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的種子厚植學生心田
2021-11-24 10:20:26來源: 中國教育報責編: 陳晨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這是該校繼2019年5月成立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發展研究院以來,又一次將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貢獻“南林力量”。

  “如今,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是必由之路,給新時代農林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説,作為一所林業特色高校,南林大構建“五維一體”生態素養培育體系,著力培養具有生態理念和綠色技能的生態文明建設者,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批具有生態情懷的人才。

  所有學院都開設生態環境類課程

  每年金秋,在南林大體育館內,蔣建清都會為新生講述學校林業前輩的動人事跡,鼓勵新生厚植綠色基因,扛起生態責任。

  圍繞“綠色發展基因培植”育人軸心,南林大從頂層設計、教學改革、平臺搭建、隊伍建設、環境營造5個維度深探索、密織網,將綠色的種子植入每一名學子心田。

  課堂是培育綠色學子的主戰場。南林大不斷增加生態類選修課數量,目前綠色文明類通識選修課程由2016年的12門增加至57門,學生選修學分由原來2個學分增加到4—6個學分,並鼓勵各學院開設本院專業與生態環境學科交叉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目前,所有學院都開設了生態環境類必修或選修課程。

  蔣建清告訴記者,學校特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生態理論、知識和技能等有機融入各專業課程建設,“浸染綠色的交叉課程,吸收林科優勢專業的營養,促進‘非林’專業與林科專業間的深度融合”。

  如今,“綠色設計與製造”“土木工程與環境”等一批精品課程,提升了學生將綠色理念融入專業實踐的能力和水準。在每年的畢業設計展上,生態環保是每一屆畢業生創作關注的重要主題,“零污染”、“零甲醛”、巧用廢棄物等作品琳琅滿目。在2020屆畢業生中,赴基層就業人數較往年提高了48%,一批批朝氣蓬勃的南林學子將綠色生態的種子播撒到祖國生態文明建設最需要的地方。

  生態式校園讓一草一木都育人

  “讓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替山河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在南林大校園主幹道,綠色標語一字排開;“樹人樹木”的景觀石刻點綴于綠草紅花之間;校訓“誠樸雄偉,樹木樹人”、校歌“為了碧水青山”,彰顯南林人的追求……

  作為一所林業高校,南林大努力打造生態式校園,力爭讓每棟建築都説話、每個空間都傳情、一草一木都育人。學生跨入校門後,生態理念于潤物無聲中悄然形成。

  為積極探索關鍵技術,有效對接國家戰略,南林大相繼成立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發展研究院、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案例研究中心、江蘇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等生態研究智庫,引領和助推生態理論研究,並以之反哺教學。

  校內學者紛紛為生態文明建設科普講學、著書立説、建言獻策。張智光教授出版的3卷本系列著作《綠色中國》,系統研究了綠色中國建設理念和實踐。“作為林業院校的學者,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目標,貢獻南林智慧、實現南林價值。”張智光説。

  此外,南林大還邀請全國“林業英雄”、知名校友走上講臺,近年來共舉辦生態學術和科普報告近500場。

  在豐富社會實踐中傳播生態理念

  “佳木蘢蔥,奇花閃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南京玄武湖情侶園內新添了15處別致的小景。

  這是南林大園林學院花園設計與營建競賽活動現場。該院教師引導學子通過改造廢舊物品來實現循環利用,將圖紙上的設計方案轉化為一個個精緻的庭院景致。該活動連續舉辦了13屆,已成為該校一項傳統品牌生態文化活動。

  南林學子走出校門,開展內涵豐富的生態實踐活動已蔚然成風。自2013年起,南林大每年組織100余支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去往田間地頭和廠房車間,進行問卷調查、生態政策宣講、生態科技服務等,為當地百姓傳播生態知識、帶去生態理念。8年來,5000多名研究生的足跡遍佈全國22個省份、300多個自然村,完成調查問卷76082份,形成調研報告438份。

  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該校林學院吳玉博士專門組建了實踐團隊,把線下實踐搬到線上,通過直播的方式搭建“植物雲課堂”,博士生化身“教學主播”,以鮮活的形式向中小學生傳播科學知識。

  “我們要把行業特色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引領社會風尚的優勢,引導學子積極開展生態理念和知識傳播,踐行林業高校學子的責任與擔當,展現國家生態文明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風貌。”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説。 (中國教育報記者 繆志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