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時期是全市譜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緊密結合我市實際,中共重慶市委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最具戰略指引意義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重慶視察並對重慶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我們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是,黨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為重慶賦予了戰略使命、帶來了重大機遇。五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緊緊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帶領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八項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堅決肅清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熙來、王立軍流毒,推動重慶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全市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地區生産總值邁過2.5萬億元大關;大數據智慧化創新方興未艾,“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紮實推進,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一區兩群”空間佈局優化,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更加彰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步伐加快,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築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成效顯著;脫貧攻堅任務即將勝利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加快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設、平安建設成效明顯;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良好,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當前,全市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幹部群眾精神面貌持續向上,高品質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取得的顯著成績,最根本的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也是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結果。回顧五年來的艱難發展歷程,我們深刻體會到,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任何風險挑戰。只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沉心靜氣、真抓實幹,工作就有底氣,發展就有希望,事業就能順利。我們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實幹實績兌現市委“三個確保”政治承諾,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十四五”時期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2.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環境和條件都有新的深刻複雜變化,面臨一系列老難題和新挑戰。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市改革發展將面對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我市自身看,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産業能級還不夠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民生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社會治理有待加強,必須高度重視、切實解決。
3.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高度重視重慶發展,給予有力指導和重大支持。黨中央作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為重慶高品質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使重慶戰略地位凸顯、戰略空間拓展、戰略潛能釋放,帶來諸多政策利好、投資利好、項目利好,極大提振市場預期、社會預期。國家為應對疫情衝擊、恢復經濟發展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於更好地保護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有助於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地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新一輪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縱深推進,有助於我市進一步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健全,有助於各片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充分釋放全市高品質發展巨大潛能。
謀劃我市“十四五”發展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要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確保重慶各項事業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繼續前進。
二、“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4.“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切實擔當新發展使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準,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市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加大內陸開放力度,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品質、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慮我市發展階段性特徵和未來發展支撐條件,今後五年,要以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高品質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在品質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支柱産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大幅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大數據智慧化創新深入推進,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聯通水準大幅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長足進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優質均衡,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初步建成,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初步建成。
——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産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準,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出海出境大通道體系更加完善,重大開放平臺建設取得突破,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顯著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明顯提升,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
——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加鞏固。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加強,城市人文內涵更加豐富,文旅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文化強市、體育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治理效能達到更高水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精細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準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7.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市將與全國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將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重慶“三個作用”發揮更加突出,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創新體系更加健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全面建成;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和平安建設達到更高水準;全面建成內陸開放高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準在中西部領先;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科技強市、文化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體育強市和健康重慶基本建成,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築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高品質生活充分彰顯。到那時,一個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文化興的現代化重慶將崛起在祖國西部大地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實科技自立自強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形成一城引領、多園支撐、點面結合、全域推進的創新格局,使重慶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8.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發揮好創新引領功能,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聚焦科學主題“鑄魂”,面向未來發展“築城”,聯動全域創新“賦能”,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現代化新城。優化學科佈局和研發佈局,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等落地,吸引高水準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推動中國科學院等在重慶佈局科研平臺。優化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綠色元素。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瞄準新興産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強化各類科技園區支撐作用,推動全域協同創新發展。
9.加快培育創新力量。強化創新鏈産業鏈協同,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健全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産業創新高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推動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集聚發展。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揮各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引領作用,引導推動産學研協同攻關,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積體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造高水準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一批産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10.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環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辦好重慶英才大會和“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體系,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科教結合,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壯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實施産業人才攻堅專項行動,提高人才隊伍與産業發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健全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健全完善激勵各類人才在渝創新創業支持舉措。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重慶經開區等集聚國內外優秀創新人才。促進“一區兩群”人才協同發展。支持發展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建立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11.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推動形成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逐步提高研發投入強度。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持續辦好重慶國際創投大會,促進新技術産業化規模化應用。建設大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促進科技開放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積極籌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四、壯大現代産業體系,著力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一手抓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加快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12.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把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及智慧網聯汽車、節能環保等産業集群集聚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引擎。推動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發展電子、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消費品、材料等支柱産業,發展服務型製造。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深入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
13.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現代會展、法律服務等服務業,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遊、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步伐,提升金融機構、市場、産品、創新、開放、生態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輻射能級,探索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14.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優化農業生産佈局,實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規模化推進宜機化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落實“米袋子”和“菜籃子”負責制,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大力拓展農産品市場,推進農業品種、品質、品牌建設,推廣巴味渝珍特色品牌。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15.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進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深入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高標準建設鐵路運輸幹線網絡,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鐵網,強化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干支融合、多式聯運功能,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功能,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加快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推動中心城區間暢聯暢通,構建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提高“一區兩群”內暢外聯水準,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和智慧交通體系。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完善能源保障體系,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系統佈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大力發展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有序推進數字設施化、設施數字化。
16.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優化完善“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鏈、“雲聯數算用”全要素群、“住業遊樂購”全場景集,高水準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深入實施智慧製造,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數字內容、超算等大數據産業,積極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積極培育智慧化新産品、新模式、新職業。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開發培育智慧化應用場景,挖掘數據資源的商用、民用、政用價值,拓展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旅遊和智慧社區等智慧化應用。深化數字領域開放合作。健全數字技術、信息安全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全面提升數字安全水準,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全民數字技能。
五、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著力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17.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以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為抓手,促進産業、人口及各類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在更高水準上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加強與西部地區協調聯動,深化與周邊省市合作。加強與長江中下游協作,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有序承接産業轉移和人口遷移。深化與東部沿海地區交流互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對接,深化以高鐵為重點的通道聯繫,全面加強産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等領域合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深化數字經濟、科技教育、綠色發展、公共衛生等領域國際合作,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建設“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依託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重點加強與東盟及相關國家和地區全方位合作。
18.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品質化、智慧化、多元化、服務化升級趨勢,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著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消費供給升級,傳承振興重慶老字號,打造世界知名商圈,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發展消費新場景,提升假日消費、旅遊消費、夜間經濟,積極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美麗經濟,培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健全現代流通體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積極開拓城鄉消費市場,推動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引導城市消費下鄉。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挖掘居民消費潛力,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完善消費促進政策,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
19.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科技教育、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擴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推動城市建設投資穩定增長。圍繞“兩新一重”重點領域,實施一批引領性支撐性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防洪抗旱減災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力度,強化要素保障,加強項目科學調度,確保儘快形成更多實物投資量。增強投資有效性,讓更多基礎設施投資形成優質資産、産業投資形成實體企業、民生投資形成消費潛力。
六、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情,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20.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堅持雙核引領,區域聯動,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編制實施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帶動周邊市地和區縣加快發展。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加快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推動渝東北與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推動渝西與川南地區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
21.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內聯外通水準。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科學規劃幹線鐵路、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強化主要城市間快速聯通,推進省際待貫通路段建設。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加強港口協作、航道聯建。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準,支持重點區縣打造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推進疆電入渝和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統籌油氣資源開發。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推進跨區域重大蓄水、提水、調水、防洪工程建設。統籌佈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22.協同打造現代産業體系。優化、穩定、提升産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共建高水準汽車産業研發生産製造基地、世界級裝備製造産業集群、特色消費品産業集群、西部大健康産業基地。整合優化重大産業平臺,發揮兩江新區旗艦作用,加快重慶經開區及其他國家級、市級開發區建設,高水準打造川渝産業合作示範園區。大力承接産業轉移。發展數字經濟,合力打造數字産業新高地。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準,共建國際貨運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合力打造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23.強化生態共建和環境共保。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等為主體,其他支流、湖泊、水庫、渠係為支撐的綠色生態走廊。統籌建立並實施雙城經濟圈及周邊地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一環保標準,加強跨界水體環境治理,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土壤污染及固廢危廢協同治理。共同打造國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
24.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全面加強教育、就業、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社會救助及執法司法、市場監管、法律服務等領域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高品質生活圈。實施便捷生活行動,支持戶籍便捷遷徙、居住證互通互認,全面實現川渝兩地就醫直接結算,推進養老保險關係無障礙轉移,推進公共交通、社保、醫保等領域“一卡通”,推進公租房保障範圍常住人口全覆蓋。推動“重慶英才服務卡”與四川“天府英才卡”對等互認,共同打造“智匯巴蜀”“才興川渝”人力資源品牌。
25.完善戰略合作機制。編制執行好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進一步健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機制,研究落實重點任務、重大改革、重大項目等。深化落實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機制,發揮好聯合辦公室作用。健全交通、産業、創新、市場、資源環境、公共服務等專項合作機制,分領域策劃和推進具體合作事項及項目。培育合作文化,健全兩省市地方合作協同機制。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良好氛圍。
七、持續釋放“一區兩群”空間佈局優化效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嚮往。
26.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堅持做大做強“一區”、做優做特“兩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準。著力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梯次推動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加快打造産業升級引領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改革開放試驗田、高品質生活宜居區,更好地發揮在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極核作用。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強化科技創新、現代服務、先進製造、國際交往等高端功能,做靚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功能新名片,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引領帶動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發展。提升主城新區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三峽牌”,建好“城鎮群”,推動適宜發展區域土地集約使用、産業集聚發展、人口集中承載,加快“萬開雲”板塊同城化,強化在三峽庫區生態保護、“江城”特色城鎮化發展、生態産業體系建設上的示範作用。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立足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杆,豐富拓展生態康養新業態,建設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發揮“一區”對“兩群”輻射帶動功能,用好“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
27.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優化完善城鎮體系,處理好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關係,做強中心城區,推進區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推動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補和協同發展。落實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強化規劃引領,統籌生産、生活、生態、安全需要,突出“江城”“山城”特質,建立完善“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火災防控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逐步實現職住平衡,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統籌産業園區、城市街區、景區景點建設,充分挖掘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特色風物,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獨特魅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常態化推行“馬路辦公”。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構建房地産調控長效機制,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28.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有效銜接的政策措施。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推動産業扶貧向産業振興提升,有序提檔升級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準。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資産管理。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脫貧區縣中確定一批鄉村振興鎮村給予重點支持,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繼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加強脫貧群眾培訓引導,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29.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全面推進“五個振興”,繪就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美好圖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區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編制完善村莊規劃,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品質。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豐富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穩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股權合作機制和農業經營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鞏固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擴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動“三社”融合發展,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推進農業科技制度和農村金融改革,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探索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産業協同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八、在更高起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30.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促進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産業基金,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效率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推動建立面向民營企業的救助補償機制,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弘揚企業家精神。搭建渝商綜合服務平臺,鼓勵渝商回鄉創業。推動企業“上雲、上規、上市”,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
31.完善高品質發展政策體系。以發展規劃為導向,完善財政、金融、産業、投資、消費、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推動産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加強招商引資政策協同,防止同質化競爭。在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産業鏈供應鏈、居民消費升級、擴大進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等重點領域出臺一批引導政策,促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探索招商引資、項目審批、市場監管等經濟管理權限與行政區範圍適度分離,探索經濟統計分算方式,探索建立互利共贏的地方留存部分稅收分享機制,推進稅收徵管一體化。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
32.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健全財政體制,促進形成責權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政府間財政關係。優化市與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對區縣轉移支付政策,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深化稅收徵管制度改革。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支持中小銀行持續健康發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強化資金、資源、資産統籌,強化“項目池”“資金池”“資源要素池”對接,強化財政資金、國有資産、金融資源協同,形成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支持重點領域投資項目通過債券市場籌措資金,鼓勵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等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33.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清理廢除阻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健全産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規範涉企執法司法行為。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體系,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完善土地交易、公共資源交易、能源交易等區域性要素市場功能,探索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增強要素市場集聚輻射效應。推動川渝兩地要素市場一體化,探索以電子營業執照為基礎,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市場主體信息共享與互認機制。深入實施“雲長制”,統籌推動管雲、管數、管用,加快建設政務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強化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服務能力,推動數據高效匯聚、順暢融通、開放共享和安全運行。
34.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聚焦企業設立經營發展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渝快辦”效能,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發佈“零跑腿”事項清單,加快實現川渝兩地“一網通辦”。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産權和自主經營權。對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推進重大政策科學決策、審慎決策,實行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仲介機構改革。提升城市“時尚氣質”和“活力指數”,讓重慶成為各類企業和人才投資興業的熱土。
九、實行更高水準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力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更好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35.加快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統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鐵公水空四種方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類要素,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現代物流體系、政策創新體系,強化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支撐。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提升重慶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功能,更好發揮連接西部地區和東盟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統籌完善亞歐通道,推動中歐班列高品質發展,增大渝滿俄國際鐵路班列開行頻次,積極銜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優化暢通東向開放通道,加快推動長江黃金水道、沿江鐵路建設,大力發展鐵公水多式聯運和鐵海聯運。優化拓展國際客貨運航線網絡。深化陸上貿易規則探索,強化與國際多式聯運規則對接,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深化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合作,促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營造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的創新生態。發揮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效應,大力發展通道經濟、樞紐經濟,推動通道創造經濟價值、提升經濟效益。
36.提升開放平臺能級。發揮開放平臺體系在全市開放高地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各類開放平臺提檔升級、協同發力。推動兩江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先佈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試點示範項目,增強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産業引領、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努力成為高品質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高標準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推動建設中新金融科技、航空産業、跨境交易、多式聯運等領域合作示範區。深化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加快制度型開放步伐,推動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支持重慶高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經開區及各類開發區拓展開放功能,圍繞科技創新、産業發展等擴大開放。持續推進口岸高地建設,優化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佈局。高水準辦好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新金融峰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産業論壇等重要展會。
37.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品質。以數據開放、金融開放、運輸開放、人才開放為重點,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強外貿外資外經聯動,推動開放型經濟高品質發展。壯大開放型産業集群,培育一批産業鏈條完整、産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出口産業示範集群。加快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優化加工貿易發展模式,做強一般貿易,發展總部貿易、轉口貿易,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重點發展數字貿易,大力推進跨境電商發展。深化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壯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引進外資品質,拓寬利用外資領域,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佈局,完善外商投資體系。加強對外投資合作,有序推動企業“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佈局海外生産和行銷服務網絡。持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不斷提高我市文化軟實力。
38.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圍繞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加強理論學習、宣傳普及、研究闡釋。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廣泛開展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健全志願服務體系,推進誠信建設。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維護社會公序良俗。
39.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區縣融媒體中心。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構建“書香重慶”全民閱讀服務體系。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研究建設非遺文化産業園,讓更多的文化瑰寶活在當下、服務當代。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紅岩村、曾家岩、虎頭岩等“紅色三岩”保護提升,建設紅岩公園,弘揚紅岩精神。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發展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40.健全文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反映人民審美追求,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推動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新型業態。合理規劃和規範發展文化産業園區,實施文化産業園區、基地聚集發展工程,建設全國重要影視基地。深化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創新文化消費模式,培育文化消費市場。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建設地區性國際傳播中心。
41.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把握“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目標定位和“行千里·致廣大”價值定位,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用好人文和生態兩個寶貝,實施“文化+”“旅遊+”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促進業態融合,推動文化、旅遊、生態、康養及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促進品牌融合,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示範區和品牌旅遊線路,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旅遊節會品牌。促進市場融合,推動旅遊業對外交流合作,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和旅遊企業,開發一批知名文旅産品。促進服務融合,加快構建快旅慢遊服務體系,提高旅遊管理服務水準,提升重慶旅遊的美譽度和吸引力。推動建設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
十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紮實推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42.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保護好長江母親河。以三峽庫區生態保護為重心,以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為重點,優化生態安全格局。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進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加強水災害防治,建設安瀾長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一批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消落帶治理,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深入實施三峽庫區後續工作,建設一批標誌性工程。全面推行林長制,持續推進“兩江四岸”治理、“四山”保護提升,大力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持續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科學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強化實施河湖長制,加強重點河流、湖泊生態保護治理,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
43.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最嚴厲的法治,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重慶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深化重點領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梯次推進城鄉黑臭水體治理。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大力推行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和農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行動,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深化“無廢城市”建設,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44.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因地制宜發展氣候經濟、山上經濟、水中經濟、林下經濟等,把空氣變財氣、青山變金山、綠水變富水、林地變寶地。強化綠色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産,發展環保産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築。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支持萬州及渝東北地區探索三峽綠色發展新模式,走出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新路徑。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建設,建設長江生態文明幹部學院和長江生態環境學院,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持續推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45.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提高礦産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水準。完善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提升重點行業、重點産品資源産出率和能效水準,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加大節水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力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46.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深化跨省市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合作。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完善污染地塊開發利用負面清單。統籌謀劃區域監測網絡,建立污染預警協商、聯動處置等機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
十二、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提高社會建設水準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和水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47.提高人民收入水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落實各類生産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落實再分配機制,加大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48.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品質,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係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職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範平臺就業、網絡就業、共享用工等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
49.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擴大高中階段學校優質資源,鼓勵多樣化發展。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比重,推進職業教育“雙高”建設,深化職普融通、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智慧人才、技能人才,推動打造“巴蜀工匠”職業技能大賽品牌。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構建優質高等教育發展體系,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更好發揮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作用,引進更多國際國內知名院校落戶重慶,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在有條件的區縣佈局分校或分院。提高民族地區教育品質和水準,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50.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險基金市級統籌機制,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探索建立適合靈活就業特點的社保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
51.深入實施健康中國重慶行動。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落實並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全面加強衛生健康體系建設,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建立穩定的衛生健康事業投入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改善醫療衛生基礎條件。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施等級疾控中心創建工程,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一批三級醫院,加強區縣醫院能力建設,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強公立醫院管理考核。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重慶中醫藥大學。支持社會辦醫,推廣遠程醫療。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品質,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52.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抓實國家生育政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準,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大力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推進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構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區,發展智慧養老。開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綜合創新試點。
53.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推進各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實體化建設,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深化“楓橋經驗”重慶實踐,完善信訪制度和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推進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慧化治理新模式。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十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守住安全發展底線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提高重點領域防範抵禦風險能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54.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落實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工作領導體制和國家安全審查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健全重點領域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跨部門會商、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危機管控等專項工作機制。加強國家安全幹部隊伍建設,完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體系,強化維護國家安全所需資金、物資、技術、裝備等方面保障能力。深入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55.堅決維護政治安全。堅決維護以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為核心的政治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化解,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紮實開展反邪教鬥爭,依法處置宗教非法活動。嚴格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
56.突出抓好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確保重要産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維護金融安全,健全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堅決維護糧食安全,全面加強糧食生産、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準。
57.切實保障公共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加強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交通、校園、醫院、高層建築和旅遊景區等領域安全監管,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提高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準,加強疫苗監管,堅守生命安全紅線和健康底線。加強自然災害防範應對,強化城市運行安全保障。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掃黑除惡常治常效,防範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和毒品犯罪,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58.深化國防動員體系和後備力量建設。落實國防動員體制改革要求,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領導管理體系、組織指揮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鞏固強化黨管武裝、黨管國防動員的職能定位。持續夯實民兵隊伍建設,建強國防動員專業保障隊伍,拓展新域、新質、新興潛力資源和力量體系建設,推動實戰化訓練演練與信息手段集成應用,整體提升應戰應急保障能力。推動重大基礎項目建設貫徹國防需求,實現國防動員建設高品質發展。聚力抓實全民國防教育,創新培養國防動員人才,開創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
十四、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堅強保證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精心組織、強化措施、形成合力,切實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戰略成果。
59.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切實加強對本地區本部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統籌協調,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強化黨委決策和監督作用,把握正確發展方向,加強調查研究,強化創新理念,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分析和精準研判,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準,把制度優勢轉為治理效能。
60.持續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品質。堅持不懈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深入開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重要講話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頭看”,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全面徹底乾淨肅清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熙來、王立軍流毒。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産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政治監督,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堅定不移正風肅紀反腐,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加強黨員幹部政德建設,深化拓展“以案説紀、以案説法、以案説德、以案説責”警示教育,深入推進“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監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風”,發揚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態持續凈化促進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61.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落實好幹部標準,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年輕優秀幹部,著力把符合黨和人民事業需要的好幹部選出來、用出來、管出來、帶出來。強化幹部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準和專業化能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加大村(社區)等基層幹部培養力度。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完善幹部擔當作為激勵機制,落實激勵幹部充分展現才幹、大力創新創業措施,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幹事創業導向。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62.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支持政協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積極開展協商議政。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凝聚僑心、服務大局。落實中央對臺方針政策,深耕基層、深耕經貿、深耕人文。加強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全面加強依法治市,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63.確保“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市委五屆九次全會部署,制定我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堅持以發展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圍繞“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以釘釘子精神推進機制化、政策化、項目化、事項化落實。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關於“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在重慶落地落實。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市廣大幹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心同德、頑強奮鬥,奮力譜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