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類招生培養高校要有備而來
2021-08-19 09:41:59來源: 中國教育報責編: 鄭思雯

  據媒體報道,“大類招生好,看到大類趕快跑!”這是某問答網站上一則關於高校大類招生的匿名調侃。若是查詢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也會看到一些過來人的“提醒”——小心,高校大類招生“有詐”。

  許多人對大類招生有誤解,很大程度上出於對高校招生改革缺乏足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抑或因個別高校不夠成功的改革案例而以偏概全,得出不夠科學嚴謹的結論。實際上,大類招生在我國早有探索,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1997年,中國科技大學在國內率先進行了將專業整合成大類招生的嘗試:商學院下屬的多個專業被合併成為“管理科學類”招生。2001年,北京大學啟動了“元培計劃”,先做通識教育,再做專業學習。2003年,武漢大學、寧波大學試行按大類招生。之後,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陸續推進。2018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首次按大類招生。

  實施至今,大類招生已發展出多種形式。有些學校是跨學院的專業組合,有的則是以某某學院、某某班的形式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即學生進校一到兩年內,統一進行基礎課學習,到大三、大四時再被分流到不同專業,學習具體專業課程。從現實來看,大類招生避免了填報志願時的盲目性,彌補了一些學子因高考差幾分上不了心儀專業的遺憾,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改變了按專業招生所存在的專業劃分過細、過於側重專業技能而綜合能力不足的問題。一言以蔽之,相比窄口徑的專業招生,大類招生更側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築牢學生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基礎,利於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高校輸出更多可塑性強、具備終身學習能力且能適應社會變化的複合型人才。總體上,大類招生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而之所以被誤讀或引來不少非議,一個主要原因在於不同高校不一樣的認識和準備工作。有的高校運籌多年,在師資培訓、課程設計以及觀念認知上做了充分準備,因此大類招生與學生培養工作有按部就班、水到渠成之感。也有個別高校隨大流跟風,準備不足即倉促進行,使得師生都難以適應,專業分流時産生不少問題,由此給公眾留下大類招生“有詐”“不靠譜”的印象。

  儘管有利於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本科人才,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高校都要按大類進行招生培養。正如有專家所言,大類招生與學校的辦學定位息息相關,大類招生其實更適合通識教育類高校,而以就業為導向、重視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高校,由於培養的多是市場需要、畢業即可就業的專門人才,因此並不一定適合大類招生,沒必要跟風。如果強行推進,反而容易引起社會詬病。

  按大類培養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牽涉到專業的重新設置、優化,課程的調整、改革,師資力量的建設和評價改革的跟進等,屬於學校整體層面的辦學改革,也是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體現。因此,要想深入推進與大類招生配套的培養管理改革,真正發揮大類招生的優勢,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做好與之配套的師資培養、制度改革,並優化專業平臺課程建設,同時有必要對學生予以積極引導,使其及早開啟職業生涯規劃,發現自身優勢,既要多閱讀、多積累,打好學業基礎,在研究性學習上發力,也要儘早確定未來的研究領域,從容做好之後的選擇。(王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