”字,從空中俯瞰,可謂奇景。 記者 劉嵩 攝
華龍網訊 烈日當空的午後,一條幽靜的河流緩緩流過重慶長壽火車北站站前廣場,平靜的河面泛著粼粼水光,一片岸綠水清之景。這是長壽區的母親河桃花河,每逢傍晚,當地人都愛來這裡散步玩耍。曾經的臭水溝,已然有了新模樣。不僅僅有桃花河舊貌換新顏,長壽區正圍繞環保做文章,打造綠水青山,讓生活在長壽的人實現真正“長壽”。
長壽湖景區“壽文化”主題公園。 記者 劉嵩 攝
摘掉“劣五類”帽子 桃花河水變清岸變美
俗語説,有河就有城,河流往往能夠孕育一座城市,蜿蜒的桃花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桃花河屬長江一級支流,全流域均在長壽境內,流域內人口41萬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2,是長壽區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前些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桃花河流域居民生活、畜禽養殖、水産養殖、工業企業等造成的污水大量排放至河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桃花河污染嚴重,水質常年為地表水劣五類。
“還記得以前,桃花河的水又黑又臟,像墨汁一樣,水面到處是白色的泡沫,散發著刺鼻氣味,大大小小的魚死了一河面。”家住桃花河附近的張大媽回憶,居民們受不了,一起向政府反映情況。相關數據顯示,僅2014年2月,針對桃花河污染問題的信訪就達200余件。
痛定思痛,為了讓桃花河告別黑臭水體,長壽區下大力氣,由30名區領導、61個區級部門和街鎮一起出動,開展污染整治。期間,激勵引導198戶禁養區養殖場、6戶屠宰場停止生産,引導養殖戶加入現代化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減污增收。同時,整治85家違規排污企業,累計整改管網6.9公里,新建二三級管網23.1公里,持續推進13.4公里河道景觀打造工程,做到生態修復綠化聯通、步道貫通、市政配套設施和照明系統全覆蓋。
如今,桃花河污染整治已初見成效,大部分河段水質由過去的地表水劣五類轉變為四類及以上水質。平靜的河面幾乎見不到垃圾,河道兩側,石駁岸壁上長著蔥鬱的雜草,繽紛的野花在陽光下鮮艷奪目,蔚然可觀。
“以前大家怕來桃花河,寧願繞路走,現在不一樣了。”對於桃花河的變化,王女士感同身受。每天清晨,人們三三兩兩來到河邊晨練。到了傍晚,不少居民還會來河邊小坐,沿著休閒步道散散步,欣賞沿河美景。這條家鄉河,再次成為附近居民的休閒好去處。
長壽湖景區內的荷塘。 記者 劉嵩 攝
從一潭臭水到“養生天堂” 長壽湖重獲新生
在長壽,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旅遊景區,長壽湖。這方湖泊是獅子灘水電站攔河大壩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也是長江重要的次級河流。
放眼望去,如今的長壽湖清流盪漾,碧波萬頃,星羅棋佈的天然島嶼組成一個巨大魏碑體“壽”字,從空中俯瞰,可謂奇景。而在二十幾年前,長壽湖卻是另一番景象。
依湖而居,靠湖為生,年過五旬的吳智明見證了一汪湖水的變遷。二十幾年前,為開發漁業資源,漁民在湖區實施網箱網欄養殖。由於部分養殖業主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進行投肥養殖和過度捕撈,導致長壽湖水生態系統急劇惡化,一度跌到劣五類水質。
“網箱和圍欄需要向湖裏投放大量的雞糞作飼料,讓整個長壽湖散發著惡臭。”吳智明回憶,“臭得很,平時在家連窗戶都不敢開。”
為改善長壽湖水質,網箱網欄養殖于2005年被徹底取締。同時,長壽區政府通過大力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生活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措施,使得長壽湖生態環境改善工作取得了實質進展,湖體和9條入湖河流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局部區域達到Ⅱ類水質,水環境品質逐步向好,湖區及其周邊生態系統逐步得到修復,清淩淩的湖水又回來了。
環境的改善,帶動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不少漁民轉型搞起了農家樂。農家樂産生的生活污水都得通過專門的水處理設備先處理,再排放,不讓湖水變質。
目前,長壽湖景區正圍繞“運動、浪漫、養生”主題,以休閒旅遊、大健康、新金融為主導産業,通過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建設特色生態旅遊度假區。如今,景區每週吸引了數萬遊客前來釣魚、游泳、賞花,滿眼綠水青山,讓這裡變成“養生天堂”。
修復環境生態,還有更多工作要做。下一步,長壽區將強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運行。同時,加快次級河流和湖庫污染整治,大力推動龍溪河等跨流域聯防聯治,留住一川碧波。
長壽經開區五級事故污水防控體系示意圖。 記者 劉嵩 攝
工廠裏的一級防控體系企業污水處理裝置。一般情況下,廢水會集中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確保無污染後,再排入長江。如果裝置級防控系統出現問題,發現水質異常,就會把污水輸送到事故應急池。 記者 劉嵩 攝
構建五級防範體系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長江
地處三峽庫區和長江經濟帶核心的長壽經開區擁有21公里長江岸線,主導産業有綜合化工、鋼鐵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等。化工企業一多,如何保住長江岸線的青山綠水?答案是堵住污染源頭。
對於安全風險高、環保問題突出的項目,長壽經開區嚴格實行一票否決。政府累計投資25億元,建成高於國家標準的“裝置級、工廠級、片區級、經開區級、河流級”五級事故廢水防控系統,讓整個經開區處於重重保護中,即便在極端事故狀態下,也不讓污水流入長江。
龍艷霞是重慶雲天化瀚恩新材料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環保員,據她介紹,工廠裏的廢水防控系統有兩級,分別是一級防控體系企業污水處理裝置,二級防控體系灌區圍堰和事故應急池。一般情況下,廢水會集中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確保無污染後,再排入長江。如果裝置級防控系統出現問題,發現水質異常,就會把污水輸送到事故應急池。
要是上述兩級都出問題了,怎麼辦?如果是在工廠外部運輸途中發生洩露事故,又該如何解決?這時,第三級防控體系——該片區級防控系統上場了。片區級事故應急池分設在經開區的南區和北區,共有4個,總容積6.6萬方,通過切換片區內的閘口,受污染的水將會被排到應急處理池中進行處理。
如果片區級防控也失效了,還有兩位“門神”守護河流,這就是建在經開區南區與北區的排洪溝事故應急攔截閘門,以及建在排洪溝攔截閘門下游1.5km處的晏家河應急攔截閘門。閘門一關,污水將被徹底攔截,啟動抽水泵,可把污水抽到閘壩後面的事故池,再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凈化處理。五級攔截系統層層設防,總攔截能力達到50萬方,確保沒有一滴廢水進入長江。
第五級防控體系-建在排洪溝攔截閘門下游1.5km處的晏家河應急攔截閘門。五級攔截系統層層設防,總攔截能力達到50萬方,確保沒有一滴廢水進入長江。 記者 劉嵩 攝
綠水青山有了,金山銀山也來了。
目前,綠水青山正在産生著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長壽區委書記趙世慶表示,今年上半年,長壽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34.6億元,同比增長10%,工業增加值增長12.1%。
未來,長壽將繼續以循環經濟為抓手,加快發展綠色工業,打造綠色園區,將長壽經開區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同時,構建綠色發展的治污體系,繼續改善大氣環境,到2020年完成川維、長風化工、紫光國際化工等22家化工、醫藥企業臭氣污染源整治。同時,全面摸排和謀劃推動沿江1公里範圍內的化工企業搬遷整治,保護好長江兩岸,堅決防控環境事故風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壽正在用行動守護生命之源,還百姓一片綠水青山。(記者 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