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招辦説備考丨香港中文大學王家徹:實行大類招生 提前批次錄取
2025-04-16 17:20:03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伴隨著2025年高考季的到來, 考生們接下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高效復習?如何緩解緊張情緒?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備考?有哪些渠道了解到最新招考政策?

  為幫助廣大考生家庭搭建一個權威的高招諮詢平臺,“招辦説備考”欄目邀請到部分高校招生負責人為考生和家長答疑解惑,解讀最新招考政策,幫助考生復習備考,高考順利,金榜題名。

  以下帶來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的備考建議:

2025招辦説備考丨香港中文大學王家徹:實行大類招生 提前批次錄取_fororder_1

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成立於1963年,是香港政府資助的公立大學。校園佔地138.4公頃。

  作為研究型綜合大學,港中大現設有文學、工商管理、教育、工程、法律、醫學、理學和社會科學八個學院及研究院,提供約80個本科主修課程和百多項的研究院課程,涵蓋面極為廣泛。另設有九所書院,為學生提供全人發展的平臺。現在學生約三萬多名。大學師生均來自世界各地,多元共融;校友組織遍佈全球。

  香港中文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辦學使命,以“博文約禮”為校訓;以靈活學分制、書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為辦學特色,宗旨是培育既具專精知識又有處世智慧的人才。作為全國高校團隊的一份子,香港中文大學早在1998年就開始招收內地本科生,至今已錄取超過6300名內地高考生入讀本科課程,一直努力為社會、為國家培育明日棟樑。

  國際排名躋身前列

  港中大以高水準的教學和研究享負盛名:在QS世界大學排名創歷史新高,上升至全球第3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44位;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亦獲佳績,位列全球第42位、全港第1位。

  在學科排名方面,港中大共有32個學科位列QS世界大學學科全球首50位,更有3個學科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名中躋身全球十大,分別是教育及教育研究(第3位)、腸胃肝臟科(第3位)及人工智能(第8位)。

  研究稱譽

  大學研究項目包羅萬象,遍及各個學科。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下,大學的研究一直保持上乘水準,享譽日隆。港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不少港中大學者和研究人員屢獲殊榮,而獲著名獎項者更不計其數。另外,有五間由中國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具備國際一流水準的研究能力,完成國家交付的科研重任。

2025招辦説備考丨香港中文大學王家徹:實行大類招生 提前批次錄取_fororder_截圖20250416160257

榮譽及獎項例子

  2025年內地本科生招生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的提前批次在全國31省、市、自治區錄取內地本科生。回顧2024年,港中大錄取413名內地高考生,較往年增加約100個名額。2025年度內地高考生名額維持約400名。招生名額通過各省、市、自治區的考試院公佈;採取大類招生模式,分設人文、理科、工科、商科四個大類;另有“本科入學獎學金類”給予優秀考生填報。港中大預留機動名額,按生源情況在錄取時進行擴招。

  招生方式

  香港中文大學獲國家教育部列入提前錄取批次,通過各省、市、自治區考試院投檔錄取。高考生不需直接向港中大申請,只需在高考出分後通過本科提前批次填報志願。填報志願日期請向所屬省、市、自治區考試院查詢 。

  對考生成績及單科成績的要求

  考生統考成績應該達到本科一批/本科批/特殊類型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由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主修科主要以英語教授,所以對學生的英語水準有一定要求,英語單科須達120分或以上;獎學金類則須達130分或以上。港中大將依據考生的高考實際成績(不含加分)擇優而錄,錄取以分數優先為原則,沒有專業志願分數級差,不考慮任何優惠加分,不設面試。在高考成績同分的情況下,則先予錄取英語單科成績較高者。

  大類招生/專業設置

  大學採取大類招生模式,分設人文、理科、工科、商科四個大類,涵蓋八個學院,約80個專業。人文類包括文學院、教育學院、法律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的專業;理科類為醫學院及理學院的專業;工科類為工程學院的專業;商科類為商學院的專業。文史類/歷史組考生可選擇人文或商科類;理工類/物理組/綜合類考生則可選人文、理科、工科或商科其中一類。考生可選擇人文、理科、工科或商科類。

  錄取後約8月初各學院會提供選課輔導,讓新生了解各專業情況。同學可在所屬大類中申報心儀專業作為主修,在開學前自行定下主修專業。大學不會分配專業。

  回應社會需求 開設三大全新課程

  2025學年,港中大推出三大全新課程供同學選擇:公共人文學、人體運動科學與健康研究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新課程的開設是對社會需求的適切響應,旨在深度發揮學生的潛能,引領他們把握未來機遇。此外,大學亦與海外院校合辦雙學位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升學選擇、開闊視野與人脈、提升日後在全球職場的競爭力。

  繼續推行全港首創計劃及課程 助力全方位人才培養

  香港首個全校性的校企合作教育計劃,通過安排大二至大四的同學在跨國及本地企業、初創公司、非牟利機構及政府團體參與為期六至八個月的全職、有薪水、帶學分的實習。讓學生可以在獲取實際工作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同時,繼續進行課程學習。計劃至今已有超過130家企業合作夥伴(覆蓋醫療、金融、科技、諮詢、快速消費品等産業)參與,提供700多個實習機會,並將擴展至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地區。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跨學科雙主修課程

  港中大與港中深開辦全港獨有讓學生於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課程。繼2023年的跨學科數據分析及X雙主修課程順利招生後,2024年新增的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雙主修課程亦反響熱烈,深受海外及本地學生歡迎。

  進入雙主修課程的學生將會在獲錄取的校園選擇修讀第一主修,及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港中大或港中深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並於兩地校園上課,讓有意投身大灣區發展的學生獲得豐富的兩地學習和實習體驗,兼享兩地豐厚的資源和優勢。雙主修課程涵蓋兩校多個主修科,全面照顧學生的廣泛興趣。

  教學特色及優勢

  1.多元化的學生組合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來自本地、內地以及世界各地,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學生組合。現在本科生總共超過17,000多名,研究生約13,000名,還有4,000多名來自超過五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國際學生。在最近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最國際化大學排名,港中大位列全球11位。

  2.雙語教學

  香港中文大學一直以中、英雙語並重為教學原則,實行兩文三語教學,為本科生畢業後就業和深造增加競爭力。港中大師資非常優越,校內大部分教師和老師曾在世界各地大學攻讀或者任教,大多兼通中、英兩種語文。主修科主要以英文授課。學生在選課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課程的授課語言選擇專修課程。

  3.靈活學分制

  學生按照個人情況及興趣,訂制選修進度。修滿所需的學分並且符合主修課程及其他畢業規定,可獲學士學位。一般課程要求學生修滿123個學分,包括學院的主修課程和跨學院的副修/選修課程。學校除了培養學生在本科或專業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應用以外,還要求學生修習中英語文、體育、數碼素養及計算思維等課程,並特設通識教育,以拓寬學生視野,及培養綜合思考能力,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成為出色的領袖人才,貢獻社會。

  4.書院制度/全人發展/人才培養特色

  作為香港唯一設有書院制度的大學,港中大將本科生分配到九所書院其中之一,透過不同書院提供的非形式教育、學生宿舍、文娛康樂設施、輔導服務等。現有9所成員書院,包括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逸夫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以及採用全宿共膳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和敬文書院。每所書院各有特色。透過學院及書院對學生進行雙軌培養,使學生達至全人發展。港中大更特設通識教育,以拓寬學生視野及培養綜合思考能力,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成為出色的領袖人才,貢獻社會。

  實習計劃及交流機會

  環宇暑期實習計劃

  港中大一向深信正規課程與非形式教育同樣重要,自1997年起,大學舉辦“寰宇暑期實習計劃”,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習經驗及文化交流機會。現在暑期實習計劃在全球55個國家有夥伴的關係,讓學生有更寬廣的空間,獲得全方位的學習體驗,開拓國際視野,並加強文化適應力,從而提升就業競爭力。

  海內外交流機會

  現在大學已經跟海內外超過280多所高等學府簽訂了交換形式的協議,遍佈在35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學生能夠選擇到海外學習交流的機會非常多,可以自己申請選擇交流一個學年或一個學期。學習期間修讀的成績,還可以回到港中大申請交換學分。

  內地本科生畢業意向

  2024年本科畢業的內地生,大部分都選擇繼續升學:有39.1%留港修讀研究院課程,40%到國外深造;就業方面,有6.1%返回內地工作,14.8%留港工作。香港政府為鼓勵內地畢業生留港服務,所有內地本科生畢業後可留港24個月,期間不受其他逗留條件限制,可工作或就學。

  填報香港中文大學與其他內地高校會否有衝突?

  港中大在統招中屬提前批次錄取,考生在填報港中大的同時,亦可填報其它本科批的內地高校。若考生於提前錄取時因名額所限未能獲得港中大錄取,仍有機會在本科批錄取時獲其它已填報的高校考慮。(圖/文 曉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