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謀“術”更需謀“道”
2021-11-24 17:39:48來源: 中國教育報責編: 陳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德技並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並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成為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在這裡,技能與專業可以稱為“術”,職業素養和思想道德可以稱為“道”。

  “術”的本義是技藝、方法,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道”可以理解為規律、規則、法則,傳統文化中“道”“德”並舉,《論語·述而》中有記“志於道,據于德”,道又引為“德”。傳統農耕社會重道輕術,孔子就有“君子不器”;但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反轉,重術輕道逐漸流行,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技術教育與人的教育分離,職業品德、人文素養和價值追求被忽視,也就是“術”與“道”的分離。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産業需求與社會觀念發生新的變化:由單一熟練技能向綜合職業素質轉化。這就促使高職教育不僅要培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更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即“術”與“道”相融合,在教學的過程中貫通工匠精神,融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于一體,推動高職教育高品質發展。但是,正如古人所説“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術,可以培訓;道,卻不易養成。“術”與“道”的融合需要下一番功夫。

  融“道”于專業群建設之中

  以價值教育夯築“道”的基底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專業群建設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核心。新時代高職教育不再以單純的熟練技能為培養目標,“術道”共融的教育理念要求培養對象在“道”的方面“高素質”,在“術”的方面高技能、可遷移,適應産業更新、轉型、升級等的需要。先前不斷跟蹤産業發展、不斷細化專業設置以適應具體産業崗位需要的專業設計思維,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高速發展的新要求,專業群建設成為專業建設的新思維。因此,需要以專業群建設為引領,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根本保障,立德樹人,創新新時代高職專業建設方案,全面探索高職教育建設新模式。

  面對新産業、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專業群與産業深度融合,迫切需要融“道”于專業課程之中,將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三課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元素,使“術”“道”得到有機共融。同時,從優化專業體系、做強做大特色優勢專業出發,以“術道”共融理念為指引,理清專業群建構的邏輯思路,以複合型、可遷移能力培養為目標系統設計專業群內課程結構,打通課程之間的價值、知識、技能的邏輯規律,有效整合課程內容,全面提升綜合職業素養,培養具有持續競爭力和創新力的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人才。

  融“道”于標準化建設之中

  確立“術”的品質保障

  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建立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就是從“出口”嚴把品質關,倒逼品質提升機制,提高高職院校“教育力”。

  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的落實者,依據“高素質、國際化、發展性”原則,本著“術道”共融的理念,對接世界一流和國內知名企業,共同研製一批達到世界一流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實踐實習標準,聯合開發一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大力推動中國特色的職教標準“走出去”。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以能力可持續、能遷移為導向,滲入課程思政內涵,修訂課程標準,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開發師資標準,打造一流“雙師”隊伍,研製新時代高職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標準,從職業品質、專業素養、教育素養、服務素養四個方面構建專業核心素養與能力模組,促進教師“有術有道”、健康成長,從根本上確保教學的高品質。

  融“道”于校企合作之中

  提升産教融合的育人成效

  品質修養需要在實踐中培養,知行合一。企業在實際用人時,往往會強調員工的責任心、自律、嚴謹、協調與合作,乃至能否吃苦耐勞等基本品質,良好的技能不是招聘員工的唯一條件。學生在校園中因缺乏這些品質培養的鍛鍊機會,往往顯得純粹、率性,如果不經歷社會實踐的鍛鍊,一旦跨入社會,就會遭遇難以適應的“斷乳期”。因此,職業適應能力、職業精神是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校企雙重培育,“術道”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中才能得到有機融合。

  新時代高職建設需要強化與行業企業的共建和共享,建立師資共構、基地共建、教學資源共享、高素質人才共育的高水準專業建設機制。協同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各方力量,在工學結合、實訓實習中融入“工匠精神”;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建設集理實一體、研創通用、企業生産、社會培訓與技術服務於一體的高水準職業教育實踐基地;融入思政元素、人文理念,構建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相結合的産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將技能型人才“道”的培養過程融入真實生産和工作化環境中。

  融“術道”于日常體驗之中

  推進校園文化生活化  

       職業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生活能力,職業道德歸根到底是人的基本品質。職業素養萌生於日常的生活過程之中,常常是潛滋暗長的,有的人會自覺地打理生活,有的人走進車間就上手,有的人換臺新設備就需要“請教”,這中間的差距不是用“期末考試”或崗位鑒定能測算的,更不用説崗位服務中的人文關懷、新技術使用過程中的自覺遵守職業倫理等的差異。

  文化是思想與行為共融的現實反映,“術”與“道”的培育離不開校園文化的滋養,離不開一所學校的“精氣神”。首先要協同推進文化校園建設和文明校園建設,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鮮活案例、生動事跡為素材培育和發展特色校園文化。其次要盤活文化載體,凈化師生心靈,昇華師生境界,完善師生人格,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工作,提升學生主體責任精神,確立“文化與生活一體化”育人理念,建立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為基礎的“術道”合一文化育人體系。再其次要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現代科學技術,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全面開放實訓室,數字化教學技術和實訓教師指導相結合,採用打卡積分形式,培養學生開放性、多技能、文理兼通的素質;同時強化生活管理,在綜合素養的考核中要“聽其言、觀其行”,體現知行合一的評價原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者 邱旭光 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