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科幻電影周上,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説改 編的科幻 懸疑劇《夢之海》、中法合 拍科幻片《瓦朗索爾1965》、仇晟導演長片《比如父子》等多部科幻影視新作亮相推介活動,充分展示了科幻作品的多元生命力。製圖:馮曉瑜
科幻電影,與高投入、大製作、驚人視覺特效這些詞之間並不完全畫等號。近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科幻電影周上,一批最新披露的科幻文學IP/影視項目備受矚目。業內人士欣喜地發現,國産科幻影視作品和科幻文學IP改編正在提速。在談到科幻文學向科幻影視轉化如何迎來“高品質發展”相關話題時,電影製片人、編劇王紅衛特別提醒,資金和特效(技術)並非科幻電影更進一步的絆腳石,關鍵還是“要有好的故事內核”。
六部科幻影視作品揭開神秘面紗
科幻電影要承擔科普的職責嗎?科技屬性較少的軟科幻是否屬於科幻作品?科幻作家王晉康認為,儘管科學是科幻作品的骨架,但不必刻意強調科幻的科普功能、不要刻意區分軟科幻和硬科幻,而是應當關注對科學進行整體性的思考、前瞻性的思考。
亮相推介活動的多部科幻影視新作呼之欲出,充分展示了科幻作品的多元生命力。
動作科幻片《群星閃耀時》由章笛沙執導,講述了在未來時空中一次航天員返航行動中遇到複雜情況後衍生的冒險故事。該片通過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特技場景,塑造了一個富有張力的未來太空世界,同時充分展現了人性在危機中的掙扎與救贖。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説改編的科幻懸疑劇《夢之海》探討了“藝術是否是生命的終極形式”話題。在該劇中,外星高等文明將地球上的水升到太空塑造成美麗的冰環,但這個藝術創造的代價,是人類陷入了史無前例的生存危機。中法合拍科幻片《瓦朗索爾1965》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的世界首映新片亮相,該片根據法國歷史上真實的“第三類接觸事件”改編,故事聚焦于一個法國農民在報告了不明飛行物後對他生活産生的巨大影響。
此外,根據王晉康的八篇科幻小説改編的《生命之歌·王晉康短片集》、仇晟導演長片新作《比如父子》,以及由孫若希製片、楊祎銘和范淩冰編劇的青春奇幻片《教室外面很危險》紛紛亮相,收穫了業界關注。
讓優秀故事照亮科幻電影的未來
科幻文學是科幻電影的重要IP來源。通過推介優秀科幻文學IP和文學底本,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優秀科幻IP的轉化,不僅為科幻作家和電影人搭建了更好的交流平臺,也為市場帶來了對“下一個”科幻影視爆款的更多期待。
那麼,什麼樣的科幻文學更適合被改編為科幻電影呢?王紅衛談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科幻文學要有堅實的內核,讓電影改編既有堅實的抓手,又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他期待更多好故事出現,讓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被進一步照亮。
科幻作家張冉的新作《止水》講述了一位母親嘗試使用“止水”的架空科技,通過深層次記憶渲染讓患有漸凍症的兒子在沉睡中體驗劇本人生。這部作品在科幻的架構之上探討人性的光輝與親情的力量,因而被王紅衛認為很適合改編成電影:“它集中展現了人類對生命價值、理性和情感的思考,有著非常豐富的視覺化潛力。”任青的作品《向北方》在東北硬冷影像氣質之下,又滲透出青春回憶的暖色調:兒時的夥伴是真實存在還是腦海中的想像?自己深信多年的事實是真相還是謊言?科幻和懸疑元素共同構成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故事,影視化前景令人充滿期待。
楊晚晴的《麥浪》通過描述氣溫變化導致的環境災難,展現了一個關於人類與生存空間的故事。這部作品敘事風格獨特,情節生動,同時又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學和自然兩股偉力之間的角逐。此外,謝雲寧的《穿越土星環》、孔欣偉《當愛情成為瘟疫》以及何夕的《異域》等科幻文學佳作,在推介中也贏得了不少影視製作代表的關注與好奇。( 記者 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