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平潭:借“一帶一路” 興岐黃之術

2017-12-12 09:57:33|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孟慧

  依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平潭以建設國家第一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為抓手,積極試水中醫藥文化與産業融合

  東南網12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 王鳳山)

  6日—7日,第四屆中醫科學大會在平潭舉行,來自國內外中醫藥領域的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共商弘揚中醫藥文化大計。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讓最具原創性和文化基因的中醫藥行業迎來新機遇。不久前,《福建省貫徹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公開,明確我省到2020年、2030年中醫藥發展目標,促進健康福建建設。

  中醫藥産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此次大會上,眾多國內外行業專家暢談中醫與科學,為平潭中醫藥發展獻計獻策。借助“一帶一路”,融合對臺發展,平潭中醫藥産業當如何揚帆起航,駛向更廣更遠?

  謀篇佈局,壯大産業發展

  中醫藥産業發展在我省尚有較大空間。

  以人才建設為例,數據顯示,目前我省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1.38萬人,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省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45人,到2030年我省中醫藥人才隊伍要達2.26萬人以上。未來,我省中醫藥事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選擇壯大中醫藥産業,契合平潭産業發展趨勢。

  此前,平潭在産業發展中已謀劃中醫藥産業發展。今年初,平潭出臺特色産業發展實施意見方案,旅遊文化康體是優先發展的産業之一。此外,去年獲批的《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中,明確“加強旅遊與中醫藥資源有效結合”,提出要重點培育健康醫療旅遊。

  以“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遊島”建設為契機,平潭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平潭潭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中樓、平原、敖東、東庠衛生院中醫館已建成。此外,平潭還完成放射影像科、國醫康復樓建設並投用;推動與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開展協作醫院,積極推廣小針刀療法等中醫藥適宜技術;成立平潭綜合實驗區中醫藥學會,為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臺……

  此次中醫科學大會上,平潭又有新動作——“中國農工民主黨醫療衛生專家平潭工作站”“海峽兩岸國醫館”雙雙揭牌。前者依託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平潭協和醫院設立,成員由中國農工民主黨醫學界的精英組成;後者作為平潭綜合實驗區中醫院的聯合體,將引進台灣著名專家學者,聯手大陸業界人士開展合作。

  平潭積極試水中醫藥文化與産業融合,將健康醫療作為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重要內容,已邁出穩健步伐。

  融合發展,駛向更廣更遠

  平潭發展中醫藥事業,方向在哪?

  大會上,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在新的歷史機遇下,要借力“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融合發展。

  “平潭以建設國家第一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為抓手,依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通過設立兩岸國醫館、農工民主黨醫療專家平潭工作站等方式,將中醫藥健康産業作為全國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推進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平潭中醫藥康復、養生旅遊産業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陳馮富珍認為,平潭在發展中醫藥産業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應把握機遇,做大做強中醫藥産業。

  這為平潭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從更大的産業發展空間來看,衛生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此,不少專家進一步建言:兩岸合作是發展的第一步。

  在同期舉辦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論壇上,福建省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劉獻祥建議,兩岸應攜手,共同把兩岸中醫藥事業做大、做強、做實,打造中醫藥國際發展的全産業鏈。

  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館館長蔡鴻新提出要深化兩岸醫療衛生交流合作,搭建平臺鼓勵兩岸醫藥衛生領域學者和高管進行互訪、研修。

  就未來的發展前景,平潭也有更清晰的思路。“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有助於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融合。目前,平潭已引進台灣愛維口腔醫院、台灣耳鼻喉專科醫院等4家台灣專科醫院,持續推進兩岸醫療先行先試。”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張兆民説,下一步,平潭將進一步突出區位優勢,重點推進海峽兩岸中藥材集散中心等建設,對接洽談平潭醫學科技園項目等高端健康産業項目,為兩岸中醫藥交流發展提供交流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