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久遠的聲與畫,重溫萬象更新的燃情歲月
      《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照。  《三毛流浪記》海報。  《女籃5號》海報。  《烏鴉與麻雀》劇照。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城市·光影: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慶祝上海解放75週年”展映單元,選擇了數部以上海的城市與人為表現對象的影片,縱向展示了這座城市在新中國的風華與風情,以影像為人民大眾在歷史變遷中的精神面貌著書立傳。在這一系列影片中,《三毛流浪記》和《烏鴉與麻雀》均在製作過程中跨越了新舊中國,不經意間實現了劃時代的歷史際遇。《三毛流浪記》改編自張樂平同名漫畫,講述流浪兒在舊社會令人啼笑皆非的種種遭遇。劇組于1948年建組後,因作品強烈的社會諷喻和反抗精神而屢遭當局干涉,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才徹底完工,並於開國大典後上映,成為新中國第一部公映的國産影片。《烏鴉與麻雀》也有著相似的命運。該片由劇作家陳白塵執筆,用市井喜劇的形式針砭時弊,因而也遭到極大阻礙。劇組拍攝時甚至不得不套拍了另一版影片來作掩護,還要將真正版本的膠片藏匿在吊燈上來躲避搜查。新中國成立後,《烏鴉與麻雀》恢復拍攝,于1950年上映,1957年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一等獎。以《三毛流浪記》和《烏鴉與麻雀》為起點,新中國成立後的上海影人創作了多部取材上海城市生活、體現新舊社會鮮明對比的電影。例如1950年的反特影片《人民的巨掌》,1951年的表現工人運動的《團結起來到明天》、以小家庭折射大時代的《我們夫婦之間》及《夫婦進行曲》,1956年的《為了和平》講述了學界的革命義舉,1957年的《不夜城》則取材民族工商業的轉變,1958年的《女籃5號》是新中國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1959年有反映婦女解放的《萬紫千紅總是春》、反映 船廠工人解 放的《黃浦江故 事》,1962年的《魔術師的奇遇》用精巧的特技和美觀的畫面講述小家庭的悲歡離合,1964年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歌頌廉潔自律的“八連精神”、警示新情況下的新問題,等等。這一批電影工作者親歷了新舊社會,對“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有著最深切的體會,在開天闢地的年代,立足社會主義文化和城市文化,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氣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和上海解放75週年之際,以其為代表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拍攝的都市題材影片,在國族歷史、城市文化、社會發展、電影藝術等層面留下了寶貴的影像檔案,讓當代觀眾能夠透過久遠的聲與畫,重溫那段萬象更新的燃情歲月。人民之城在《三毛流浪記》中,舊上海街頭對於身無分文的三毛來説,像是一個充滿挫敗感的叢林世界。他眼饞地對著買不起的食物想入非非,可是連找一份營生都得和其他流浪兒爭搶,或者加入幫會作惡。《不夜城》的開頭,用絢爛的霓虹將1930年代上海的夜景裝點得光怪陸離,但這份熱鬧並不屬於貧苦勞工,他們在物價飛漲、藥品奇缺的困境中苦苦掙扎。以上海為題材的影片,必要展現城市的華美與富庶,但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後,城市的美好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共建、人民共享。《三毛流浪記》和《不夜城》中都出現過對公共空間重復表現但今非昔比的段落。舊社會的兒童節慶典僅對上流人士的子女開放,三毛聽信了廣播中宣揚的“博愛”,想要加入街頭的隊伍,卻遭到嫌惡的驅逐。解放後,上海街道成為紅色的海洋,三毛和其他流浪兒一道在街上跳舞,城市的公共空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用,而真正地實現了同樂、同享。《不夜城》的結尾,民族工商業完成公私合營,夜景霓虹依舊閃爍,宣告著全新的生産關係和社會關係,卻不再像片頭的夜景那樣令人聯想到光鮮之下的陰影,而顯得躊躇滿志、期望滿懷。此外,《我們夫婦之間》的最初和最後的鏡頭,都是趙丹和蔣天流飾演的夫婦身著軍人服飾,牽著幼子的手,漫步在整潔乾淨的城市街道上,以這種平靜閒適,含蓄地體現在新考驗下歷久彌堅的革命伴侶情感。《魔術師的奇遇》中,借流亡海外二十餘年的魔術師陸幻奇(陳強飾)的視點,在火車站、公交車、公安局、電影廠、廣場、雜技團、公園等場所,展現了新中國上海城市煥然一新的面貌和公正有愛的氛圍。《女籃5號》中的籃球場,在舊社會給籃球運動員田振華(劉瓊飾)留下的是屈辱與遺憾,解放後發展社會主義體育事業,新社會的籃球場成為他實現理想、為國爭光的新陣地。除了公共空間,私人空間居住條件的新舊對比亦是差異明顯,體現出上海人民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烏鴉與麻雀》劇情中的主要矛盾發生在一棟石庫門裏,以此處為核心,根據人物群像展開輻射延伸。樓雖小卻能見乾坤,人物對空間和光照的佔有,直接對應著各自的身份階層。“烏鴉”——漢奸侯義伯和他的姨太太——獨享寬敞明亮的二樓房間,“麻雀”——小商販一家、教師一家、報館校對等普通百姓——只能蝸居在逼仄雜亂的一樓或亭子間。“麻雀”們想要商量對策捍衛自己的合理權益,只能提心吊膽地擠在廚房裏。更諷刺的是,這棟房子原本屬於報館校對孔有文,侯義伯強行霸佔後,不但要趕走原主,還打算變賣房子攜款潛逃,劇情的這處隱喻同樣引發人無盡的聯想。影片結尾,當租客們團結一致反對侯義伯時,影片利用樓梯空間將壓迫與反抗視覺化,形成了“家國同構”的象徵之義。如果説《烏鴉與麻雀》的結尾是捷報忽傳、曙光乍現,那麼在《不夜城》《萬紫千紅總是春》《女籃5號》中,則展現了新社會中人民良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狀態。《不夜城》中,上海解放前的工人家徒四壁,室內擁擠陰暗;解放後,城市在黨的領導下有序恢復生産,興建工人新村和託兒所,工人們住進敞亮開闊的樓房,精神奕奕地開展建設。《萬紫千紅總是春》著重展現了女性擁抱新社會和新生活的過程,塑造了上海女性樸素、能幹而不失生活情趣的特質。張瑞芳、沙莉、汪漪飾演的女性,總是將住所收拾得乾淨利索且富有裝飾美,在全新的社會環境和私人環境中,尋求自身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價值所在。《女籃5號》中,舊社會的籃球隊員宿舍設在一處閣樓上,狹窄得宛如臥鋪車廂;新社會的女籃隊員宿舍潔凈優美,襯托出年輕女運動員們爽朗明快的精氣神。英雄之城佇立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上,鐫刻有這樣的碑文:“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中,在上海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偉大的五四運動以來英勇的人民革命鬥爭中,在上海殉難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以來,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爭取人民自由幸福,在上海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之地,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傳統,可謂“紅色之源”。不畏強暴、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上海城市精神中攜帶的英雄基因。《三毛流浪記》中,三毛在舊社會身如浮萍,但始終堅守著正直不阿的品格。就算是饑寒交迫,他也從未選擇走入歧途,而是堅持自食其力,執著地嘗試著撿煙頭、推洋車、賣報紙等不同的謀生方式。被其他流浪兒抱團欺淩時,三毛毫不服軟,強硬地與他們爭鬥。被迫淪為小偷同夥,三毛還故作不經意地歸還被偷的治病錢,自己卻慘遭痛毆。三毛在舊社會險惡的環境裏堅持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判斷,這還表現在他拒絕同流合污,寧可獨善其身。幫派流氓要培養他做小偷,富人收養他當裝腔作勢的小少爺,均遭到了他的逃離。三毛不願因為權勢或金錢而被某個惡勢力“收編”,不願違背自己的本心,體現出強烈的自覺性和主體性,在一個居無定所的流浪兒身上,竟能窺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品質。《烏鴉與麻雀》中,除了租客們在侯義伯的壓迫中奮起反抗,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也為市井故事渲染了一層壯懷激烈的時代底色,從另一個角度揭示時代的大勢所趨。同樣表現愛國知識分子的影片《為了和平》,該片的時間跨度,囊括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新中國建設時期的十數年,歌頌了進步師生的奮勇抗爭與無私奉獻。表現工人英雄形象的影片有《黃浦江故事》《人民的巨掌》和《團結起來到明天》。《黃浦江故事》以黃浦江畔的船廠為視點,講述了上海20世紀上半葉漫長而艱難的革命歷程。魏鶴齡飾演的第一代船工常信根,親歷了不同年代和不同侵略者的欺壓,是千萬個不平則鳴的工人的縮影。張伐飾演的第二代船工常桂山,參與了驚心動魄的隱蔽戰線,面對的處境更加凶險,鬥爭方式也更加成熟、有序。沉默而奔騰的黃浦江,見證造船工人的苦難史與革命史,融城市命脈于國家主權的母題。《人民的巨掌》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工人遭遇的殘酷鎮壓,尖銳的階級矛盾在新社會以更為隱蔽的面目沉渣泛起,破壞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工會和工人及時排查了混入內部的特務分子,配合公安機關,阻止事態進一步加重,可見當時“鎮反運動”之嚴峻和緊要。《團結起來到明天》展現了解放前進步力量對工人的組織和培養。這部影片是白楊在新中國成立後出演的第一部影片,為了演好進步女工人的角色,白楊深入紡織廠體驗生活,用她樸實無華而又蘊藏了巨大能量的表演,出色地塑造了堅毅、果決的上海工人領袖彭阿妹。表現解放軍英雄形象的影片有《霓虹燈下的哨兵》。這部電影與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戰上海》形成了時空上的接續,兩部影片主要時間分別發生在上海解放前和解放後,人民軍隊面臨的戰鬥形式雖不相同,但同是關乎生死存亡。《戰上海》中的華東野戰軍驍勇善戰、勢如破竹,與城內的工農群眾緊密配合,讓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正如《戰上海》的臺詞所言,“這座英雄的城市,近百年來忍受了多少苦難和屈辱,今天終於擺脫了奴隸的枷鎖,站起來了。”《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在新的崗位上抵抗住了“香風”的熏染,他們對底線和廉潔的堅守,至今仍有重大教育意義。毛澤東主席曾作《雜言詩·八連頌》,高度讚揚八連“拒腐蝕,永不沾”的堅定信念,以及“上參天,傲霜雪”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電影之城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題為“電影之城”,其中一個寓意便在於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中國電影的草創階段和發展階段,上海都是全國電影生産的中心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上海電影在全新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條件中,煥發出勃勃生機。上海影人也用全新的觀念與手法,創造城市的電影、電影的城市,詮釋“電影之城”的新內涵。黃浦江、蘇州河、外灘建築群、外白渡橋、南京路、上海大廈、國際飯店、大世界……這些上海傳統的城市地標,幾乎在每一部講述上海故事的影視作品中都能得見。《三毛流浪記》中,三毛在上海大廈前反抗過幫會小頭目,在四川路橋上推過車。《烏鴉與麻雀》中,清晨6點海關大樓的大鐘準點報時,小廣播夫婦冒雨排隊、徹夜未眠,等著將所有身家押在“軋金子”上。《不夜城》中,民族企業家張伯韓在沙遜大廈頂樓將城市盡收眼底,抉擇著個人和企業的未來。《團結起來到明天》中,群情激憤的工人聚集在外灘,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奔走呼號。進入新社會,摩天大樓與人文地標舊景如故,公共設施與生活環境“換了人間”。《魔術師的奇遇》中,從寬敞整潔的火車車廂開始,一路展現了上海的新風貌與新氣象——西郊公園、閔行百貨商店、老閔行32路、人民廣場、茂名路、中蘇友好大廈、老北站、陳毅廣場……對於闊別上海20年的陸幻奇來説,美麗祥和的上海熟悉又陌生,新舊對比盡在不言中。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和平》中丁孟輝(白楊飾)作演講的大會,在原中蘇友好大廈、也就是現在的上海展覽中心取景,影片詳細地呈現了建築外觀、庭院、噴泉、中央大廳等處;而今天的上海展覽中心,一直在承辦多項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覽、展會項目。當我們通過《為了和平》的影像看到1950年代的上海展覽中心內外部樣貌時,歷史與當下、影像與現實,正在這座傳奇的電影之城中交相輝映。( 羅馨兒 作者為戲劇與影視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講師)            
    2024-06-19 09:53:56上海國際電影節
  • 申城“電波”:開創中國藝術電影新範式
      總導演鄭大聖(右一)給演員們講戲。 (尚世影業供圖)朱潔靜的父母搶當“首日觀眾”,孫慶原“組團”聆聽父親孫道臨的原聲再現,身穿旗袍的觀眾成為亮麗風景線……昨天是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公映首日,上海影城千人大廳“滿”字高懸。第一時間聽到了來自觀眾的掌聲與喝彩聲,原舞劇編劇羅懷臻由衷點讚:“這部舞劇電影再次開創了中國藝術電影的新範式。”紅色電波由申城發向全國——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正式登陸全國藝聯各大影院。《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從電影到舞劇再到舞劇電影的藝術探索中,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傳承紅色文化,賡續永不消逝的“電波”精神。英雄城市給足演員“底氣”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影城公映,現場觀眾們被精彩的劇情、舞蹈、表演深深吸引。當優美精彩的旗袍舞、蒲扇舞、街頭追逐戲等經典片段展現在大銀幕上時,觀眾們時而隨緊張劇情驚呼,時而因唯美畫面讚嘆,時而被感動抽泣落淚。交流環節,男主角王佳俊分享了“觸電”感受:“作為一個舞者,我帶著舞劇電影走進上海國際電影節,面對那麼多導演、演員的審視。《電波》展示了不同元素,代表了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開放、包容與創新,這就是我的底氣。”女主角朱潔靜用“初生牛犢不怕虎”形容第一次踏足大銀幕的自己:“沒有怯場,源於《電波》帶給我們的自信。六年來舞劇演出600多場,我們站在舞臺上與角色相愛相容,帶來了一種‘我很強大’的信念。”臺上妙語連珠,台下還“藏”著不少頗有淵源的觀眾,他們第一時間趕來欣賞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表演藝術家孫道臨的女兒孫慶原和好友們組成“觀影團”,來見證這個經典IP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看到電影最後一幕,響起父親道出‘同志們,永別了’的聲音,我的眼淚掉了下來。舞臺和電影表演融合在一起,向經典致敬。”“舞臺與電影所使用的‘語言’大不相同,轉換與融合難度很高。看得出鄭大聖導演作出的創新努力,在此向主創們致敬。”主持人曹可凡還打趣地誇讚了兩位主演的首次“觸電”表現,“你們在生活化表演的部分也如此出色,將來可以演一部偶像劇!”觀影過程也是“解碼”之旅昨天來到見面會現場的觀眾都是“鐵粉”,他們在6月7日上影節開票當天就“秒殺”了門票。“畫面美得讓人窒息,在大銀幕和杜比音效的加持下,沉浸在視覺盛宴裏”“在電影中看到演員的表情細節,有了全新體驗”等反饋高頻出現,有觀眾評價:“整部影片沒有一句臺詞,沒有大場景,沒有大的後期特效,看完卻必須用‘震撼’來形容。”當被問及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細節時,有觀眾提到了“安全出口”的燈牌細節,“這個鏡頭一齣來旁邊就有人説‘是不是穿幫了?’我覺得,這肯定不是穿幫。它暗示了李白明明可以退到安全地帶,卻勇敢選擇了面對危險和犧牲”。不少觀眾都有同感,表示自己特別享受尋找“密碼”的爽感,“密碼雨”“油畫天空”和練功廳舞段激發了特別的觀影趣味。主創團隊則把整個觀影過程比作一場“解碼”之旅。“這些鏡頭背後有怎樣的表達,大家不妨帶著問題去電影裏找答案。”導演崔軼説。(記者 宣晶 實習生 臧韻傑)
    2024-06-19 09:54:21上海國際電影節
  • 光影為媒,搭建全球電影市場的新連結
    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的大門正向世界敞開。“來到上影節,真的太美好了!”巴西裏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策展總監伊爾達·聖地亞哥坐了35小時的飛機,輾轉來到申城,參加“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的系列活動。“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觀賞各種類型的影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交流,找到與全球電影市場的新連結。”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閉幕儀式昨晚在浦東美術館舉行。今年是“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與“一帶一路”電影周創辦的第六年。2018年,“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誕生至今,成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首批29個國家的31家電影機構發展至48個國家、55家機構,每一位成員的加入都為電影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與多元性。六年來,超過150部影片在國內外開展了300余場巡展,規模和影響力日益壯大。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看著“一帶一路”電影周起步、發展、壯大,他笑言:“在‘一帶一路’電影周,我看過120多部影片。對這個單元,我越來越感興趣,因為它超越了已有的知識,持續不斷提供新的信息。它能讓我成長,學到了很多東西。”聚國際星光,推動多元文化交流對話“我們非常注重跨國合作帶來的新機遇,去尋找超越文化差異的好電影。”伊爾達·聖地亞哥坦言,裏約電影節選片時會在電影大師與青年導演的作品之間尋求平衡,“在呼應觀眾好奇心的基礎上,帶來一些其他風格的影片,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作品以全新的視角進一步審視世界當下的狀況。當然,我們也希望在更大平臺展映巴西電影。”智利瓦爾迪維亞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吉勒莫·奧利維亞斯告訴記者:“我們的城市位於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脈旁。儘管瓦爾迪維亞電影節規模非常小,但這些年已經成為智利,乃至拉美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吉勒莫表示,許多智利電影製作人來此展示自己的處女作,營造出鼓舞人心的藝術氛圍。“受邀加入‘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後,我們發現了超越傳統發行渠道,與新觀眾和專業人士分享智利電影的新機會。”以“勇氣之路”為主題,18部影片在本屆“一帶一路”電影周與觀眾見面。勇氣象徵著電影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挑戰的堅韌不拔、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激勵著電影人們不斷前行。來自智利、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的影片展現各國繽紛的文化、多元的文明,主創團隊用自己的才華和熱情,為觀眾呈現一部又一部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佳作。“作為一個拉丁美洲電影節,如何找到新的方式來滿足觀眾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跳出常規思維,與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合作。”吉勒莫説,“‘一帶一路’朋友圈有著巨大潛力,可以在全球影院傳播創意能量,促進合作,催生更多以多樣性文化交流為核心的電影創作、製作和發行熱點。”以電影為媒,開啟雙向奔赴的光影之旅以電影為媒,一段雙向奔赴的光影之旅已然開啟。六年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人行業代表加入“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超過150部影片在國內外開展了300余場展映活動。2019年,《何以為家》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合作引進的首部黎巴嫩影片,在中國大陸取得3.76億元驕人票房,充分展示了“一帶一路”倡議下電影交流的巨大魅力。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黃群飛透露,從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有超過80部來自俄羅斯、馬來西亞、泰國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影片進入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累計票房近32億元。“電影産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産業,需要各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深化國際合作不僅可以推動各國電影産業的繁榮發展,還可以為電影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創作靈感。我們希望能與‘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繼續開展積極溝通,進一步拓寬合作渠道。”黃群飛説。越來越多中國電影閃耀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大銀幕。今年年初,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巡展來到第22屆孟加拉國達卡國際電影節,《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父輩》《雄獅少年》等17部國産影片集中亮相。其中,劉輝監製的《臍帶》入圍了電影節競賽單元“亞洲電影競賽”,並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文化是流動的、交融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平臺,讓文化真正流動起來。”劉輝感言。據悉9月,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攜手匈牙利米什科爾茨國際電影節舉辦“聚焦中國”展映單元,推動中國與匈牙利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記者 宣晶)
    2024-06-19 09:54:40上海國際電影節
  • 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昨舉行,業界代表展開熱議—— 如何為中國電影注入持久生命力
      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金爵電影開幕論壇。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電影市場強勁復蘇,票房大幅提升,宣發形式日趨多樣,口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電影人如何持續深耕精品創作,為觀眾貢獻更多題材多元、類型豐富的口碑佳作?昨天,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在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廳舉行,電影行業領軍人物以“光影之路 煥新啟航”為主題建言獻策,推動電影産業高品質發展,助力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拓展類型片、製作工業化、IP深度開發、AI技術引入……多元理念紛紛涌入,如何為中國電影注入持久生命力?“商業、藝術、技術和人文是電影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認為,結合商業類型片特質,融入藝術元素和新技術表達,呈現深邃的人文情懷,才能成就一部好電影。系統開發IP,引領中國電影産業健康發展在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征程中,電影人應該做些什麼?“科幻電影代表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實力。與好萊塢等成熟市場相比,當下中國科幻電影和動畫電影還有較大發展空間。”論壇現場,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率先放出重磅消息:公司將與三體宇宙聯合開發科幻電影《三體》,由張藝謀擔任導演,目前處於前期運作階段。“這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大作,希望它不僅能抓住原著小説的精髓,還能帶來一些突破和創新,並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收穫。”在王長田看來,中國電影市場雖紅火,但類型片的發展並不均衡,比如動畫電影佔好萊塢票房15%左右,而在中國電影市場長期佔比不足10%。“《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影片讓業界看到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王長田透露,光線傳媒堅持每年出品兩三部動畫電影,未來每年將增加到四五部。近日,孫悟空、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中國動畫界“頂流”IP閃現上海影城,為“上影之光”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同時,上影官宣了一批重量級電影項目,其中,“奇譚宇宙”首部動畫電影正式定名《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計劃2025年暑期登陸大銀幕。“強化IP概念是破除産業壁壘、解決商業和藝術矛盾的有效途徑。”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認為,實現中國電影持續高品質發展不能僅依靠票房,而要深度開掘IP價值。”2023年《中國奇譚》系列動畫一炮而紅,大電影則講述小豬妖將開啟一段全新的冒險之旅,是與短片同步開發的獨立故事。該片自去年上影節期間宣佈啟動以來備受矚目,如今原班人馬繼續操刀。“浪浪山”取自網友討論之中熱度頗高的詞語,如今已成為年輕人職場故事的代名詞。“創作者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元,電影市場正處於良性態勢。我們需要從理念、操作到價值評估,著力對IP進行系統性開發,引領相關産業健康發展。”王健兒表示,未來“奇譚宇宙”將有多種形式的衍生周邊落地,包括一系列商業合作。從2013年拍攝《智取威虎山》起,博納影業陸續推出《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打造“山河海”三部曲,還投拍了《烈火英雄》《決勝時刻》《中國機長》“中國驕傲三部曲”、《長津湖》《無名》《中國醫生》“中國勝利三部曲”等,探索主旋律商業大片的新模式。“宏大敘事、製作體量不斷升級,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于冬透露,公司正在策劃“海外三部曲”,“中國企業家在世界舞臺的打拼故事,會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好題材”。阿裏影業總裁李捷透露,據調研統計,觀眾口味的變化週期約6至12個月,而電影製作週期一般為24至36個月。“電影製作的難點之一就在於,如何在創作的長週期中打造契合觀眾短期需求的作品。”為此,阿裏影業計劃推出一批具有“抗週期性”的華語巨制。“想讓觀眾心甘情願走進影院,電影必須以優質視聽效果奉獻無可替代的沉浸式體驗,‘品質感’是電影與短視頻、劇集和綜藝最大的差別。此外,我們要通過電影的載體,達成觀眾與個體命運、家國情懷的強烈共鳴。”中國電影“走出去”是結果,不是起點“電影是心靈的語言,也是表達不同世界觀的語言。”導演李少紅説。近年來,中國電影紮根本土文化,呈現東方審美,受到國際影壇的關注和認可。前不久,管虎執導的新片《狗陣》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最高獎,一人一狗互相救贖的溫暖故事打動了海外觀眾和評委。“創作這部電影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通過電影鏡頭説出心裏流淌的聲音。”管虎認為,電影與音樂、繪畫一樣,有著全人類共通的情感。“雖然觀眾的文化背景有差異,但電影能給予他們另一種生命體驗,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禮物。”“《封神》是為中國觀眾拍攝的神話史詩,沒想到也獲得了海外觀眾的喜愛。這説明電影本身擁有跨越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外國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興趣。”導演烏爾善透露,《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將於7月在全球法語區上映,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比如父子親情是我創作《封神》最強烈的情感動機之一,人類基本的關係激發了外國觀眾的共鳴。”烏爾善表示,只要表達精神世界,呈現真實情感,中國電影自然而然就會走進全球觀眾的心裏。“‘走出去’是結果,不是起點。”      6月15日,華人影業投拍的電影《解密》劇組亮相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領銜主演劉昊然,特別主演吳彥祖、俞飛鴻等走上紅毯。該片根據麥家的同名小説改編,以20世紀40年代為背景,講述數學天才容金珍,因為非凡的才華被招募至秘密單位701,破解密碼“紫密”的故事。美國演員約翰·庫薩克受邀出演,在拍攝過程中,他被中國電影人的熱情打動,驚嘆中國團隊的精細專業程度甚至超過了好萊塢。在華人影業總裁應旭珺看來,“請進來”和“走出去”應是一體兩面。“在合作共事中,中方深入了解世界電影的格局和生態,海外演職人員則對中國電影有了切實的體會。”當下,電影國際合作呈現出哪些新態勢?“我們正在探索‘中國主控+國際資源’的新模式,推動中國電影融入全球産業鏈。”應旭珺説。作為由中國主控的深海怪獸大片,《巨齒鯊》系列創造了中外合拍真人電影的票房紀錄。“《巨齒鯊》向全球展現了中國電影産業的又一次飛躍,在類型化表達與視效工業發展的協同下,將中國IP推向國際舞臺。”應旭珺透露,除了《巨齒鯊3》啟動開發之外,華人影業還將開拓更多深海科幻冒險題材,同時挖掘中國海洋誌怪神話故事,進行華語深海冒險題材電影的嘗試。(記者 宣晶 實習生 臧韻傑)
    2024-06-17 10:21:29上海國際電影節
  •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舉行 各項大獎揭曉
    6月17日晚,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了金爵獎頒獎典禮,金爵獎各大獎項逐一揭曉。金爵獎最佳影片由日本影片《658公里、陽子的旅途》獲得,此外該片的室井孝介與浪子想獲得最佳編劇,菊地凜子獲得最佳女演員。西班牙影片《遺跡的聲音》獲得評委會大獎和最佳攝影。中國影片《不虛此行》的劉伽茵獲得最佳導演,胡歌獲得最佳男演員。中國影片《第八個嫌疑人》的大鵬同樣獲得最佳男演員。中國影片《尋她》獲得藝術貢獻獎。此外,《追尋那只鳥》獲得最佳動畫短片,《故園》獲得最佳真人短片,《土狼的四個靈魂》獲得最佳動畫片,《焦慮貝魯特》獲得最佳紀錄片。本屆電影節金爵獎由主競賽、亞洲新人、紀錄片、動畫片和短片五個單元組成,共收到來自12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800部作品。入圍金爵獎五個單元的53部作品中,世界首映達36部,國際首映12部,成色十足。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53個入圍劇組主創,毫無缺席齊齊匯聚上海,以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名義,與中國影人和觀眾展開了一場令他們難以忘懷的交流。本屆電影節,包括入圍金爵獎五個單元的17部中國影片在內,共展映了75部中國影片。以“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為開幕論壇主題,本屆電影節金爵論壇進行了12場行業對話,來自各個領域的代表與電影行業的中外嘉賓們展開了專業對話,話題覆蓋電影全産業鏈。進入第五年的“一帶一路”電影周,在交流互鑒中進一步完善健全長效發展機制。本屆電影節期間,聯盟中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位成員機構嘉賓聚集一堂,分享成果、交流經驗。“一帶一路”電影周在上海和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合肥放映20部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極具本土特色的優秀影片。至本屆電影節結束,“一帶一路”電影周共展映來自49個國家、115位導演的111部新作品。秉持“立足亞洲、關注華語、扶持新人”的辦節定位,上海國際電影節不斷夯實電影産業鏈人才培養這個環節。本屆電影節的電影項目創投共收到679個有效項目申報,經過遴選,33個項目入圍,其中8個“青年導演項目”、2個“國際合作項目”、13個“創作中項目”、10個“製作中項目”,活動期間共完成643場洽談。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還全面回歸線下。共有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家展商參與線下市場,涵蓋製片發行、拍攝基地、內容生産、後期製作、影視院校、投資融資、技術支持等電影産業鏈環節,舉辦了9場市場活動、5場市場放映。今年是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30週年。影迷的熱情,影人的願景,濃縮了這座城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為世界所看見。(總臺記者 魏然 張倩)
    2023-06-19 09:47:08上海國際電影節
  • 透過久遠的聲與畫,重溫萬象更新的燃情歲月
      《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照。  《三毛流浪記》海報。  《女籃5號》海報。  《烏鴉與麻雀》劇照。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城市·光影: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慶祝上海解放75週年”展映單元,選擇了數部以上海的城市與人為表現對象的影片,縱向展示了這座城市在新中國的風華與風情,以影像為人民大眾在歷史變遷中的精神面貌著書立傳。在這一系列影片中,《三毛流浪記》和《烏鴉與麻雀》均在製作過程中跨越了新舊中國,不經意間實現了劃時代的歷史際遇。《三毛流浪記》改編自張樂平同名漫畫,講述流浪兒在舊社會令人啼笑皆非的種種遭遇。劇組于1948年建組後,因作品強烈的社會諷喻和反抗精神而屢遭當局干涉,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才徹底完工,並於開國大典後上映,成為新中國第一部公映的國産影片。《烏鴉與麻雀》也有著相似的命運。該片由劇作家陳白塵執筆,用市井喜劇的形式針砭時弊,因而也遭到極大阻礙。劇組拍攝時甚至不得不套拍了另一版影片來作掩護,還要將真正版本的膠片藏匿在吊燈上來躲避搜查。新中國成立後,《烏鴉與麻雀》恢復拍攝,于1950年上映,1957年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一等獎。以《三毛流浪記》和《烏鴉與麻雀》為起點,新中國成立後的上海影人創作了多部取材上海城市生活、體現新舊社會鮮明對比的電影。例如1950年的反特影片《人民的巨掌》,1951年的表現工人運動的《團結起來到明天》、以小家庭折射大時代的《我們夫婦之間》及《夫婦進行曲》,1956年的《為了和平》講述了學界的革命義舉,1957年的《不夜城》則取材民族工商業的轉變,1958年的《女籃5號》是新中國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1959年有反映婦女解放的《萬紫千紅總是春》、反映 船廠工人解 放的《黃浦江故 事》,1962年的《魔術師的奇遇》用精巧的特技和美觀的畫面講述小家庭的悲歡離合,1964年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歌頌廉潔自律的“八連精神”、警示新情況下的新問題,等等。這一批電影工作者親歷了新舊社會,對“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有著最深切的體會,在開天闢地的年代,立足社會主義文化和城市文化,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氣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和上海解放75週年之際,以其為代表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拍攝的都市題材影片,在國族歷史、城市文化、社會發展、電影藝術等層面留下了寶貴的影像檔案,讓當代觀眾能夠透過久遠的聲與畫,重溫那段萬象更新的燃情歲月。人民之城在《三毛流浪記》中,舊上海街頭對於身無分文的三毛來説,像是一個充滿挫敗感的叢林世界。他眼饞地對著買不起的食物想入非非,可是連找一份營生都得和其他流浪兒爭搶,或者加入幫會作惡。《不夜城》的開頭,用絢爛的霓虹將1930年代上海的夜景裝點得光怪陸離,但這份熱鬧並不屬於貧苦勞工,他們在物價飛漲、藥品奇缺的困境中苦苦掙扎。以上海為題材的影片,必要展現城市的華美與富庶,但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後,城市的美好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共建、人民共享。《三毛流浪記》和《不夜城》中都出現過對公共空間重復表現但今非昔比的段落。舊社會的兒童節慶典僅對上流人士的子女開放,三毛聽信了廣播中宣揚的“博愛”,想要加入街頭的隊伍,卻遭到嫌惡的驅逐。解放後,上海街道成為紅色的海洋,三毛和其他流浪兒一道在街上跳舞,城市的公共空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用,而真正地實現了同樂、同享。《不夜城》的結尾,民族工商業完成公私合營,夜景霓虹依舊閃爍,宣告著全新的生産關係和社會關係,卻不再像片頭的夜景那樣令人聯想到光鮮之下的陰影,而顯得躊躇滿志、期望滿懷。此外,《我們夫婦之間》的最初和最後的鏡頭,都是趙丹和蔣天流飾演的夫婦身著軍人服飾,牽著幼子的手,漫步在整潔乾淨的城市街道上,以這種平靜閒適,含蓄地體現在新考驗下歷久彌堅的革命伴侶情感。《魔術師的奇遇》中,借流亡海外二十餘年的魔術師陸幻奇(陳強飾)的視點,在火車站、公交車、公安局、電影廠、廣場、雜技團、公園等場所,展現了新中國上海城市煥然一新的面貌和公正有愛的氛圍。《女籃5號》中的籃球場,在舊社會給籃球運動員田振華(劉瓊飾)留下的是屈辱與遺憾,解放後發展社會主義體育事業,新社會的籃球場成為他實現理想、為國爭光的新陣地。除了公共空間,私人空間居住條件的新舊對比亦是差異明顯,體現出上海人民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烏鴉與麻雀》劇情中的主要矛盾發生在一棟石庫門裏,以此處為核心,根據人物群像展開輻射延伸。樓雖小卻能見乾坤,人物對空間和光照的佔有,直接對應著各自的身份階層。“烏鴉”——漢奸侯義伯和他的姨太太——獨享寬敞明亮的二樓房間,“麻雀”——小商販一家、教師一家、報館校對等普通百姓——只能蝸居在逼仄雜亂的一樓或亭子間。“麻雀”們想要商量對策捍衛自己的合理權益,只能提心吊膽地擠在廚房裏。更諷刺的是,這棟房子原本屬於報館校對孔有文,侯義伯強行霸佔後,不但要趕走原主,還打算變賣房子攜款潛逃,劇情的這處隱喻同樣引發人無盡的聯想。影片結尾,當租客們團結一致反對侯義伯時,影片利用樓梯空間將壓迫與反抗視覺化,形成了“家國同構”的象徵之義。如果説《烏鴉與麻雀》的結尾是捷報忽傳、曙光乍現,那麼在《不夜城》《萬紫千紅總是春》《女籃5號》中,則展現了新社會中人民良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狀態。《不夜城》中,上海解放前的工人家徒四壁,室內擁擠陰暗;解放後,城市在黨的領導下有序恢復生産,興建工人新村和託兒所,工人們住進敞亮開闊的樓房,精神奕奕地開展建設。《萬紫千紅總是春》著重展現了女性擁抱新社會和新生活的過程,塑造了上海女性樸素、能幹而不失生活情趣的特質。張瑞芳、沙莉、汪漪飾演的女性,總是將住所收拾得乾淨利索且富有裝飾美,在全新的社會環境和私人環境中,尋求自身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價值所在。《女籃5號》中,舊社會的籃球隊員宿舍設在一處閣樓上,狹窄得宛如臥鋪車廂;新社會的女籃隊員宿舍潔凈優美,襯托出年輕女運動員們爽朗明快的精氣神。英雄之城佇立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上,鐫刻有這樣的碑文:“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中,在上海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偉大的五四運動以來英勇的人民革命鬥爭中,在上海殉難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以來,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爭取人民自由幸福,在上海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之地,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傳統,可謂“紅色之源”。不畏強暴、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上海城市精神中攜帶的英雄基因。《三毛流浪記》中,三毛在舊社會身如浮萍,但始終堅守著正直不阿的品格。就算是饑寒交迫,他也從未選擇走入歧途,而是堅持自食其力,執著地嘗試著撿煙頭、推洋車、賣報紙等不同的謀生方式。被其他流浪兒抱團欺淩時,三毛毫不服軟,強硬地與他們爭鬥。被迫淪為小偷同夥,三毛還故作不經意地歸還被偷的治病錢,自己卻慘遭痛毆。三毛在舊社會險惡的環境裏堅持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判斷,這還表現在他拒絕同流合污,寧可獨善其身。幫派流氓要培養他做小偷,富人收養他當裝腔作勢的小少爺,均遭到了他的逃離。三毛不願因為權勢或金錢而被某個惡勢力“收編”,不願違背自己的本心,體現出強烈的自覺性和主體性,在一個居無定所的流浪兒身上,竟能窺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品質。《烏鴉與麻雀》中,除了租客們在侯義伯的壓迫中奮起反抗,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也為市井故事渲染了一層壯懷激烈的時代底色,從另一個角度揭示時代的大勢所趨。同樣表現愛國知識分子的影片《為了和平》,該片的時間跨度,囊括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新中國建設時期的十數年,歌頌了進步師生的奮勇抗爭與無私奉獻。表現工人英雄形象的影片有《黃浦江故事》《人民的巨掌》和《團結起來到明天》。《黃浦江故事》以黃浦江畔的船廠為視點,講述了上海20世紀上半葉漫長而艱難的革命歷程。魏鶴齡飾演的第一代船工常信根,親歷了不同年代和不同侵略者的欺壓,是千萬個不平則鳴的工人的縮影。張伐飾演的第二代船工常桂山,參與了驚心動魄的隱蔽戰線,面對的處境更加凶險,鬥爭方式也更加成熟、有序。沉默而奔騰的黃浦江,見證造船工人的苦難史與革命史,融城市命脈于國家主權的母題。《人民的巨掌》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工人遭遇的殘酷鎮壓,尖銳的階級矛盾在新社會以更為隱蔽的面目沉渣泛起,破壞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工會和工人及時排查了混入內部的特務分子,配合公安機關,阻止事態進一步加重,可見當時“鎮反運動”之嚴峻和緊要。《團結起來到明天》展現了解放前進步力量對工人的組織和培養。這部影片是白楊在新中國成立後出演的第一部影片,為了演好進步女工人的角色,白楊深入紡織廠體驗生活,用她樸實無華而又蘊藏了巨大能量的表演,出色地塑造了堅毅、果決的上海工人領袖彭阿妹。表現解放軍英雄形象的影片有《霓虹燈下的哨兵》。這部電影與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戰上海》形成了時空上的接續,兩部影片主要時間分別發生在上海解放前和解放後,人民軍隊面臨的戰鬥形式雖不相同,但同是關乎生死存亡。《戰上海》中的華東野戰軍驍勇善戰、勢如破竹,與城內的工農群眾緊密配合,讓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正如《戰上海》的臺詞所言,“這座英雄的城市,近百年來忍受了多少苦難和屈辱,今天終於擺脫了奴隸的枷鎖,站起來了。”《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在新的崗位上抵抗住了“香風”的熏染,他們對底線和廉潔的堅守,至今仍有重大教育意義。毛澤東主席曾作《雜言詩·八連頌》,高度讚揚八連“拒腐蝕,永不沾”的堅定信念,以及“上參天,傲霜雪”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電影之城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題為“電影之城”,其中一個寓意便在於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中國電影的草創階段和發展階段,上海都是全國電影生産的中心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上海電影在全新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條件中,煥發出勃勃生機。上海影人也用全新的觀念與手法,創造城市的電影、電影的城市,詮釋“電影之城”的新內涵。黃浦江、蘇州河、外灘建築群、外白渡橋、南京路、上海大廈、國際飯店、大世界……這些上海傳統的城市地標,幾乎在每一部講述上海故事的影視作品中都能得見。《三毛流浪記》中,三毛在上海大廈前反抗過幫會小頭目,在四川路橋上推過車。《烏鴉與麻雀》中,清晨6點海關大樓的大鐘準點報時,小廣播夫婦冒雨排隊、徹夜未眠,等著將所有身家押在“軋金子”上。《不夜城》中,民族企業家張伯韓在沙遜大廈頂樓將城市盡收眼底,抉擇著個人和企業的未來。《團結起來到明天》中,群情激憤的工人聚集在外灘,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奔走呼號。進入新社會,摩天大樓與人文地標舊景如故,公共設施與生活環境“換了人間”。《魔術師的奇遇》中,從寬敞整潔的火車車廂開始,一路展現了上海的新風貌與新氣象——西郊公園、閔行百貨商店、老閔行32路、人民廣場、茂名路、中蘇友好大廈、老北站、陳毅廣場……對於闊別上海20年的陸幻奇來説,美麗祥和的上海熟悉又陌生,新舊對比盡在不言中。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和平》中丁孟輝(白楊飾)作演講的大會,在原中蘇友好大廈、也就是現在的上海展覽中心取景,影片詳細地呈現了建築外觀、庭院、噴泉、中央大廳等處;而今天的上海展覽中心,一直在承辦多項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覽、展會項目。當我們通過《為了和平》的影像看到1950年代的上海展覽中心內外部樣貌時,歷史與當下、影像與現實,正在這座傳奇的電影之城中交相輝映。( 羅馨兒 作者為戲劇與影視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講師)            
    2024-06-19 09:53:56上海國際電影節
  • 申城“電波”:開創中國藝術電影新範式
      總導演鄭大聖(右一)給演員們講戲。 (尚世影業供圖)朱潔靜的父母搶當“首日觀眾”,孫慶原“組團”聆聽父親孫道臨的原聲再現,身穿旗袍的觀眾成為亮麗風景線……昨天是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公映首日,上海影城千人大廳“滿”字高懸。第一時間聽到了來自觀眾的掌聲與喝彩聲,原舞劇編劇羅懷臻由衷點讚:“這部舞劇電影再次開創了中國藝術電影的新範式。”紅色電波由申城發向全國——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正式登陸全國藝聯各大影院。《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從電影到舞劇再到舞劇電影的藝術探索中,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傳承紅色文化,賡續永不消逝的“電波”精神。英雄城市給足演員“底氣”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影城公映,現場觀眾們被精彩的劇情、舞蹈、表演深深吸引。當優美精彩的旗袍舞、蒲扇舞、街頭追逐戲等經典片段展現在大銀幕上時,觀眾們時而隨緊張劇情驚呼,時而因唯美畫面讚嘆,時而被感動抽泣落淚。交流環節,男主角王佳俊分享了“觸電”感受:“作為一個舞者,我帶著舞劇電影走進上海國際電影節,面對那麼多導演、演員的審視。《電波》展示了不同元素,代表了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開放、包容與創新,這就是我的底氣。”女主角朱潔靜用“初生牛犢不怕虎”形容第一次踏足大銀幕的自己:“沒有怯場,源於《電波》帶給我們的自信。六年來舞劇演出600多場,我們站在舞臺上與角色相愛相容,帶來了一種‘我很強大’的信念。”臺上妙語連珠,台下還“藏”著不少頗有淵源的觀眾,他們第一時間趕來欣賞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表演藝術家孫道臨的女兒孫慶原和好友們組成“觀影團”,來見證這個經典IP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看到電影最後一幕,響起父親道出‘同志們,永別了’的聲音,我的眼淚掉了下來。舞臺和電影表演融合在一起,向經典致敬。”“舞臺與電影所使用的‘語言’大不相同,轉換與融合難度很高。看得出鄭大聖導演作出的創新努力,在此向主創們致敬。”主持人曹可凡還打趣地誇讚了兩位主演的首次“觸電”表現,“你們在生活化表演的部分也如此出色,將來可以演一部偶像劇!”觀影過程也是“解碼”之旅昨天來到見面會現場的觀眾都是“鐵粉”,他們在6月7日上影節開票當天就“秒殺”了門票。“畫面美得讓人窒息,在大銀幕和杜比音效的加持下,沉浸在視覺盛宴裏”“在電影中看到演員的表情細節,有了全新體驗”等反饋高頻出現,有觀眾評價:“整部影片沒有一句臺詞,沒有大場景,沒有大的後期特效,看完卻必須用‘震撼’來形容。”當被問及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細節時,有觀眾提到了“安全出口”的燈牌細節,“這個鏡頭一齣來旁邊就有人説‘是不是穿幫了?’我覺得,這肯定不是穿幫。它暗示了李白明明可以退到安全地帶,卻勇敢選擇了面對危險和犧牲”。不少觀眾都有同感,表示自己特別享受尋找“密碼”的爽感,“密碼雨”“油畫天空”和練功廳舞段激發了特別的觀影趣味。主創團隊則把整個觀影過程比作一場“解碼”之旅。“這些鏡頭背後有怎樣的表達,大家不妨帶著問題去電影裏找答案。”導演崔軼説。(記者 宣晶 實習生 臧韻傑)
    2024-06-19 09:54:21上海國際電影節
  • 光影為媒,搭建全球電影市場的新連結
    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的大門正向世界敞開。“來到上影節,真的太美好了!”巴西裏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策展總監伊爾達·聖地亞哥坐了35小時的飛機,輾轉來到申城,參加“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的系列活動。“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觀賞各種類型的影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交流,找到與全球電影市場的新連結。”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閉幕儀式昨晚在浦東美術館舉行。今年是“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與“一帶一路”電影周創辦的第六年。2018年,“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誕生至今,成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首批29個國家的31家電影機構發展至48個國家、55家機構,每一位成員的加入都為電影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與多元性。六年來,超過150部影片在國內外開展了300余場巡展,規模和影響力日益壯大。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看著“一帶一路”電影周起步、發展、壯大,他笑言:“在‘一帶一路’電影周,我看過120多部影片。對這個單元,我越來越感興趣,因為它超越了已有的知識,持續不斷提供新的信息。它能讓我成長,學到了很多東西。”聚國際星光,推動多元文化交流對話“我們非常注重跨國合作帶來的新機遇,去尋找超越文化差異的好電影。”伊爾達·聖地亞哥坦言,裏約電影節選片時會在電影大師與青年導演的作品之間尋求平衡,“在呼應觀眾好奇心的基礎上,帶來一些其他風格的影片,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作品以全新的視角進一步審視世界當下的狀況。當然,我們也希望在更大平臺展映巴西電影。”智利瓦爾迪維亞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吉勒莫·奧利維亞斯告訴記者:“我們的城市位於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脈旁。儘管瓦爾迪維亞電影節規模非常小,但這些年已經成為智利,乃至拉美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吉勒莫表示,許多智利電影製作人來此展示自己的處女作,營造出鼓舞人心的藝術氛圍。“受邀加入‘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後,我們發現了超越傳統發行渠道,與新觀眾和專業人士分享智利電影的新機會。”以“勇氣之路”為主題,18部影片在本屆“一帶一路”電影周與觀眾見面。勇氣象徵著電影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挑戰的堅韌不拔、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激勵著電影人們不斷前行。來自智利、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的影片展現各國繽紛的文化、多元的文明,主創團隊用自己的才華和熱情,為觀眾呈現一部又一部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佳作。“作為一個拉丁美洲電影節,如何找到新的方式來滿足觀眾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跳出常規思維,與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合作。”吉勒莫説,“‘一帶一路’朋友圈有著巨大潛力,可以在全球影院傳播創意能量,促進合作,催生更多以多樣性文化交流為核心的電影創作、製作和發行熱點。”以電影為媒,開啟雙向奔赴的光影之旅以電影為媒,一段雙向奔赴的光影之旅已然開啟。六年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人行業代表加入“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超過150部影片在國內外開展了300余場展映活動。2019年,《何以為家》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合作引進的首部黎巴嫩影片,在中國大陸取得3.76億元驕人票房,充分展示了“一帶一路”倡議下電影交流的巨大魅力。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黃群飛透露,從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有超過80部來自俄羅斯、馬來西亞、泰國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影片進入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累計票房近32億元。“電影産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産業,需要各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深化國際合作不僅可以推動各國電影産業的繁榮發展,還可以為電影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創作靈感。我們希望能與‘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繼續開展積極溝通,進一步拓寬合作渠道。”黃群飛説。越來越多中國電影閃耀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大銀幕。今年年初,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巡展來到第22屆孟加拉國達卡國際電影節,《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父輩》《雄獅少年》等17部國産影片集中亮相。其中,劉輝監製的《臍帶》入圍了電影節競賽單元“亞洲電影競賽”,並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文化是流動的、交融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平臺,讓文化真正流動起來。”劉輝感言。據悉9月,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攜手匈牙利米什科爾茨國際電影節舉辦“聚焦中國”展映單元,推動中國與匈牙利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記者 宣晶)
    2024-06-19 09:54:40上海國際電影節
  • 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昨舉行,業界代表展開熱議—— 如何為中國電影注入持久生命力
      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金爵電影開幕論壇。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電影市場強勁復蘇,票房大幅提升,宣發形式日趨多樣,口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電影人如何持續深耕精品創作,為觀眾貢獻更多題材多元、類型豐富的口碑佳作?昨天,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在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廳舉行,電影行業領軍人物以“光影之路 煥新啟航”為主題建言獻策,推動電影産業高品質發展,助力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拓展類型片、製作工業化、IP深度開發、AI技術引入……多元理念紛紛涌入,如何為中國電影注入持久生命力?“商業、藝術、技術和人文是電影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認為,結合商業類型片特質,融入藝術元素和新技術表達,呈現深邃的人文情懷,才能成就一部好電影。系統開發IP,引領中國電影産業健康發展在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征程中,電影人應該做些什麼?“科幻電影代表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實力。與好萊塢等成熟市場相比,當下中國科幻電影和動畫電影還有較大發展空間。”論壇現場,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率先放出重磅消息:公司將與三體宇宙聯合開發科幻電影《三體》,由張藝謀擔任導演,目前處於前期運作階段。“這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大作,希望它不僅能抓住原著小説的精髓,還能帶來一些突破和創新,並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收穫。”在王長田看來,中國電影市場雖紅火,但類型片的發展並不均衡,比如動畫電影佔好萊塢票房15%左右,而在中國電影市場長期佔比不足10%。“《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影片讓業界看到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王長田透露,光線傳媒堅持每年出品兩三部動畫電影,未來每年將增加到四五部。近日,孫悟空、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中國動畫界“頂流”IP閃現上海影城,為“上影之光”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同時,上影官宣了一批重量級電影項目,其中,“奇譚宇宙”首部動畫電影正式定名《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計劃2025年暑期登陸大銀幕。“強化IP概念是破除産業壁壘、解決商業和藝術矛盾的有效途徑。”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認為,實現中國電影持續高品質發展不能僅依靠票房,而要深度開掘IP價值。”2023年《中國奇譚》系列動畫一炮而紅,大電影則講述小豬妖將開啟一段全新的冒險之旅,是與短片同步開發的獨立故事。該片自去年上影節期間宣佈啟動以來備受矚目,如今原班人馬繼續操刀。“浪浪山”取自網友討論之中熱度頗高的詞語,如今已成為年輕人職場故事的代名詞。“創作者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元,電影市場正處於良性態勢。我們需要從理念、操作到價值評估,著力對IP進行系統性開發,引領相關産業健康發展。”王健兒表示,未來“奇譚宇宙”將有多種形式的衍生周邊落地,包括一系列商業合作。從2013年拍攝《智取威虎山》起,博納影業陸續推出《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打造“山河海”三部曲,還投拍了《烈火英雄》《決勝時刻》《中國機長》“中國驕傲三部曲”、《長津湖》《無名》《中國醫生》“中國勝利三部曲”等,探索主旋律商業大片的新模式。“宏大敘事、製作體量不斷升級,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于冬透露,公司正在策劃“海外三部曲”,“中國企業家在世界舞臺的打拼故事,會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好題材”。阿裏影業總裁李捷透露,據調研統計,觀眾口味的變化週期約6至12個月,而電影製作週期一般為24至36個月。“電影製作的難點之一就在於,如何在創作的長週期中打造契合觀眾短期需求的作品。”為此,阿裏影業計劃推出一批具有“抗週期性”的華語巨制。“想讓觀眾心甘情願走進影院,電影必須以優質視聽效果奉獻無可替代的沉浸式體驗,‘品質感’是電影與短視頻、劇集和綜藝最大的差別。此外,我們要通過電影的載體,達成觀眾與個體命運、家國情懷的強烈共鳴。”中國電影“走出去”是結果,不是起點“電影是心靈的語言,也是表達不同世界觀的語言。”導演李少紅説。近年來,中國電影紮根本土文化,呈現東方審美,受到國際影壇的關注和認可。前不久,管虎執導的新片《狗陣》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最高獎,一人一狗互相救贖的溫暖故事打動了海外觀眾和評委。“創作這部電影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通過電影鏡頭説出心裏流淌的聲音。”管虎認為,電影與音樂、繪畫一樣,有著全人類共通的情感。“雖然觀眾的文化背景有差異,但電影能給予他們另一種生命體驗,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禮物。”“《封神》是為中國觀眾拍攝的神話史詩,沒想到也獲得了海外觀眾的喜愛。這説明電影本身擁有跨越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外國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興趣。”導演烏爾善透露,《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將於7月在全球法語區上映,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比如父子親情是我創作《封神》最強烈的情感動機之一,人類基本的關係激發了外國觀眾的共鳴。”烏爾善表示,只要表達精神世界,呈現真實情感,中國電影自然而然就會走進全球觀眾的心裏。“‘走出去’是結果,不是起點。”      6月15日,華人影業投拍的電影《解密》劇組亮相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領銜主演劉昊然,特別主演吳彥祖、俞飛鴻等走上紅毯。該片根據麥家的同名小説改編,以20世紀40年代為背景,講述數學天才容金珍,因為非凡的才華被招募至秘密單位701,破解密碼“紫密”的故事。美國演員約翰·庫薩克受邀出演,在拍攝過程中,他被中國電影人的熱情打動,驚嘆中國團隊的精細專業程度甚至超過了好萊塢。在華人影業總裁應旭珺看來,“請進來”和“走出去”應是一體兩面。“在合作共事中,中方深入了解世界電影的格局和生態,海外演職人員則對中國電影有了切實的體會。”當下,電影國際合作呈現出哪些新態勢?“我們正在探索‘中國主控+國際資源’的新模式,推動中國電影融入全球産業鏈。”應旭珺説。作為由中國主控的深海怪獸大片,《巨齒鯊》系列創造了中外合拍真人電影的票房紀錄。“《巨齒鯊》向全球展現了中國電影産業的又一次飛躍,在類型化表達與視效工業發展的協同下,將中國IP推向國際舞臺。”應旭珺透露,除了《巨齒鯊3》啟動開發之外,華人影業還將開拓更多深海科幻冒險題材,同時挖掘中國海洋誌怪神話故事,進行華語深海冒險題材電影的嘗試。(記者 宣晶 實習生 臧韻傑)
    2024-06-17 10:21:29上海國際電影節
  •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舉行 各項大獎揭曉
    6月17日晚,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了金爵獎頒獎典禮,金爵獎各大獎項逐一揭曉。金爵獎最佳影片由日本影片《658公里、陽子的旅途》獲得,此外該片的室井孝介與浪子想獲得最佳編劇,菊地凜子獲得最佳女演員。西班牙影片《遺跡的聲音》獲得評委會大獎和最佳攝影。中國影片《不虛此行》的劉伽茵獲得最佳導演,胡歌獲得最佳男演員。中國影片《第八個嫌疑人》的大鵬同樣獲得最佳男演員。中國影片《尋她》獲得藝術貢獻獎。此外,《追尋那只鳥》獲得最佳動畫短片,《故園》獲得最佳真人短片,《土狼的四個靈魂》獲得最佳動畫片,《焦慮貝魯特》獲得最佳紀錄片。本屆電影節金爵獎由主競賽、亞洲新人、紀錄片、動畫片和短片五個單元組成,共收到來自12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800部作品。入圍金爵獎五個單元的53部作品中,世界首映達36部,國際首映12部,成色十足。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53個入圍劇組主創,毫無缺席齊齊匯聚上海,以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名義,與中國影人和觀眾展開了一場令他們難以忘懷的交流。本屆電影節,包括入圍金爵獎五個單元的17部中國影片在內,共展映了75部中國影片。以“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為開幕論壇主題,本屆電影節金爵論壇進行了12場行業對話,來自各個領域的代表與電影行業的中外嘉賓們展開了專業對話,話題覆蓋電影全産業鏈。進入第五年的“一帶一路”電影周,在交流互鑒中進一步完善健全長效發展機制。本屆電影節期間,聯盟中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位成員機構嘉賓聚集一堂,分享成果、交流經驗。“一帶一路”電影周在上海和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合肥放映20部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極具本土特色的優秀影片。至本屆電影節結束,“一帶一路”電影周共展映來自49個國家、115位導演的111部新作品。秉持“立足亞洲、關注華語、扶持新人”的辦節定位,上海國際電影節不斷夯實電影産業鏈人才培養這個環節。本屆電影節的電影項目創投共收到679個有效項目申報,經過遴選,33個項目入圍,其中8個“青年導演項目”、2個“國際合作項目”、13個“創作中項目”、10個“製作中項目”,活動期間共完成643場洽談。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還全面回歸線下。共有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家展商參與線下市場,涵蓋製片發行、拍攝基地、內容生産、後期製作、影視院校、投資融資、技術支持等電影産業鏈環節,舉辦了9場市場活動、5場市場放映。今年是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30週年。影迷的熱情,影人的願景,濃縮了這座城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為世界所看見。(總臺記者 魏然 張倩)
    2023-06-19 09:47:08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A類電影節 ,也是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