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電影之城”每個切面都璀璨奪目
      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  土耳其電影《康托》映後合影。  上海影城觀眾熙熙攘攘。  上海街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  本文配圖均由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提供1500場展映呈現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光影世界,19—35歲年齡段觀眾佔比近八成,電影節10天創造經濟效益50億元,超過99%的受訪觀眾表示明年會再次參與……6月13日至6月22日在滬舉辦的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期間,“電影之城”每個角度的切面都璀璨奪目。大平臺:“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紛呈”“亞洲電影有自己的基因,我們的片子則帶著濃厚的拉美基因,觀眾可以從中感受拉美風情。這裡面既有人與自然的交融,也包含著情感的糾纏。”阿根廷、智利和西班牙聯合製片的影片《越境重生》製片人尼古拉斯·格羅索説。該片來到本屆上影節參加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選並進行世界首映。巴西影片《風暴》歷時15年拍攝完成。製片人埃利亞妮·費雷拉和導演弗蕾維亞·卡斯特羅同樣將這部作品帶來參加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選並世界首映。影片收穫觀眾共鳴,讓她們十分欣慰:“我們的故事反映的不僅是巴西的現實,也希望借此傳遞更多女性的聲音。”作為中國唯一國際A類電影節,創辦于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不論展映還是評獎,其廣泛的國家與地區分佈,都呈現出全球電影文化的多元面貌。本屆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意大利電影大師朱塞佩·托納多雷説:“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紛呈。”本屆電影節金爵獎評選和國際影片全球徵片收到來自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00余部影片報名,創歷史新高。49部進入五大單元評選的參賽影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38部為世界首映。金爵獎評委會的21位評委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的13個國家和地區,為文明互鑒提供豐富樣本。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林國淑説,金爵獎入圍影片是她的“必看”,“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文風情和電影敘事方式”是她熱愛金爵獎影片最重要的原因。金爵獎主競賽單元12部入圍影片各有特色。其創作者既有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這樣被譽為“中亞電影的詩意象徵”的吉爾吉斯斯坦導演,也有作品多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的中國導演曹保平,還有中國青年導演仇晟,老中青三代都呈現了不俗的創作實力。最終摘得本屆金爵獎最佳影片獎的影片《黑,紅,黃》,便是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的新作。影片將鏡頭對準當地歷史悠久的地毯編織藝術,用黑、紅、黃三色交織的地毯,講述了一段極具感染力的情感故事,很多觀眾評價“被深深打動”。曹保平憑藉新片《脫韁者也》二獲金爵獎最佳導演獎。2015年,他執導的影片《烈日灼心》在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斬獲金爵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獎。曹保平説:“10年內兩次獲獎,讓我看到上影節對創作者的鼓勵和它的多元與包容”。大節日:全球影迷奔赴光影“夢境”上影節歷來是影迷的節日。正值上海“電影之城”三年行動計劃發佈一週年,這座超大城市在這個6月,將光影融入生活,讓奔赴上影節的全球影迷瞬間進入光影“夢境”。本屆電影節影片展映依舊很有辨識度,近40個單元形成從“華語新風”到“今日亞洲”“世界萬象”的清晰策展層次。本屆電影節在上海43家展映影院放映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部影片,共1500場。截至本屆上影節閉幕,觀影人次近50萬,約1/3影迷來自外地,蘇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數量列前三。縱覽展映片單,既回溯經典大師作品,又緊跟當代電影潮流;既深入挖掘多元題材,又充分展現新銳導演創作活力。片單中既有熱門佳作,也有“滄海遺珠”。許多影片在技術與美學層面上有不少突破。獨具魅力的“上影節片單”,引爆影迷的觀影熱情,開票首日8個小時內,全部售罄影片共119部,總放映場次超一半售罄。考驗影迷的環節也不少——今年電影節,在上海影城和大光明電影院特別推出3場馬拉松放映活動,包括大衛·林奇作品《橡皮頭》《妖夜慌蹤》《穆赫蘭道》聯映、庵野秀明等的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四部曲聯映以及克洛德·朗茲曼的長紀錄片《浩劫》。這些馬拉松放映時長達6—9小時,搶到票與沒搶到票的影迷都感到“痛並快樂著”。清晨,當看完《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通宵場的影迷走出影廳時,還遇到特意趕來鼓掌説“恭喜看完”的粉絲。上影節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們一直都相互成就。本屆上影節特別策劃近百場觀眾見面會。葡萄牙導演安東尼奧·費雷拉一接到其作品《被記住事物的氣味》入圍的消息,就第一時間訂票來上海。該片放映結束時,不少觀眾落淚,甚至有觀眾泣不成聲。該片主演何塞·馬丁斯當時就坐在觀眾席中,特別安慰了那位哭泣的觀眾。有觀眾在社交平臺上詳細描述了這一情景。安東尼奧·費雷拉得知後表示:“把觀眾看哭,這讓我欣慰。這意味著觀眾接收到了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在電影之城,轉角就能遇到電影大師——因再刷《天堂電影院》而哭腫了眼睛的影迷蓮子米,走進位於上海影城附近的餐廳,發現該片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竟然就坐在鄰座。蓮子米説,能當面表達對導演作品的喜愛,讓她非常激動。在上影節觀眾滿意度調查中,受訪者對本屆電影節總體滿意度達86.2分。當影迷們快樂地奔走在全市各大展映影院之間,上影節和上海為影迷創造的巨大電影文化空間,也真正變得更沉浸、更生活、更有態度。大消費:影廳之外,與城市共振2025年是“中國電影消費年”。本屆上影節積極發揮自身影響力,聯動各類社會力量,讓一張小小的票根發揮重要文化節展的品牌“漣漪效應”,促進上海的城市經濟活力。第三方初步統計顯示,截至6月21日,本屆電影節給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旅遊和零售等其他行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達49.97億元。影院周邊商圈餐飲、購物消費環比日常增長4.11%。29.2%的觀眾專程赴滬觀影,人均停留6天,貢獻城市旅遊收入約17.74億元。本屆上影節推動各展映影院結合自身排片及周邊優勢,讓看電影聯動其他文藝生活,形成文藝消費集群。可以逛市集:在上海展覽中心的國際影視市場、浦東比斯特購物村廣場,都設置生活市集;嘉定影劇院舉辦“非遺市集”,通過美食、文創、藝術與影視的融合,打造集視覺、味覺與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消費場景。可以看展覽:曹楊影城二樓大廳的“仰望”手繪電影海報展,致敬“以畫筆雕刻時光、傳遞電影之美的匠心時代”;大光明電影院的“中國電影120週年暨鄔達克密碼特展”,帶領觀眾追溯電影與城市的百年淵源。展映影院還聯動其他消費業態,相互獲客賦能。打卡是很便捷的參與方式,很多影院推出或復古或炫酷的打卡圖案。在大光明電影院,光明乳業聯合影院推出票根互動機制,影迷憑當日電影票票根,即可現場兌換一張光明優倍透卡,讓不少影迷開心不已。文創也是上影節和各大展映影院吸引影迷消費的“法寶”。今年上影節官方文創包括30多個品類、60餘款産品,約80%是新款,其中最受歡迎的3個單品是票夾、“趕場ing”的白傘和致敬大衛·林奇的冰箱貼。吃飯更是頭等大事。今年,上影節和美團、大眾點評合作推出觀影套餐。大多數位於商圈的展映影院都與所處商業體的餐飲商戶開展聯動。大光明電影院的“夜半”光影餐廳人氣頗旺。電影開場前,影迷紛紛帶著票根來換購9.9元一杯的上影節特調印花咖啡。備受影迷歡迎的《電影生活手冊》首次融入城市文旅元素,還貼心地推介很多小龍蝦店,被熱愛美食的影迷收藏後“調侃”:“上影節真的坐實了它其實是‘上海國際小龍蝦電影節’!”10天的光影盛宴,10天的欣喜和感動,卻能長久地留在影迷心間。一次又一次來上影節的電影人,一年又一年追逐上影節的影迷,都在用行動詮釋一句話:電影,真是一場迷人的夢。(曹玲娟
    2025-06-27 09:34:21上海國際電影節
  • 日常生活的崩塌與重建 觀上影節金爵獎三部獲獎影片
    電影《黑,紅,黃》《夏日沙上》《脫韁者也》海報或許,面對滿是不確定的甚或一地雞毛的生活,使得我們即便在觀賞電影的時候,也無法抽身而去。確實,優秀的電影從來不僅僅是故事,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身的生存困境與可能的出路。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三部獲獎影片:日本的《夏日沙上》(評委會大獎)、吉爾吉斯斯坦的《黑,紅,黃》(最佳影片)、中國的《脫韁者也》(導演獲最佳導演),它們雖然文化背景不同、藝術風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內核——講述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崩塌與重建中尋找意義。生活的崩塌往往不是轟然巨響,而是無聲潰散。《夏日沙上》裏主人公小浦的崩潰,不是來自幼子夭折那一刻的劇烈悲痛,而是之後漫長的日常瓦解,他依然吃飯、睡覺、走路,但一切都成了機械的重復。妻子離他而去,他工作的造船廠倒閉,他像一具空殼遊蕩在長崎的夏日裏,連汗水都像是乾涸的砂礫。這種“日常的死亡”比戲劇化的悲劇更為殘酷,因為它如此真實,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對應——誰不曾經歷過生活意義和價值的蒸發?當工作變成麻木的打卡,當婚姻淪為沉默的共處,當夢想被現實磨成碎屑,我們和小浦一樣,被困在一種看似正常卻空心化的生活裏。《黑,紅,黃》裏四處遊走的手藝人圖爾杜古爾,展現了另一種崩塌——不是突然的打擊,而是經年累月的孤獨。她日復一日地編織地毯,技藝精湛,卻孤寂寥落,無人與之分享。她受邀到一個村子裏為一位老奶奶編織毛毯時,認識了鬱鬱不得志且與妻子時常爭吵的馬伕卡德爾,兩人竟萌生情愫,但這只是一道短暫的光亮,最終歸於沉默。她的生活並沒有被某件事摧毀,而是被時間本身慢慢抽空。這種“慢性的陷落”或許比突如其來的崩潰更為普遍,不少人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表面看來平靜得連一個漣漪都沒有,其實內裏早已荒蕪。而《脫韁者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現了更荒誕卻也更現實的日常崩塌。“廢柴”馬飛是一個被高利貸逼到墻角的普通人,在不堪忍受的遭遇下,竟然“拐走”外甥。事態由此脫韁失控。馬飛的“綁架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就像我們有時試圖用錯誤的方式解決生活危機一樣可笑又可悲。他生活的失控,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與道德困境,顯示了普通人在社會系統力量面前的渺小無力和挫折感。這三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日常如何成為痛苦的載體,而生活的崩塌,滲透在每一天的微小潰敗中。它們之所以讓我們怦然心動,不僅在於展現了生活的崩塌,更在於揭示了重建生活的可能。而這樣的重建,往往不是通過宏大的救贖敘事,恰恰在於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細節。《夏日沙上》的生活重建始於最普通的日常互動。妹妹突然將女兒丟給小浦照顧,一下子打破了小浦自我封閉的世界,“不懂愛的少女”和“失去愛的男人”被迫共處一個屋檐下,起初充滿尷尬與衝突。但正是在這些瑣碎的日常裏——一頓難吃的飯、一次沉默的散步、一場突然的爭吵——理解和認知悄然生長。影片最後那場震撼的大雨,象徵著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獲得釋放,而這場釋放的前提,是之前無數個微小日常的積累,如同鏡頭中那些被拿出去盛接雨水的鋪了一地的罈罈罐罐,讓我們看到生活不會因為某個頓悟瞬間就會變好,而是在每天的笨拙嘗試中慢慢修復,並開始學習如何帶著傷痕繼續前行。《黑,紅,黃》的生活重建則藏在未完成的藝術裏。許多年後,圖爾杜古爾的地毯依舊沒有織完,而卡德爾卻已離世,當她將這張黑紅黃三色交織的地毯鋪在他的葬禮上時,意味著對於生活中的缺憾的接受。影片沒有給出她從此釋懷的結局,而是讓她的孤獨與懷念融入日常勞作中,帶著未竟的情感繼續編織,繼續生活。也許這樣的重建並不完美,卻是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我們很少能徹底解決痛苦,更多的是學會與之共存,明白不必等待完美無缺才開始生活,破碎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脫韁者也》的荒誕背後,是人際關係的意外修復。馬飛的綁架計劃徹底失敗,但在一派混亂中,他和外甥之間産生了微妙的聯結。影片沒有讓他們的關係突然變得溫和,而是讓兩個原本冷漠的人在怪誕的處境中被迫直面彼此。這種非正常狀況下的“親密”看似極端,卻也映射了現實,有時,正是生活的失控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些被忽視的點滴情感。三部電影都讓生活的重建發生在日常的裂縫裏,而非某種戲劇化的轉折中。真正的救贖不是突然降臨的奇跡,而是每一天的微小堅持,在破碎處尋找微光。電影非但讓我們看見了生活的崩塌與重建,也讓我們看見了日常背後的神性——那些平凡時刻裏隱藏的永恒意義。長崎的夏日炎熱、黏膩,汗水浸透衣衫,海風帶著鹹腥味。《夏日沙上》以精準的細節使影片的真實感撲面而來,每個鏡頭卻被賦予了一種莊重的肅穆。當小浦站在海邊,陽光刺眼,海浪重復拍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環境的真實,還有超越個人的宇宙節奏。日常生活無論如何變化,即使坍塌,大自然仍在繼續,這提醒我們,痛苦在漫長時空中總是一個剎那,生命本身有其恒久的韻律。《黑,紅,黃》裏的中亞草原遼闊而寂靜,織毯的經緯交錯如同命運的脈絡。圖爾杜古爾的手指在毛線間穿梭,動作單調卻充滿儀式感。影片將她的孤獨勞作提升至近乎神聖的狀態——她不是在逃避痛苦,而是在編織中與痛苦對話。這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日常,那些唧唧復唧唧的重復、循環,是否也可以是一種修行?馬飛的狼狽逃亡充滿市井氣息,《脫韁者也》將津門街頭的嘈雜混亂展示無遺,正是在這種粗糲的日常生活再現中,影片捕捉到了人性的閃光點。馬飛的失敗讓他變得更加真切而完整,他的荒誕反而讓他更接近人性的本質,而人性在異化環境中的微小抵抗,可能正是生活重建的起點。同時,我們也看到生活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不在“成功”,而在真實地活著,保持內心的善良甚至脆弱。這三部入圍本屆金爵獎的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正是因為抓住了普遍的人類經驗——生活有時介於崩塌與重建之間,而生活的崩塌與重建又都發生在日常之中。生活既是我們痛苦的源頭,也是我們救贖的路徑。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離日常,而是建立起深入其中的勇氣和信心。事實上,當我們為小浦的沉默而心痛時,為圖爾杜古爾的未完成地毯而唏噓時,為馬飛的荒誕處境而苦笑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處理自己的未竟之事、未言之痛與未流之淚,並在觀影中訓練自己撿拾細微日常的能力。(簡平)
    2025-06-26 09:56:00上海國際電影節
  • 中亞影片連續問鼎上海國際電影節引發關注
      6月21日,獲得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的吉爾吉斯斯坦影片《黑,紅,黃》劇組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揭曉已有多日,本屆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吉爾吉斯斯坦電影《黑,紅,黃》依然熱度不減。近年來,中亞影片及其導演、演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斬獲頗豐,2024年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為哈薩克斯坦的《離婚》,此番吉爾吉斯斯坦作品問鼎金爵獎,進一步激起了觀眾對中亞地區風土人情的好奇和對當地傳統文化的關注。《黑,紅,黃》通過講述吉爾吉斯斯坦一個小村莊發生的故事,展現了當地自然風貌、文化習俗與日常生活,增進了人們對該國的了解。連日來,上海影評人紛紛撰文高度評價這部極具吉爾吉斯斯坦民俗風情的愛情故事片。“影片展現村莊周圍山巔積滿皚皚白雪的崇山峻嶺,穿過小村莊的帶有泥漿的湍急河流,讓觀眾看到了該國人民生存的自然環境;鏡頭中卡迪爾(男主人公)的妻子烤餅時輕哼的曲調,讓觀眾領略到當地民族音樂的魅力,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展現村落的遊牧生活場景,讓觀眾了解到當地獨特的遊牧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性格等……”資深影評人趙建中在參與社交媒體討論中,不吝讚美之詞。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對影片的評價也很高。李建強讚譽《黑,紅,黃》的導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他的電影通常融合現實主義與詩意敘事,擅長運用細膩滑潤的電影語言展現中亞濃郁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感。”還有一些觀眾直接在網上留言,被片中美景吸引,希望下一站旅行就去中亞。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于6月13日至22日舉行,展映世界各地的400多部佳片。《黑,紅,黃》從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12部入圍影片中脫穎而出,獲最佳影片殊榮。故事講述20世紀90年代鄉村織毯手藝人的愛情經歷。片中兩位女性主角,在現實中,一人是舞臺劇演員,另一名是擁有豐富經驗的女導演。由意大利導演托納多雷領銜的評委會讚譽,這部影片“當場燈亮起,它依然迴響在心”。該片導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在上海對媒體表示,吉爾吉斯斯坦當地的手工織毯技藝非常發達。根據編織傳統,一般最常用的兩種顏色是紅與黑,“而我們的主人公,在傳統的兩色基礎上,加上了她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愛”。他還説:“我也期待與中國同行能進行合作,我對吉中合作拍攝電影持開放態度。”(記者許曉青、周心怡)
    2025-06-25 09:49:54上海國際電影節
  • 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揭曉金爵獎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最佳導演獎的導演曹保平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1日晚揭曉金爵獎。吉爾吉斯斯坦影片《黑,紅,黃》獲金爵獎最佳影片。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和中國影片《長夜將盡》獲評委會大獎。本屆電影節共有49部作品入圍金爵獎主競賽、亞洲新人、紀錄片、動畫片、短片等五大評獎單元,備受矚目的金爵獎主競賽單元,共有12部中外影片入圍。其中,金爵獎最佳編劇歸屬波蘭影片《失衡的夢想》的兩位編劇,德國和瑞士聯合出品影片《德瓦克先生,你相信天使嗎?》獲最佳攝影獎。葡萄牙和巴西聯合出品影片《被記住事物的氣味》中的男主角若澤·馬丁斯獲最佳男演員獎。中國電影力量在金爵獎角逐中也光彩奪目。在主競賽單元,中國導演曹保平憑藉其執導的《脫韁者也》獲金爵獎最佳導演,這是曹保平第二次獲此殊榮。《長夜將盡》女主角、中國演員萬茜摘得最佳女演員殊榮。藝術貢獻獎歸屬仇晟導演的中法合拍片《比如父子》。在其他單元中,西班牙紀錄片《與康斯坦莎共雕時光》獲金爵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獎則歸屬法國、瑞士、比利時三國合拍片《靈雀密語》;中國作品《野鴉》獲金爵獎最佳真人短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聯合製作的《兒子》獲最佳動畫短片。此外,中國、斯裡蘭卡、印度、菲律賓等國的新人新片獲亞洲新人單元獎項。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今年電影節期間還舉辦了金爵電影論壇、“一帶一路”電影周等。電影節展映活動將持續至22日,今年共有400多部中外影片參加展映。(記者許曉青、周心怡)    6月21日,《長夜將盡》女主角、中國演員萬茜摘得最佳女演員殊榮。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評委會大獎的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劇組(左)和中國影片《長夜將盡》(右)劇組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葡萄牙和巴西聯合出品影片《被記住事物的氣味》中的男主角若澤·馬丁斯獲最佳男演員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最佳影片的吉爾吉斯斯坦影片《黑,紅,黃》劇組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藝術貢獻獎的《比如父子》導演仇晟(右)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2025-06-23 09:36:16上海國際電影節
  • 光影之中,傳遞和平的信號
      《風雲兒女》由田漢、夏衍編劇,袁牧之、王人美等主演。袁牧之在片中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圖為《風雲兒女》劇照。當昨晚的上海影城銀幕亮起,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展映影片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以2K修復版重現,左翼的批判性、市井的煙火氣、詩意的鏡頭語言在此交融,贏得全場觀眾的掌聲。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在上週六的金爵盛典上,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意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站在聚光燈下深情高呼:“致敬和平,電影永生!”本屆上影節中,從袁牧之烽火年代的藝術吶喊,到《浩劫》對戰爭暴行的9小時凝視,再到《地道戰》《拯救大兵瑞恩》的革命智慧與人性呈現……光影之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精神從未褪色。從黃浦江畔到延安窯洞:用鏡頭構築救亡精神1935年,上海金城大戲院(今黃浦劇場)銀幕亮起《風雲兒女》。袁牧之飾演的詩人辛白華在國難當頭之際,于片中高歌《義勇軍進行曲》。這部由田漢撰寫故事梗概的影片中,袁牧之將知識青年的徬徨與覺醒凝練成具象的吶喊:“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句後來國歌中的歌詞,正是從他口中在黃浦江畔響起並傳遍中國,點燃了民族救亡的烈焰。上海電影節本次“袁牧之回顧展”放映的修復版,讓九十年前的聲浪穿透時空,觀眾仍能感受到膠片震顫中噴薄而出的救亡激情。1938年秋,戲劇才子袁牧之放棄上海優渥生活奔赴延安。在窯洞的煤油燈下,他加入中共首個電影團隊“延安電影團”。當攝影機開始轉動,鏡頭裏出現了毛澤東奮筆疾書的側影和白求恩在槍林彈雨中手術的專注。這部定名為《延安與八路軍》、後大部分底片遺失的紀錄片,開篇即聚焦黃帝陵——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鏡頭語言中奔涌著信仰的力量。他更將鏡頭對準紡車旁的老嫗、開荒的戰士、識字班的婦女,膠片滾動成為了“人民戰爭”的鐵證。這位左翼電影先鋒始終緊扣抗爭主題,本屆上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展映的片單中,《桃李劫》控訴社會不公,畢業生理想被時代碾碎的聲音振聾發聵;《馬路天使》裏底層歌女的悲歡,在音樂與叫賣聲中拼貼出戰時上海的聽覺地圖……這些修復重映的經典,讓90年前的抗爭吶喊穿透時間,中國電影人用鏡頭構築的無形卻堅韌的救亡精神重現在觀眾面前。九小時銀幕馬拉松:戰爭創傷的集體反思當鏡頭轉向歐洲戰場,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儀式感十足的排片方式,紀念著這場人類共通的苦難。上週六深夜10點多,UME影城散場通道上人影浮動,觀眾從凝重的寂靜中長舒了一口氣。法國紀錄片《浩劫》在此落幕——放映跨越下午和晚上。這部566分鐘的史詩耗費朗茲曼十三年時光,以口述史方式揭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傷疤。導演曾闡釋這種設計的深意:“讓觀眾有一種從地獄中走出來的感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這場“穿越地獄的旅程”成為影迷們對戰爭創傷的一次集體反思。對於上海來説,《浩劫》的到來本身即是一段傳奇。2004年的秋天,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翻譯的中文字幕被嵌入35毫米膠片拷貝,朗茲曼親臨復旦映后座談。上海影迷如朝聖者般聚集在相輝堂,從早上九點坐到夜幕降臨。這場“一生一次”的放映成為傳奇,卻鮮有人知道背後的伏筆——九年後,正是這條朗茲曼親自認可的字幕,出現在了201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2013年,博洛尼亞修復所的業務主管在午宴間透露《浩劫》最新數字修復版將在柏林首映。席間中國電影人吳覺人、徐鳶、王佳彥目光交匯的剎那,上海放映計劃已然誕生。當電影放映陷入“拆分為三部曲”的爭議時,“四眼老王”王佳彥在新浪微博發起排片方案投票,意外引發熱議,這部巨作竟成為當年最受期待的電影節焦點。最終,那屆上影節安排了兩場放映,一場參照2004年復旦的全天場,另一場則學習日本通宵放映的“地獄體驗”。2013年6月15日上午,張獻民提前抵達永華電影城,這位“中國最懂《浩劫》的學者”親手操作設備,為上海觀眾操作了影片第一部分的中文字幕;那年6月23日晚上的8點45分,《浩劫》在上海影城二廳做了第二場放映,也是那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唯一的通宵場放映。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浩劫》重返上海。今年的四眼老王幾乎“復刻”了當年的排片:白天開始的馬拉松場與閉幕前的通宵場和十二年前形成閉環。同時特別搭配紀錄片《我一無所有:朗茲曼的〈浩劫〉》,重現了導演如何以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逼迫歷史真相在倖存者顫抖的敘述中顯形。今年金爵獎評委會主席托納多雷表示,電影節承載著“傳遞和平與共存信號”的使命。這種精神在東西方戰爭經典的對望中愈發清晰。在“和合共生:中外電影的百年共振”單元中,好萊塢巨制《拯救大兵瑞恩》用震撼的諾曼底登陸場景,將觀眾拋入槍炮嘶鳴的戰場。與此呼應的是中國經典《地道戰》呈現的集體智慧,當鏡頭掠過冀中平原縱橫交錯的地下長城,普通農民用鋤頭與鐵鍬構築起讓侵略者膽寒的“草根防線”。電影中既封存著人類最深的苦難,也傳遞著抗爭的勇氣。當《風雲兒女》中那些粗糲卻熾熱的影像與《浩劫》中漫長而沉重的證言在電影節交匯,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真正的勝利不僅是戰場凱旋,更是記憶在時間長河中的永生。(臧韻傑)
    2025-06-17 09:35:21上海國際電影節
  • 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電影之城”每個切面都璀璨奪目
      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  土耳其電影《康托》映後合影。  上海影城觀眾熙熙攘攘。  上海街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  本文配圖均由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提供1500場展映呈現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光影世界,19—35歲年齡段觀眾佔比近八成,電影節10天創造經濟效益50億元,超過99%的受訪觀眾表示明年會再次參與……6月13日至6月22日在滬舉辦的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期間,“電影之城”每個角度的切面都璀璨奪目。大平臺:“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紛呈”“亞洲電影有自己的基因,我們的片子則帶著濃厚的拉美基因,觀眾可以從中感受拉美風情。這裡面既有人與自然的交融,也包含著情感的糾纏。”阿根廷、智利和西班牙聯合製片的影片《越境重生》製片人尼古拉斯·格羅索説。該片來到本屆上影節參加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選並進行世界首映。巴西影片《風暴》歷時15年拍攝完成。製片人埃利亞妮·費雷拉和導演弗蕾維亞·卡斯特羅同樣將這部作品帶來參加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選並世界首映。影片收穫觀眾共鳴,讓她們十分欣慰:“我們的故事反映的不僅是巴西的現實,也希望借此傳遞更多女性的聲音。”作為中國唯一國際A類電影節,創辦于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不論展映還是評獎,其廣泛的國家與地區分佈,都呈現出全球電影文化的多元面貌。本屆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意大利電影大師朱塞佩·托納多雷説:“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紛呈。”本屆電影節金爵獎評選和國際影片全球徵片收到來自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00余部影片報名,創歷史新高。49部進入五大單元評選的參賽影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38部為世界首映。金爵獎評委會的21位評委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的13個國家和地區,為文明互鑒提供豐富樣本。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林國淑説,金爵獎入圍影片是她的“必看”,“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文風情和電影敘事方式”是她熱愛金爵獎影片最重要的原因。金爵獎主競賽單元12部入圍影片各有特色。其創作者既有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這樣被譽為“中亞電影的詩意象徵”的吉爾吉斯斯坦導演,也有作品多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的中國導演曹保平,還有中國青年導演仇晟,老中青三代都呈現了不俗的創作實力。最終摘得本屆金爵獎最佳影片獎的影片《黑,紅,黃》,便是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的新作。影片將鏡頭對準當地歷史悠久的地毯編織藝術,用黑、紅、黃三色交織的地毯,講述了一段極具感染力的情感故事,很多觀眾評價“被深深打動”。曹保平憑藉新片《脫韁者也》二獲金爵獎最佳導演獎。2015年,他執導的影片《烈日灼心》在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斬獲金爵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獎。曹保平説:“10年內兩次獲獎,讓我看到上影節對創作者的鼓勵和它的多元與包容”。大節日:全球影迷奔赴光影“夢境”上影節歷來是影迷的節日。正值上海“電影之城”三年行動計劃發佈一週年,這座超大城市在這個6月,將光影融入生活,讓奔赴上影節的全球影迷瞬間進入光影“夢境”。本屆電影節影片展映依舊很有辨識度,近40個單元形成從“華語新風”到“今日亞洲”“世界萬象”的清晰策展層次。本屆電影節在上海43家展映影院放映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部影片,共1500場。截至本屆上影節閉幕,觀影人次近50萬,約1/3影迷來自外地,蘇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數量列前三。縱覽展映片單,既回溯經典大師作品,又緊跟當代電影潮流;既深入挖掘多元題材,又充分展現新銳導演創作活力。片單中既有熱門佳作,也有“滄海遺珠”。許多影片在技術與美學層面上有不少突破。獨具魅力的“上影節片單”,引爆影迷的觀影熱情,開票首日8個小時內,全部售罄影片共119部,總放映場次超一半售罄。考驗影迷的環節也不少——今年電影節,在上海影城和大光明電影院特別推出3場馬拉松放映活動,包括大衛·林奇作品《橡皮頭》《妖夜慌蹤》《穆赫蘭道》聯映、庵野秀明等的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四部曲聯映以及克洛德·朗茲曼的長紀錄片《浩劫》。這些馬拉松放映時長達6—9小時,搶到票與沒搶到票的影迷都感到“痛並快樂著”。清晨,當看完《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通宵場的影迷走出影廳時,還遇到特意趕來鼓掌説“恭喜看完”的粉絲。上影節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們一直都相互成就。本屆上影節特別策劃近百場觀眾見面會。葡萄牙導演安東尼奧·費雷拉一接到其作品《被記住事物的氣味》入圍的消息,就第一時間訂票來上海。該片放映結束時,不少觀眾落淚,甚至有觀眾泣不成聲。該片主演何塞·馬丁斯當時就坐在觀眾席中,特別安慰了那位哭泣的觀眾。有觀眾在社交平臺上詳細描述了這一情景。安東尼奧·費雷拉得知後表示:“把觀眾看哭,這讓我欣慰。這意味著觀眾接收到了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在電影之城,轉角就能遇到電影大師——因再刷《天堂電影院》而哭腫了眼睛的影迷蓮子米,走進位於上海影城附近的餐廳,發現該片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竟然就坐在鄰座。蓮子米説,能當面表達對導演作品的喜愛,讓她非常激動。在上影節觀眾滿意度調查中,受訪者對本屆電影節總體滿意度達86.2分。當影迷們快樂地奔走在全市各大展映影院之間,上影節和上海為影迷創造的巨大電影文化空間,也真正變得更沉浸、更生活、更有態度。大消費:影廳之外,與城市共振2025年是“中國電影消費年”。本屆上影節積極發揮自身影響力,聯動各類社會力量,讓一張小小的票根發揮重要文化節展的品牌“漣漪效應”,促進上海的城市經濟活力。第三方初步統計顯示,截至6月21日,本屆電影節給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旅遊和零售等其他行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達49.97億元。影院周邊商圈餐飲、購物消費環比日常增長4.11%。29.2%的觀眾專程赴滬觀影,人均停留6天,貢獻城市旅遊收入約17.74億元。本屆上影節推動各展映影院結合自身排片及周邊優勢,讓看電影聯動其他文藝生活,形成文藝消費集群。可以逛市集:在上海展覽中心的國際影視市場、浦東比斯特購物村廣場,都設置生活市集;嘉定影劇院舉辦“非遺市集”,通過美食、文創、藝術與影視的融合,打造集視覺、味覺與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消費場景。可以看展覽:曹楊影城二樓大廳的“仰望”手繪電影海報展,致敬“以畫筆雕刻時光、傳遞電影之美的匠心時代”;大光明電影院的“中國電影120週年暨鄔達克密碼特展”,帶領觀眾追溯電影與城市的百年淵源。展映影院還聯動其他消費業態,相互獲客賦能。打卡是很便捷的參與方式,很多影院推出或復古或炫酷的打卡圖案。在大光明電影院,光明乳業聯合影院推出票根互動機制,影迷憑當日電影票票根,即可現場兌換一張光明優倍透卡,讓不少影迷開心不已。文創也是上影節和各大展映影院吸引影迷消費的“法寶”。今年上影節官方文創包括30多個品類、60餘款産品,約80%是新款,其中最受歡迎的3個單品是票夾、“趕場ing”的白傘和致敬大衛·林奇的冰箱貼。吃飯更是頭等大事。今年,上影節和美團、大眾點評合作推出觀影套餐。大多數位於商圈的展映影院都與所處商業體的餐飲商戶開展聯動。大光明電影院的“夜半”光影餐廳人氣頗旺。電影開場前,影迷紛紛帶著票根來換購9.9元一杯的上影節特調印花咖啡。備受影迷歡迎的《電影生活手冊》首次融入城市文旅元素,還貼心地推介很多小龍蝦店,被熱愛美食的影迷收藏後“調侃”:“上影節真的坐實了它其實是‘上海國際小龍蝦電影節’!”10天的光影盛宴,10天的欣喜和感動,卻能長久地留在影迷心間。一次又一次來上影節的電影人,一年又一年追逐上影節的影迷,都在用行動詮釋一句話:電影,真是一場迷人的夢。(曹玲娟
    2025-06-27 09:34:21上海國際電影節
  • 日常生活的崩塌與重建 觀上影節金爵獎三部獲獎影片
    電影《黑,紅,黃》《夏日沙上》《脫韁者也》海報或許,面對滿是不確定的甚或一地雞毛的生活,使得我們即便在觀賞電影的時候,也無法抽身而去。確實,優秀的電影從來不僅僅是故事,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身的生存困境與可能的出路。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三部獲獎影片:日本的《夏日沙上》(評委會大獎)、吉爾吉斯斯坦的《黑,紅,黃》(最佳影片)、中國的《脫韁者也》(導演獲最佳導演),它們雖然文化背景不同、藝術風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內核——講述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崩塌與重建中尋找意義。生活的崩塌往往不是轟然巨響,而是無聲潰散。《夏日沙上》裏主人公小浦的崩潰,不是來自幼子夭折那一刻的劇烈悲痛,而是之後漫長的日常瓦解,他依然吃飯、睡覺、走路,但一切都成了機械的重復。妻子離他而去,他工作的造船廠倒閉,他像一具空殼遊蕩在長崎的夏日裏,連汗水都像是乾涸的砂礫。這種“日常的死亡”比戲劇化的悲劇更為殘酷,因為它如此真實,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對應——誰不曾經歷過生活意義和價值的蒸發?當工作變成麻木的打卡,當婚姻淪為沉默的共處,當夢想被現實磨成碎屑,我們和小浦一樣,被困在一種看似正常卻空心化的生活裏。《黑,紅,黃》裏四處遊走的手藝人圖爾杜古爾,展現了另一種崩塌——不是突然的打擊,而是經年累月的孤獨。她日復一日地編織地毯,技藝精湛,卻孤寂寥落,無人與之分享。她受邀到一個村子裏為一位老奶奶編織毛毯時,認識了鬱鬱不得志且與妻子時常爭吵的馬伕卡德爾,兩人竟萌生情愫,但這只是一道短暫的光亮,最終歸於沉默。她的生活並沒有被某件事摧毀,而是被時間本身慢慢抽空。這種“慢性的陷落”或許比突如其來的崩潰更為普遍,不少人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表面看來平靜得連一個漣漪都沒有,其實內裏早已荒蕪。而《脫韁者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現了更荒誕卻也更現實的日常崩塌。“廢柴”馬飛是一個被高利貸逼到墻角的普通人,在不堪忍受的遭遇下,竟然“拐走”外甥。事態由此脫韁失控。馬飛的“綁架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就像我們有時試圖用錯誤的方式解決生活危機一樣可笑又可悲。他生活的失控,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與道德困境,顯示了普通人在社會系統力量面前的渺小無力和挫折感。這三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日常如何成為痛苦的載體,而生活的崩塌,滲透在每一天的微小潰敗中。它們之所以讓我們怦然心動,不僅在於展現了生活的崩塌,更在於揭示了重建生活的可能。而這樣的重建,往往不是通過宏大的救贖敘事,恰恰在於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細節。《夏日沙上》的生活重建始於最普通的日常互動。妹妹突然將女兒丟給小浦照顧,一下子打破了小浦自我封閉的世界,“不懂愛的少女”和“失去愛的男人”被迫共處一個屋檐下,起初充滿尷尬與衝突。但正是在這些瑣碎的日常裏——一頓難吃的飯、一次沉默的散步、一場突然的爭吵——理解和認知悄然生長。影片最後那場震撼的大雨,象徵著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獲得釋放,而這場釋放的前提,是之前無數個微小日常的積累,如同鏡頭中那些被拿出去盛接雨水的鋪了一地的罈罈罐罐,讓我們看到生活不會因為某個頓悟瞬間就會變好,而是在每天的笨拙嘗試中慢慢修復,並開始學習如何帶著傷痕繼續前行。《黑,紅,黃》的生活重建則藏在未完成的藝術裏。許多年後,圖爾杜古爾的地毯依舊沒有織完,而卡德爾卻已離世,當她將這張黑紅黃三色交織的地毯鋪在他的葬禮上時,意味著對於生活中的缺憾的接受。影片沒有給出她從此釋懷的結局,而是讓她的孤獨與懷念融入日常勞作中,帶著未竟的情感繼續編織,繼續生活。也許這樣的重建並不完美,卻是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我們很少能徹底解決痛苦,更多的是學會與之共存,明白不必等待完美無缺才開始生活,破碎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脫韁者也》的荒誕背後,是人際關係的意外修復。馬飛的綁架計劃徹底失敗,但在一派混亂中,他和外甥之間産生了微妙的聯結。影片沒有讓他們的關係突然變得溫和,而是讓兩個原本冷漠的人在怪誕的處境中被迫直面彼此。這種非正常狀況下的“親密”看似極端,卻也映射了現實,有時,正是生活的失控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些被忽視的點滴情感。三部電影都讓生活的重建發生在日常的裂縫裏,而非某種戲劇化的轉折中。真正的救贖不是突然降臨的奇跡,而是每一天的微小堅持,在破碎處尋找微光。電影非但讓我們看見了生活的崩塌與重建,也讓我們看見了日常背後的神性——那些平凡時刻裏隱藏的永恒意義。長崎的夏日炎熱、黏膩,汗水浸透衣衫,海風帶著鹹腥味。《夏日沙上》以精準的細節使影片的真實感撲面而來,每個鏡頭卻被賦予了一種莊重的肅穆。當小浦站在海邊,陽光刺眼,海浪重復拍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環境的真實,還有超越個人的宇宙節奏。日常生活無論如何變化,即使坍塌,大自然仍在繼續,這提醒我們,痛苦在漫長時空中總是一個剎那,生命本身有其恒久的韻律。《黑,紅,黃》裏的中亞草原遼闊而寂靜,織毯的經緯交錯如同命運的脈絡。圖爾杜古爾的手指在毛線間穿梭,動作單調卻充滿儀式感。影片將她的孤獨勞作提升至近乎神聖的狀態——她不是在逃避痛苦,而是在編織中與痛苦對話。這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日常,那些唧唧復唧唧的重復、循環,是否也可以是一種修行?馬飛的狼狽逃亡充滿市井氣息,《脫韁者也》將津門街頭的嘈雜混亂展示無遺,正是在這種粗糲的日常生活再現中,影片捕捉到了人性的閃光點。馬飛的失敗讓他變得更加真切而完整,他的荒誕反而讓他更接近人性的本質,而人性在異化環境中的微小抵抗,可能正是生活重建的起點。同時,我們也看到生活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不在“成功”,而在真實地活著,保持內心的善良甚至脆弱。這三部入圍本屆金爵獎的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正是因為抓住了普遍的人類經驗——生活有時介於崩塌與重建之間,而生活的崩塌與重建又都發生在日常之中。生活既是我們痛苦的源頭,也是我們救贖的路徑。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離日常,而是建立起深入其中的勇氣和信心。事實上,當我們為小浦的沉默而心痛時,為圖爾杜古爾的未完成地毯而唏噓時,為馬飛的荒誕處境而苦笑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處理自己的未竟之事、未言之痛與未流之淚,並在觀影中訓練自己撿拾細微日常的能力。(簡平)
    2025-06-26 09:56:00上海國際電影節
  • 中亞影片連續問鼎上海國際電影節引發關注
      6月21日,獲得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的吉爾吉斯斯坦影片《黑,紅,黃》劇組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揭曉已有多日,本屆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吉爾吉斯斯坦電影《黑,紅,黃》依然熱度不減。近年來,中亞影片及其導演、演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斬獲頗豐,2024年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為哈薩克斯坦的《離婚》,此番吉爾吉斯斯坦作品問鼎金爵獎,進一步激起了觀眾對中亞地區風土人情的好奇和對當地傳統文化的關注。《黑,紅,黃》通過講述吉爾吉斯斯坦一個小村莊發生的故事,展現了當地自然風貌、文化習俗與日常生活,增進了人們對該國的了解。連日來,上海影評人紛紛撰文高度評價這部極具吉爾吉斯斯坦民俗風情的愛情故事片。“影片展現村莊周圍山巔積滿皚皚白雪的崇山峻嶺,穿過小村莊的帶有泥漿的湍急河流,讓觀眾看到了該國人民生存的自然環境;鏡頭中卡迪爾(男主人公)的妻子烤餅時輕哼的曲調,讓觀眾領略到當地民族音樂的魅力,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展現村落的遊牧生活場景,讓觀眾了解到當地獨特的遊牧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性格等……”資深影評人趙建中在參與社交媒體討論中,不吝讚美之詞。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對影片的評價也很高。李建強讚譽《黑,紅,黃》的導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他的電影通常融合現實主義與詩意敘事,擅長運用細膩滑潤的電影語言展現中亞濃郁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感。”還有一些觀眾直接在網上留言,被片中美景吸引,希望下一站旅行就去中亞。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于6月13日至22日舉行,展映世界各地的400多部佳片。《黑,紅,黃》從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12部入圍影片中脫穎而出,獲最佳影片殊榮。故事講述20世紀90年代鄉村織毯手藝人的愛情經歷。片中兩位女性主角,在現實中,一人是舞臺劇演員,另一名是擁有豐富經驗的女導演。由意大利導演托納多雷領銜的評委會讚譽,這部影片“當場燈亮起,它依然迴響在心”。該片導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在上海對媒體表示,吉爾吉斯斯坦當地的手工織毯技藝非常發達。根據編織傳統,一般最常用的兩種顏色是紅與黑,“而我們的主人公,在傳統的兩色基礎上,加上了她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愛”。他還説:“我也期待與中國同行能進行合作,我對吉中合作拍攝電影持開放態度。”(記者許曉青、周心怡)
    2025-06-25 09:49:54上海國際電影節
  • 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揭曉金爵獎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最佳導演獎的導演曹保平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1日晚揭曉金爵獎。吉爾吉斯斯坦影片《黑,紅,黃》獲金爵獎最佳影片。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和中國影片《長夜將盡》獲評委會大獎。本屆電影節共有49部作品入圍金爵獎主競賽、亞洲新人、紀錄片、動畫片、短片等五大評獎單元,備受矚目的金爵獎主競賽單元,共有12部中外影片入圍。其中,金爵獎最佳編劇歸屬波蘭影片《失衡的夢想》的兩位編劇,德國和瑞士聯合出品影片《德瓦克先生,你相信天使嗎?》獲最佳攝影獎。葡萄牙和巴西聯合出品影片《被記住事物的氣味》中的男主角若澤·馬丁斯獲最佳男演員獎。中國電影力量在金爵獎角逐中也光彩奪目。在主競賽單元,中國導演曹保平憑藉其執導的《脫韁者也》獲金爵獎最佳導演,這是曹保平第二次獲此殊榮。《長夜將盡》女主角、中國演員萬茜摘得最佳女演員殊榮。藝術貢獻獎歸屬仇晟導演的中法合拍片《比如父子》。在其他單元中,西班牙紀錄片《與康斯坦莎共雕時光》獲金爵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獎則歸屬法國、瑞士、比利時三國合拍片《靈雀密語》;中國作品《野鴉》獲金爵獎最佳真人短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聯合製作的《兒子》獲最佳動畫短片。此外,中國、斯裡蘭卡、印度、菲律賓等國的新人新片獲亞洲新人單元獎項。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今年電影節期間還舉辦了金爵電影論壇、“一帶一路”電影周等。電影節展映活動將持續至22日,今年共有400多部中外影片參加展映。(記者許曉青、周心怡)    6月21日,《長夜將盡》女主角、中國演員萬茜摘得最佳女演員殊榮。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評委會大獎的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劇組(左)和中國影片《長夜將盡》(右)劇組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葡萄牙和巴西聯合出品影片《被記住事物的氣味》中的男主角若澤·馬丁斯獲最佳男演員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最佳影片的吉爾吉斯斯坦影片《黑,紅,黃》劇組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6月21日,獲得金爵獎藝術貢獻獎的《比如父子》導演仇晟(右)上臺領獎。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2025-06-23 09:36:16上海國際電影節
  • 光影之中,傳遞和平的信號
      《風雲兒女》由田漢、夏衍編劇,袁牧之、王人美等主演。袁牧之在片中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圖為《風雲兒女》劇照。當昨晚的上海影城銀幕亮起,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展映影片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以2K修復版重現,左翼的批判性、市井的煙火氣、詩意的鏡頭語言在此交融,贏得全場觀眾的掌聲。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在上週六的金爵盛典上,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意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站在聚光燈下深情高呼:“致敬和平,電影永生!”本屆上影節中,從袁牧之烽火年代的藝術吶喊,到《浩劫》對戰爭暴行的9小時凝視,再到《地道戰》《拯救大兵瑞恩》的革命智慧與人性呈現……光影之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精神從未褪色。從黃浦江畔到延安窯洞:用鏡頭構築救亡精神1935年,上海金城大戲院(今黃浦劇場)銀幕亮起《風雲兒女》。袁牧之飾演的詩人辛白華在國難當頭之際,于片中高歌《義勇軍進行曲》。這部由田漢撰寫故事梗概的影片中,袁牧之將知識青年的徬徨與覺醒凝練成具象的吶喊:“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句後來國歌中的歌詞,正是從他口中在黃浦江畔響起並傳遍中國,點燃了民族救亡的烈焰。上海電影節本次“袁牧之回顧展”放映的修復版,讓九十年前的聲浪穿透時空,觀眾仍能感受到膠片震顫中噴薄而出的救亡激情。1938年秋,戲劇才子袁牧之放棄上海優渥生活奔赴延安。在窯洞的煤油燈下,他加入中共首個電影團隊“延安電影團”。當攝影機開始轉動,鏡頭裏出現了毛澤東奮筆疾書的側影和白求恩在槍林彈雨中手術的專注。這部定名為《延安與八路軍》、後大部分底片遺失的紀錄片,開篇即聚焦黃帝陵——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鏡頭語言中奔涌著信仰的力量。他更將鏡頭對準紡車旁的老嫗、開荒的戰士、識字班的婦女,膠片滾動成為了“人民戰爭”的鐵證。這位左翼電影先鋒始終緊扣抗爭主題,本屆上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展映的片單中,《桃李劫》控訴社會不公,畢業生理想被時代碾碎的聲音振聾發聵;《馬路天使》裏底層歌女的悲歡,在音樂與叫賣聲中拼貼出戰時上海的聽覺地圖……這些修復重映的經典,讓90年前的抗爭吶喊穿透時間,中國電影人用鏡頭構築的無形卻堅韌的救亡精神重現在觀眾面前。九小時銀幕馬拉松:戰爭創傷的集體反思當鏡頭轉向歐洲戰場,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儀式感十足的排片方式,紀念著這場人類共通的苦難。上週六深夜10點多,UME影城散場通道上人影浮動,觀眾從凝重的寂靜中長舒了一口氣。法國紀錄片《浩劫》在此落幕——放映跨越下午和晚上。這部566分鐘的史詩耗費朗茲曼十三年時光,以口述史方式揭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傷疤。導演曾闡釋這種設計的深意:“讓觀眾有一種從地獄中走出來的感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這場“穿越地獄的旅程”成為影迷們對戰爭創傷的一次集體反思。對於上海來説,《浩劫》的到來本身即是一段傳奇。2004年的秋天,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翻譯的中文字幕被嵌入35毫米膠片拷貝,朗茲曼親臨復旦映后座談。上海影迷如朝聖者般聚集在相輝堂,從早上九點坐到夜幕降臨。這場“一生一次”的放映成為傳奇,卻鮮有人知道背後的伏筆——九年後,正是這條朗茲曼親自認可的字幕,出現在了201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2013年,博洛尼亞修復所的業務主管在午宴間透露《浩劫》最新數字修復版將在柏林首映。席間中國電影人吳覺人、徐鳶、王佳彥目光交匯的剎那,上海放映計劃已然誕生。當電影放映陷入“拆分為三部曲”的爭議時,“四眼老王”王佳彥在新浪微博發起排片方案投票,意外引發熱議,這部巨作竟成為當年最受期待的電影節焦點。最終,那屆上影節安排了兩場放映,一場參照2004年復旦的全天場,另一場則學習日本通宵放映的“地獄體驗”。2013年6月15日上午,張獻民提前抵達永華電影城,這位“中國最懂《浩劫》的學者”親手操作設備,為上海觀眾操作了影片第一部分的中文字幕;那年6月23日晚上的8點45分,《浩劫》在上海影城二廳做了第二場放映,也是那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唯一的通宵場放映。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浩劫》重返上海。今年的四眼老王幾乎“復刻”了當年的排片:白天開始的馬拉松場與閉幕前的通宵場和十二年前形成閉環。同時特別搭配紀錄片《我一無所有:朗茲曼的〈浩劫〉》,重現了導演如何以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逼迫歷史真相在倖存者顫抖的敘述中顯形。今年金爵獎評委會主席托納多雷表示,電影節承載著“傳遞和平與共存信號”的使命。這種精神在東西方戰爭經典的對望中愈發清晰。在“和合共生:中外電影的百年共振”單元中,好萊塢巨制《拯救大兵瑞恩》用震撼的諾曼底登陸場景,將觀眾拋入槍炮嘶鳴的戰場。與此呼應的是中國經典《地道戰》呈現的集體智慧,當鏡頭掠過冀中平原縱橫交錯的地下長城,普通農民用鋤頭與鐵鍬構築起讓侵略者膽寒的“草根防線”。電影中既封存著人類最深的苦難,也傳遞著抗爭的勇氣。當《風雲兒女》中那些粗糲卻熾熱的影像與《浩劫》中漫長而沉重的證言在電影節交匯,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真正的勝利不僅是戰場凱旋,更是記憶在時間長河中的永生。(臧韻傑)
    2025-06-17 09:35:21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A類電影節 ,也是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